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石背

长风万里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大石背,是位于晋城市市区东南方向的一个小山村,离市区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千米,该村隶属泽州县金村镇,与西街头村合为一个行政村。</span><br></h3><h3> 1984年土地下户时,村里共有39户、143人、453亩土地。近些年,由于人口大量外迁,土地荒芜,昔日的鸡犬相闻、人声鼎沸的情景已不复存在。留在村里的仅仅是那些对土地、对故乡还有依恋情怀的少数几个老人。</h3><h3> 大石背村四面环山,西南方向更是崇山峻岭,<span style="line-height: 1.8;">西南面为原河西乡的东贤子村,西面为晋城城区洞头村,西北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泽州县的南桑坪村。村东是西街头村,有村级水泥路相通,这是大石背唯一的出村道路。</span></h3><h3> 根据现有资料及实地查看,我们推测大石背村应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前,与西街头合为一社。光绪三十四年,分为两社。抗日战争时期,大石背属于中共晋东县第三区的岭东村管辖,为第三区的重要游击区,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作出重要贡献。人民公社时期,大石背属于西街头大队。</h3><h3> 大石背村依山就势,建在一个山坳里。东南北三面地势高,向西敞开,可西面的不远处就是山沟。</h3><h3> </h3> <h3>  走遍铺头山山水水,当你走进这个寂静的小山村时,你会有别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将告诉我们什么。</h3> <h3> 一、村大庙建于何时</h3><h3> 在晋城地区,几乎村村有庙。村民为了求神拜佛、春祈秋报,他们节衣缩食、积少成多,硬是建起村里最豪华、最坚固的社庙。</h3><h3> 大石背村的社庙叫“三教宫”,这三个大字就刻在庙门的门额上,以致保留至今。</h3><h3> 这是一座坐东向西的一进院落。山门向北开,样式和普通民居的门庭几乎一样,让初次到此的人感到诧异。</h3><h3> 进到庙内,你会马上有了古庙沧桑、先人留痕的感觉。正殿坐东向西,面阔三间,南北耳殿各三楹,南禅房五楹。戏楼坐西向东,二层三楹,配有南北妆楼。</h3><h3> 庙的主体建筑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也没有最近的大的维修,基本保持了旧的风貌。</h3> <h3>  这是正殿(见下图)</h3> <h3>  这是正殿北墀头,“善惡到頭忠有報”(见下图)</h3> <h3>  这是正殿南墀头,“人心舉義天早知”(见下图)</h3> <h3>  这是北角殿(见下图)</h3> <h3>  这是南角殿(见下图)</h3> <h3>  这是南禅房(见下图)</h3> <h3>  这是戏楼(见下图)</h3> <h3>  这是大门及北禅房(见下图)</h3> <h3>  在南禅房的墙碑上,我们了解到此庙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距今已有190余年。详细情况,可参阅下面的碑文:</h3><h3> 昔周穆王善剏仙觀,漢明帝始建佛,昔吴孫權始造寳塔,唐高祖始剏孔子庙於文方,以助民安物阜、人傑地靈之壯也。近只我境諺,民不堪,敢參聖帝之德焉,齊古賢之功,且我處農野而亦弹丸之地,不足十室之家,豈何殷實之居,兹隣近僅八里之遥招賢管剏自至大,大德年间有神水一道出巡逰社,每亦經至我處,春祈秋报,農夫之常規,受皇王之水土,報皇王之恩德也。但我處不足十室,豈敢妄想功德,商通議,合邀四方大德,恭請摇會一個,以積玉堆金之資可建微局,或於道光五年,我處有大德之賢善施地基足可以建神庙,閤社承恩之不盡也云爾。選擇於道光八年七月望日宜用乙山辛向上梁,剏建大殿三楹,南角殿三楹,北角殿三<span style="line-height: 1.8;">楹,南禅房五楹,祈保閤社人口平安,田蚕茂</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盛,永為計耳。</span></h3><h3>三家施谷三石韓大祥施□伍百元</h3><h3>寜茂□施谷□乙千元</h3><h3>毋進如施庙上九間地基及東南角山翅外道路施主交粮</h3><h3>毋進庫施庙地基甚地一畆一分其初言明情□均半</h3><h3>毋進功施粮銀四分总付庙基施主毋進庫名下</h3><h3>衛先君施庙東北角譲路</h3><h3>衛先君、毋興河施庙后大石边小東坡南頭斜坡一塊樹木均不許伐掘内有衛明揚厠坑一個</h3><h3>閆存富施正西庄泊池荒地一處施主交粮</h3><h3>會首</h3><h3>毋進堂、閆存富、毋進功、馮文動、馮正忠</h3><h3>毋進玉、焦裕明、毋進堆、毋進庫</h3><h3>維首</h3><h3>毋進良、李開運</h3><h3>風鑑老先生衛明秀</h3><h3>玉工&nbsp; 申金庫</h3><h3>梓工毋興明、焦元仁</h3><h3>李久維書&nbsp;&nbsp; 衛明揚镌石</h3><h3>大清道光二十二年歳次壬寅八月初一日榖旦&nbsp;&nbsp;&nbsp; 勒石</h3> <h3> 二、“三山会”缘何成立:</h3><h3> 在晋城地区的古庙存碑中多有“三山会”的提法,我们不清楚不同的村落为什么会有相同的组织,直至走进大石背村,我们的疑问才得到解答。