<h1><font color="#ed2308">阅读全文,请向↑↑↑滑</font></h1> <h3>美好的日子</h3><div>作词:加天山</div><div>作曲:浮克</div><div>演唱:加天山</div><div><br></div><div>山西省永和县地处于黄河边。黄河在这里拐了七道湾,留下美丽的风景。但山地起伏,土质贫瘠,使永和成了贫穷县。全县只有一个红绿灯。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永和县。在县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县人民团结一心,文化引领,旅游兴县,很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去年,县委书记加天山前往太原参加全省扶贫攻坚会,途中得知奇奇里村单身大龄村民冯文忠娶上了媳妇,于是决定绕道去祝福这对亲人。参加完婚礼,已是深夜,离开喜庆的山村,向着省城出发,他心潮难平,在车上写了这个歌词,送给新婚夫妻。后由作曲家作曲,在全县传唱开!</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黄河湾·槐花情</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李培禹</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是咱乾坤湾。细雨霏霏中,来到山西永和县。顾不上放下行李,我们便沿山路蜿蜒而上,当站在半山腰的观光平台上俯瞰乾坤湾第一眼时,一下被她的神奇、壮美震撼了。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出发,一路奔腾不息,穿越晋陕大峡谷时,流经永和县68公里,留下了最美的七道湾。或者说,弯度最大达320度的仙人湾,以及最舒缓平静、最汹涌澎湃、最有传奇故事的七道湾,竟全在永和县境内。</font></h3> <h3>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我默诵着唐刘禹锡的诗句,细数着永和境内自北而南形成的黄河七道湾——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于家咀湾。
</h3><div> 七道湾,湾湾美景看不够,最有故事的是永和关湾。</div> <h3>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78年前,25岁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写下这诗篇时,就是在山西的永和关黄河渡口。那时,这组诗的题目还叫《黄河吟》。</h3><div><br></div><div> 当他在延安的窑洞里朗诵给冼星海听后,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激动不已,于是闷头创作五个日夜,诞生了一部伟大的音乐经典《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窑洞前的广场上,首次听到这歌声的毛泽东,不禁起立鼓掌,连连称赞:“好,好,好!”</div> 黄河的涛声、船夫的号子、民族的怒吼,一定在已是人民领袖的毛泽东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他怎能忘记,两年前曾在永和关率领红军东征,两渡黄河,与永和民众度过的13个日日夜夜啊。<div> 那是1936年2月,为了壮大革命武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了著名的东征。在东渡黄河和回师陕北的征程中,毛泽东的足迹走过永和四十多个村子,在与国民党阎锡山部的周旋、激战中,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创建了永和革命根据地。</div> <h3> 让我们掬一捧永和关的黄河水,沿着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重温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永和留下的故事吧。据红军东征纪念馆的讲解员介绍,1936年春天,已经甩去冬装的红军队伍进入永和县的桑壁村。
</h3><div>
</div><div> 傍晚时分,准备宿营了。毛泽东问:“这是什么村?”部队参谋回答:“桑壁村。桑树的桑,墙壁的璧。”毛主席说:“璧者,墙也,挡道之物。我们回师,它要挡道,这个地方不能住。”
</div><div>
</div><div> 部队又行进到前龙石腰村,参谋来报,主席说:“前龙石腰,龙到此地都要折腰行礼,此乃风水宝地,可以居住。”</div> 第二天,部队到了索珠村,当地村民把索念杀音,“索珠”成了“杀猪”。毛泽东听后风趣地说:“国民党要杀猪拔毛,这地方叫杀猪,猪杀了,毛焉存?不能住。”队伍继续前进,又经过阁底村,来到了上退干村。<div><br></div><div> 主席问清了村子名称后,高兴地说:“我们做战略撤退,这地方叫退干。退干,退干,退回去继续干革命。好,今晚就住这儿。”于是,毛泽东就住在了上退干村前的关帝庙里。党史记载,在前龙石腰村和上退干村破旧的关帝庙里,毛泽东和红军都躲过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主席还安然地召开干部会议,研究部署次日的行军任务。</div> <h3> 当年,红军路过永和,部队曾为村民从山上引下山泉水来,那眼泉水被称作“红军泉”。至今80年过去了,那泉眼仍旧汩汩涌流出清甜的泉水,润泽着十里八乡的百姓。</h3><div><br></div><div> 当年乡亲们纷纷拿出槐花儿饼往战士们手里塞,那时的槐花儿虽然也是鲜鲜的,却没有白面细粮相裹,根本谈不上美食,只是充饥之物。所以,虽然我们的毛委员也吃过槐花儿饼,但永和的槐花儿,却远没有能像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那么出名。</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上退干村的关帝庙还在,旁边已于十年前建成了红军长征暨毛泽东主席东征路居纪念馆。