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但我和妹妹已没有了娘家可回。商量来商量去,两家人驾车驶往太行山,去往一个叫桑园的小镇。</p><p class="ql-block"> 坐在开着空调的车里,外面是一5℃严寒天气,相比较,车里暖和太多了,浑身舒服了,脑细胞活跃起来,想这个看那个,感叹岁月不饶人,连坐在我身边,当年享有“小王子”美称的儿子,也是满脸胡茬,三十好几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初二回娘家,儿子比我还兴奋。</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住在学校筒子楼里,没有专门的厨房,一家炒辣椒,全楼人都得打喷嚏,生活气息总是充满了整个楼道。但是,每大年初二,楼道就特别静,空气就特别清新,因住的都是年青人,都回娘家蹭饭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回娘家的行头,比较上档次体面的,就是骑着一辆加重飞鸽牌或永久牌自行车,前面横樑上侧身坐着小孩,女人则坐在后车座上,手里提着两包点心。</p><p class="ql-block"> 那年初二,小帅哥儿子三岁,我带他回娘家,他和小伙伴孬孬、丹丹分别后,就是拧着不肯坐车,非要跟在自行车后面跑,没办法,他爸老帅哥只好练起了超慢骑术,为后面那个小黄球,穿着时髦小猎装,迈着小腿,还略有点内八字的小人儿开道。</p><p class="ql-block"> 当来到东方红百货大楼前的时侯,小帅哥突然心血来潮,要放炮仗,我们只好听他指挥。他从小兜里掏出了几个小炮点着,只听见“啪”一声,“啪”两声没事,第三声炮响,他的哭声也响了起来,点着的炮仗往外扔的慢了点,把他手炸疼了。我们赶快上前,见他小手只是红了点,给他吹了吹,说好了没事啦,他就不哭了。我们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到上高中,他再也没碰过炮仗。</p><p class="ql-block"> 拐过一个弯,走到离家还有三百米丁字路口的时候,我看到了站在马路边等我们的妈妈。</p> <h3> 妈妈在等女儿回家。</h3><h3> 春节,妈妈总是变着花样蒸很多年糕,但每年少不了的是,捏小刺猬,那小尖嘴,那用豆子做的小眼晴,瞪得圆溜溜的,栩栩如生,精气神十足。民俗好像有什么讲究,是妈妈专为女儿做的。</h3><h3> 大年初二,妈妈早早地就把蒸的、煮的、烤的、炒的,一盘盘地摆好,方块肉、炸鸡块、肉丸子、小桃酥、清蒸魚、豆腐块、皮渣、麻叶……,就等着我们这帮吃货回家。</h3><h3> 那个时代没有集中供暖。冬日,家里普遍的是用煤球取暖,在炉子上加上盖子,后面出烟口处,架起几节薄铁皮烟筒,往上拔热气,利用散热缓解室内温度。而我们家则是在小耳房安装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小锅炉,利用热水在铁管内循环取暖,比起用煤球较安全,不会因烟筒衔接不严泄露煤气中毒。可苦的是我的妈妈,她又有新的一份工作一一一烧锅炉。</h3><h3> 年初二,我们回娘家,别管外面有多冷,进家必须要脱掉大衣,因为家里实在是太暖和,这都归功于辛苦的妈妈。她为了回家的女儿,半夜,不知添了几次煤,加了几次水。</h3><h3> </h3><h3><br></h3> <h3> 初二回娘家,我们不用下厨,重要的任务就是陪爸爸打麻将,让爸爸开心。当桌子一支开,爸爸就会说:“来点刺激的”,拿出他早准备好的,新嘎嘎的壹元钱,四个人,每人一摞。</h3><h3> 厨房中,雾气缭绕,妈妈在忙着做饭。刚开始给妈妈打下手的是我家大帅哥,后来妹夫来了,各方面比他略高一筹,他就靠边站了。</h3><h3> 在娘家,最得宠的是我的儿子,知道他爱吃冰糖葫芦,妈妈提前就给他买两大串插墙上。我家房头有个小院,那是儿子的天地,他不是在那忙着堆雪人,就是撵着一群刚孵的小鸡跑来跑去,玩上瘾了,叫他回家,他说,不走,我住姥姥家。</h3><h3> 初二,回返的时侯,我们就不轻松了,妈妈装的大包小包的,非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不想带,妈妈就问我儿子,你家有炸麻叶吗?有柿饼子吗?有花糕吗?儿子摇摇头,说都没有。</h3><h3> 回到家,儿子对我说:“姥姥说了,外孙是姥姥家的小狗,吃了还得拿点才能走。”</h3> <h3> 妈妈生在大户人家,家里有大片房屋与土地,城里开有店铺,但外公重男轻女,说什么女子上啥学呢,学好女红就行了。</h3><h3> 妈妈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绣花缝衣,粗活细活样样在行,但识字不多,仅建国初期参加过扫盲学习。文化底子薄,限制了妈妈一生的发展。</h3><h3> 妈妈特尊重知识。</h3><h3> 初二给孩子发红包,总会说一句话,好好学习!</h3><h3> 妈妈特别喜欢我儿子,背着我爸,想给外孙初二包个大红包。但没攒到过年,外孙上大学还没放假回来,六月份,病榻上妈妈就把手帕包的四百陆拾元钱,让我代收了。这是妈妈最后留下的,沉甸甸的……</h3><h3> 还是那个四方小院,窗下结满果实的石榴,门旁高过屋顶翠绿的香椿,房顶飞来飞去、技能高超的信鸽,因没了给它们浇水、喂食的妈妈,树蔫枯了,鸽饿跑了。