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走进心仪已久的杜甫草堂,是在春光初露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座茅屋,就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的居所吗?倘大的杜甫草堂,最让我牵肠挂肚的就是这一处茅屋了!</p><p class="ql-block">环抱的溪流中,浓荫的绿树下,茅屋真真切切地坦露着。虽为后人所重建,但印满游人双眸的,仍是历史的吻痕。屋旁的竹篱柴扉,透着远走的斑驳,屋顶的枯藤茅草,写满逝去的忧怨。攒动的人流,在屋前品味着杜甫诗句中那不败的郊野景象,感悟着杜甫那不俗的德行……</p><p class="ql-block">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坎坷的人生让杜甫衣不蔽寒,居无定所,寝无安席,靠了友人的帮助,才有了眼前的这一栖身之处。身受磨难,心有所感,杜甫贫贱不移的操守自是生辉,位卑而不忘国忧的他,落魄之中堪思民众。</p><p class="ql-block">推开摇摇晃晃的柴门,我去看凄风冷雨中忧思着的杜甫。“雨”如织,人心碎。被“秋风所破”的茅屋,无法让人栖身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却静静地端坐着,双眼写满了忧国忧民的缕缕情思:动荡不已的华夏大地,会不会又是战火纷飞?水深火热的平民百姓,会不会再次流连失所?</p><p class="ql-block">雨中的杜甫啊,就这样揪心着,流泪着,沉思着……老妻不忍打扰他,不再拉他来对弈,棋盘已经静静闭置在昔日的石桌上;懂事的女儿不再挽着老父的臂膀,闹着吵着要到溪畔垂钓,那给她带来丝丝天伦之乐的钓杆,早已悄悄倚靠在竹篱边……</p><p class="ql-block">抚摸着茅屋的一草一物,气屏住了,目光凝住了,我愁肠百结:那一口浅浅的水井,可是杜甫洒下的满眶热泪?那厨房里简陋的用具,能否盛得了杜甫的一腔忧怨?</p><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座茅屋啊,分明就是一部忧思的历史,烙在我心坎上的,就是那尊忧国忧民的杜甫塑像!</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翻开厚厚的史书,一个立体的诗圣向我走来……</p><p class="ql-block"> 客居草堂前,杜甫在长安为官。“一介书生”成为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宠儿”,原本为民的杜甫自是爱国情炽。他的喜怒哀乐总是伴随着祖国的盛衰起伏,为了人民的生息,为了故园的安危,他愿“舍生取义”报效祖国。杜甫“奉送”给游人的,就是这般豪迈不已的自我牺牲,听吧,那是他内心真诚的告白:“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 </p><p class="ql-block"> 不在长安为官时,杜甫在草堂“客居”。“朝中之臣”成了颠沛流离的“弃官”,还原为民的杜甫爱民之情更浓,爱国志向犹存。已是“幼子饿已卒”了,他仍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栖身的茅屋已为“秋风所破”,淫雨狂风中的他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愿以“冻死”来换取天下饥寒交迫者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草堂“客居”了三年九个月,共写下了240多首洋溢着爱国爱民情怀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更成为了后人推崇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为民者,爱国爱家为本分,为官者,爱国爱民是根本。无论为官为民,杜甫都能让生命出彩。</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芸芸众生,不少人敬仰杜甫。历史上的达官贵人,不少人愧对杜甫!</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杜甫,世人曾对杜甫草堂旧址加以修葺,从宋到今达十多次,近年又依据杜甫诗中描绘的情景,重建起了“为秋风所破”的茅屋,人们何曾是为一两座茅舍,杜甫那脱俗之德早已渗入草堂的树梢溪流。这里,终成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不仅黎民百姓流连忘返,更引来中外元首敬仰的目光。</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来了,高楠修竹间留下了他沉思的侧影;邓小平来了,浣花溪畔印下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与家人五次游览草堂的步履;江泽民也来了,他的足迹留在草堂,也留在了游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诗圣的高尚情操,给草堂披上了灵光,眼前的这座寒屋茅舍,就这样成了受人尊崇的一方胜地。旅人不舍,老天留人啊,一拨又一拨的游人徘徊着,流连着,涌动的人潮,“挤”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前,20余名大学生正在齐声朗诵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们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即将毕业的他们,很快就要奔赴祖国建设的四面八方,在最后一次集体活动中,他们选择了重游杜甫草堂,在茅屋前缅怀着诗圣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春风里,那一张张青春活泼的脸庞,再次让我想起了朱德元帅写在杜甫草堂里的这副对联来了。谁说历史只留在旧纸堆里?杜甫的历史和历史的茅屋此刻不正“写”在年轻大学生的心窝里吗?</p><p class="ql-block">破旧的茅屋,成了游人心中不灭的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