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卡第三站:留园

多多妈

<h3>留园一步一景,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其美。</h3> <h3>点点墙角也可一景</h3> <h3>粉墙作纸,两树一台一额,像极了一幅运用简练而传统的方式所完成的国画作品。 花坛上方的白墙上嵌有一方砖额,“古木交柯”四字为清代郑思照手书,其意为以树喻人。翻译成白话是说“古柏、女贞在地面以上人能看到的部分亭亭玉立,礼貌相对;而地面以下人看不到的地方相互依存、交柯连理”。寓意家庭和睦,夫妻恩爱。</h3> <h3>小小的天井,南墙上嵌有“花步小筑”四字的匾额。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即装卸花木的船埠,园主自谦,称这座园林仅是河边一处小建筑而已。</h3> <h3>这百年的古藤爬山虎倒挂粉墙,湖石、石笋和南天竺散布其间,组成了一幅国画小品。</h3> <h3>  通过平栏曲桥,便是中部水池的小岛“小蓬莱”。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的“一池三岛”。可见古典园林造园的常用造景手法。 </h3> <h3>小岛两边的水面呈现不同风格,一旷一幽,在半喧半寂中体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意境,颇有“蓬莱仙境”的味道。 抬头可见紫藤长廊,低头可见一池碧水,满目青绿,真是心旷神怡。</h3> <h3>假山高处有一敞轩,名“闻木樨香”,“木樨”即桂花。 建筑四周遍植桂花,想象每至仲秋,丹桂盛放,暗香浮动,必定神魂梦莹。</h3> <h3>“自在处”,取宋代陆游诗句:“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可赏近景——牡丹。</h3> <h3>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的小亭,这便是可亭。 “亭者,停也”,其意是可以停留观赏之亭,是观赏东景的场所。亭子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园林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h3> <h3>“揖峰轩”,轩的西院内有湖石与之相对。湖石名“独秀峰”,取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记》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的名句。</h3> <h3>北墙上有三扇窗,窗外有一堵粉墙。为了弥补粉墙在视觉上产生的空白,减少墙与窗之间狭小空间所产生的压抑感,在粉墙前用洗炼的手法将青竹和湖石点缀其间,从而使三扇窗变成了三幅立体的写意画。</h3> <h3>从揖峰轩东面腰门出,可直通东部的另一大厅——林泉耆硕之馆。 林泉,指山林泉石,古代往往指代退隐;耆硕,指年高而有德望,即指此馆是德高望重者在林下泉边的游憩之所。此馆面阔五间,装修精美,陈设豪华,富丽堂皇。</h3> <h3>一道石库门,上面刻有“东山丝竹”四字,这有三层意思:一是这里位于园的东部;二是后人常以东山或东山高卧指代隐居;三是丝竹原指弦乐器和管乐器,后泛指音乐,也可借喻戏曲。 寓意苏州是昆曲的发祥地。</h3> <h3>留园三宝之一的冠云峰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块独立的观赏性太湖石。 石身高瘦苗条,当空直立;历经沧桑,表面凹凸起伏,犹如人身上的皱纹;脉络贯通,洞洞相通相连;且玲珑多孔,能透出光线。 冠云峰的上部仿佛一只老鹰栖息在峰顶,石峰下部如一只乌龟昂首向天。而石峰倒映在水池中,好像女子对镜梳妆。</h3> <h3>冠云峰西侧为临水而筑的冠云台,上悬一块匾额为“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取自《庄子》中的故事,寓意深远。</h3> <h3>冠云台西面有一个门洞,穿过就进入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亭名很有趣味,表达了人们希望四时风调雨顺,丰收太平,园中花木生长繁茂的愿望。</h3> <h3>一座水阁凌驾水面,人在阁中,溪水似从阁底穿过,充满了动感。 此处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林中有飞鸟,溪中有鱼跃,更增添了寂静的气氛。</h3> <h3>“远翠阁”,取唐朝方干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它是登高望远,欣赏春景的佳处</h3> <h3>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建筑风格在古典私家园林中,堪称是造园艺术的精品之作,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留园寻“梦”让我领略吴地文化艺术的精髄与神韵,成为以后岁月的一种向往,一份留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