</h3><h3> 多少个年初二,我站在回家的路上,寻找妈妈的身影;多少次站在家门口,想听到老爸那句:琴,回来啦;多少回想再过上一天,父母慈爱、姐妹欢笑的初二。</h3><h3> 直到那年初二,我面前矗立起的是一座大楼,我再也找不到那个小院了,家没了,娘家真没了。</h3><h3> </h3> <h3> 停车场下车,我们步行走进小镇。</h3><h3> 桑园不大,大约占地180公顷,背依太行分支南岭,小镇呈鳞次栉比状盘卧在山腰上。</h3><h3> 山里气温低,从空调车里出来,浑身冷嗖嗖的。</h3><h3> 初二,来游玩的人很多。其中,年青人陪着老人来的还真不少。</h3><h3> 桑园挂满了红灯笼,年味很浓,特喜庆。分立在道路两旁,一个个土色土香造型不同的小木屋,簇拥着不同风味小吃的招牌,诱惑着四方来客。</h3> <p class="ql-block"> 妹妹家萌萌的小外孙女坐的童车,在河卵石路上有点不好推,只好把刚两岁的她抱出来,由她信步。这娃小能豆,模仿什么像什么,在家学她姥姥跳舞,现在又学他姥爷走路,背着手逛小镇。碰到稀罕的东西,她也会停下来,像模像样地看上一番,趁你不注意,她就往哪个小路拐了弯,小腿溜的特快。</p><p class="ql-block"> 小镇上,我闻到了不加水泥的土地芬香。踏着石磨盘,朝淇河对岸望去,我忽然想起来,八十年代的时候,我来过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那是个夏日,星期天,我和几个分到学校工作的同事到白龙庙游玩,是从老区徒步走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七、八个同事,可是我工作的高中里的宝贝疙瘩,他(她)们是七八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毕业于河大和河师大。</p><p class="ql-block"> 那次,几个男老师下淇河游泳,女同志在河边趟水,掀石头找螃蟹,抓到装到罐头瓶里。有个男老师特厉害,他扒开的石头,十有八九有螃蟹。我是一个也没抓住,发现了螃蟹,我也不敢抓。</p><p class="ql-block"> 中午,大家坐在一堆大石块上,把吃的东西摆上,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吃完继续玩。</p><p class="ql-block"> 那天走回到家,天都黑了。第二天照常上班,也没觉的累,只是脖子、胳膊晒的脱了一层皮。</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这批大学生,学校最后也没留住几个。</p> <p class="ql-block"> 桑园的人工滑雪场。</p><p class="ql-block"> 妹妹家女婿掏钱,买了几张门票,让我们都进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滑雪场占地挺大,视野也开阔。 妹妹、儿子小俩口、外甥女婿四人先披挂上阵,电梯先把我们送到滑道坡顶上,从顶上往下看,滑道还挺像那么回事,铺满了雪。</p><p class="ql-block"> 站在滑道坡顶的空地上,别说滑雪了,挪一步都费劲。看来大多数来滑雪的人,运动都止于此,也许,能在滑道坡顶空地上溜达一下,也就不虚此行了。脚下的雪被踩成了硬冰,有点恐怖。</p><p class="ql-block"> 跟妹妹在一起,学了会儿滑雪,看着她摔了几个大仰趴,我也扶不了她,自顾不暇我连站都站不稳。</p><p class="ql-block"> 还是年轻好,儿媳在儿子的辅助下,摔了几次以后,就会滑了,麻溜麻溜的。</p><p class="ql-block"> 感觉滑道坡顶太冷,孝顺的儿子把我慢慢小心翼翼的护送下山。</p> <h3> 滑雪场娇健的身姿,是在妹妹和儿子的前扶后拥下摆拍的,太假了,不好意思发出来。</h3><h3> 特佩服才两岁的萌娃,一是在冰上行走自如,二是坐着儿童滑车从雪坡冲下来,一点惧意都没有。当给她护驾的姥爷摔倒了,她自己独自从山坡滑下来的时候,眼晴居然都不眨一下,泰然处之。而她的姥姥更绝断,弃她摔倒的姥爷而不顾,只身飞上前为她拦住了滑车。</h3><h3> 姥姥亲外孙,从妹妹身上,我却看到了妈妈的影子。</h3> <p class="ql-block"> 从滑雪场下来,已下午两点,又冷又饿。赶回小镇,找了家烩面馆坐下来。</p><p class="ql-block"> 店老板夫妇和孩子正在吃饭,看到我们进来,立马放下筷子,起来给我们做饭。山里人,实诚、和善,这样的生意人,就是赚我们几个钱也乐意,何况,他们的烩面味道正宗地道还不贵,一大碗才16块。</p><p class="ql-block"> 吃完烩面,儿子又给我买了个烤红薯,甜甜的,和妈妈在铁炉中烤的味道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姐妹又过了一个欢聚的初二,心里热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谢谢一路照顾我们的外甥女、外甥女婿,谢谢儿子小两口的陪伴,谢谢萌娃给姥姥带来的欢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