讲完毛主席择地而居的故事,年轻的讲解员加了一句:“其实,这故事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革命处于危难的关头,毛主席不畏艰险,仍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font></h3> <h3> 她举例说,比如,红军还曾想在一个叫阁底的村子住下,毛主席看天色未晚,就说:“阁底,阁底,革命到底。”但仍让部队急行军,并没有宿营。我同意她的观点,不禁对这个讲解员小姑娘刮目相看。</h3><div> 在永和,不能不提的是槐花儿。当你与漫山遍野的槐花儿邂逅,置身白紫相间的花海,闻着它淡淡的花香,再咬上一口刚刚出炉的槐花儿饼,能不陶醉在其中吗?</div> <h3> 五月槐花儿香。我们来到永和时,恰是槐花儿开得正旺的暮春时节。此行,除了投入壮美的黄河湾的怀抱,还有一项,就是冲着永和“名品”——槐花儿饼而来的。</h3><div><br></div><div> 名品?槐花儿饼啥时成了名品?就在永和县副县长程万军,敲着一面铜锣:“哐哐哐!”“咣咣咣!”高喊着:“来买呀,好吃的槐花儿饼!”那一刻。</div> <h3><font color="#010101"> 说到县委、县政府,还有县人大、县政协哪,四套班子都一直在一座旧楼里办公。门口不要说武警,连个门卫都不设,群众可随时进入。那天,我们淋着细雨跑了一天路,傍晚跟着“程敲锣”回到“县衙门”,只见他从门框上边摸出一把钥匙,打开门把我们让进他的办公室兼宿舍。哈哈,那面亮晃晃的铜锣一眼可见。</font></h3> 永和槐花儿饼“一敲”成名,“哐哐哐!”因为那是在春节期间的全省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上;“咣咣咣!”因为那是在省会城市太原的大街上啊!<div> 副县长程万军也“一敲”成名,“哐哐哐!”“咣咣咣!”人称“程敲锣”。</div><div><br></div><div> “程敲锣”是国家卫计生委对口支援永和县的挂职干部,是县政府班子里最年轻的副县长,他说,这活儿还是我去合适。铜锣敲响之前,他已经做了一年多的“功课”:跑遍了永和的槐花儿山谷,白色的啥时开?紫色的啥时开?什么时辰采摘最保鲜?甜味的好卖还是咸味的受欢迎?他还和永和县百年老饼店的继承人樊老板成了朋友,在县委书记、县长的支持下,樊老板的槐花儿饼店就开在了县委、县政府的大门旁边。</div> <h3> 终于可以坐下来品尝刚刚出炉的槐花儿饼了,哦,那叫一个香!</h3><div><br></div><div> 山西永和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全县城只有一处红绿灯,当然全县也只有这一个红绿灯,山里农民进县城办事,大都要来这个路口看看“景儿”。然而她却像黄河母亲一样,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用槐花儿养育了红军,支撑起晋陕边区一块重要的红色根据地。今天,我们迟迟而来,80年后重走长征路。黄河湾,槐花情,就这样重重地装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div> 离开永和的那天,雨住天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新的槐花儿香。“程敲锣”副县长送我们去霍城高铁站的路上,顺带着拐了个弯儿,来到一家物流网站。整洁的店铺里,一溜电脑闪烁着。货架上摆满了永和自产的蜂蜜、红枣、核桃、小米等土特产品,光槐花儿饼就有十几个品种。<div><br></div><div> 年轻的副县长说,这是我们县财政扶持的第一家互联网电商,刚刚起步,线上线下一起发展。再过一两个月吧,永和的鲜槐花儿、槐花儿饼,只要你喜欢,鼠标一点,这儿就能向全国的客户发货……</div> <h3><font color="#010101"> 我默默地盼着。算算日子,当这篇拙作发表时,“程敲锣”的永和槐花儿网店,也该调试成功,顺利上线了吧?</font></h3> <h3> 加天山,男,汉族,1965年9月生,山西省乡宁县人,大学学历,哲学学士,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5月入党。历任吉县王家垣乡党委副书记兼同乐村第一副支书,洪洞县副县长,曲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常务副县长,隰县、古县县长。2013年至今任永和书记。</h3> <h3> 李培禹,山东广饶县人,出生在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职称,曾任《新闻与写作》杂志主编、《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等职。1972年在北京二中上高中时开始发表作品,1974年到顺义谢辛庄下乡插队后坚持业余创作,至今已有40余年。现为北京市杂文学会秘书长、北京市东城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作品曾五度获得“中国新闻奖”,也是首届“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报告文学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评选金奖,散文近年分别获得《人民文学》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北京作协“身边”主题征文一等奖、《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优秀作品奖等。多篇散文佳作获入中国作协、《人民日报》编选的全国年度优秀散文选及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辅导教材等。出版有《走进焦裕禄世界》、《您的朋友李雪健》、《笔底波澜》、《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等。</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