</h3><h3> 在明朝开国初年,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在誓师祭旗时,突然乌云四起,谋士僧道衍(俗名姚广孝)宣称这是真武神显灵,由此而生发“神佑燕王”的社会舆论,对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非常有利。因此,当朱棣率军入南京即帝位后,马上派人祭祀真武神,并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派遣勋臣贵戚大修武当山真武宫观,以报答神恩。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二月,朝廷下旨云:“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从此,武当山被正式敕封为“大岳”,明代历史上有了“六岳”之说。到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明世宗重修武当山宫观,于是武当山又被朝廷尊称为“玄岳太和山”,其名号、地位更是明显高于五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由此可见,明代武当山“镇雄五岳而祀超百代”是当时尽人皆知的常识。</h3><h3> 从明朝开始,我们晋城地区应该建立起了“三山会”。村中善士在初春时节结伴“渡黄河、登嵩岳;越函谷、朝华山;历紫荆、跻武当”。这“三山”指: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大岳武当山。</h3> <h3>  下面是大石背村庙南禅房墙碑记载: </h3><h3> 大石背村廟塑真武像記</h3><h3> 吾鄉社廟多祀真武大帝,以祈以報,而得見扵祀典者實自明朝始其著,威靈受崇拜而祀徧天下者,亦自朱明方享護國庇民之封爵也。里中善士向集有三山會,或五年,或十年,集伴侣、邀親朋,千里徒步,渡黄河、登嵩嶽,越圅谷、朝華山,歴紫荆、躋武當,以遂朝真之願,如是其虔誠也。行恒百數十日,冥心默禱,詑神庇佑,而歸述其見聞,雖黄耆婦孺,莫不欽嚮,可謂宇宙間之正神矣。自丁丑以来,國步多艱,関河難越,朝山進香心願莫遂,在會善士集議曰:神之在上,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無往而不得也,苟心誠意虔,念與神會,何地而不可朝乎。村庙南殿塑像供奉,以享以祀,其誰曰不宜。衆謀咸同,招匠而營,於月之廿七日,大功告成。迎神奏樂,潔具粢盛,鄉中父老皆得興俯中儀,申其□誠焉,董兹事者,皆鄰里善士,應揭名扵左,昭示後禩,以勸來者,並告以立祀之始末,是為記。</h3><h3>里人&nbsp;&nbsp; 閻有德&nbsp;&nbsp; 書</h3><h3>三山會善士</h3><h3>毋鳯周、毋鳯輦、毋鳯泰</h3><h3>焦鈺崑、馮廣義、馮發義</h3><h3>玉工&nbsp;&nbsp; 衛秉誠鎸</h3><h3>中華民國三十年九月廿七日敬立</h3> <h3> 三、“水官会”用于什么</h3><h3> 在晋城地区有“四管八庙”之说,其中最有名的四大管(或馆)是:城东南13公里处的招贤馆(在泽州县铺头村,庙会三月二十)、城东7.5公里处的乌政馆(在泽州龙化村,庙会四月初八)、城西的汤王馆(在晋城电厂,庙会四月十八)、城东北3.5公里处的崇素馆(在晋城城区小张村,庙会四月二十八)。四大管都是汤王(商汤)掌正殿。每逢这些神灵的诞辰,几村、几十村有组织、有秩序地组织声势浩大的祭奠,即迎神赛社。</h3><h3> 据传招贤馆的赛事有38村、48社参加,担任会首的叫“水官”,并且有大、小水官之分。从有关碑文、口传知,大水官八年一次,小水官四年一次。</h3><h3> 由于担任水管的要在祭期前一个多月请主祭、陪祭、礼傧,订阴阳、乐户、各村的故事、执事人员等,还要准备供品“顶梁桌席”,因此花费很大,一般是村社推选殷实户口来当“水官”。</h3><h3> 因为水官责任重大,事务繁多,所以各村纷纷成立水官会,以操办神事。水官会如何选举、如何办事,现在的我们知之甚少。岁月的刀痕留下的些许印记,只会让我们去猜想。</h3> <h3>  下面是大石背村的两块墙碑记录:</h3><h3> 墙碑1</h3><h3> 且夫有善事者必得善人傳之,若無善人傳之事,雖善必湮没不彰。村人毋進庫施到山門外地基六尺,馮富齡施到屋后崗脉地一処,弟恐年久無聞,特立石以記永逺。尝謂莫為扵前,虽善弗彰;莫為扵後,虽盛弗傳。本村向有湯帝神会,一道充着水官,八年一次。合社公議公舉殷实户口辦理神事。光緖二年輪□本村充膺,彼時公舉本村毋興倫、毋興孝、馮德倉三家公办,斯時三家各出谷子七石,邀请社首出放生息,以偹祀神費用,不意三年歳遭大祲,吃谷之户死凶大半,神事难往前行,幸各執事善為董理,將谷出費□置田地九畆,每年積租以偹花費,□執事扵六年將地交給三家自行經管,花費多少與社無干,<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兹该水官將地分撥,各自出資祀神,除花費訖,餘地二畆施入大社,得息以偹香灯之需,弟恐日久淹没,公同勒石,庻舉執事之劳得彰,而三家之善以可傳是為序。</span></h3><h3>(略)</h3><h3>大清光緖十年歳次甲申□月初八日(1884年)</h3> <h3>  墙碑2</h3><h3> 大石背水官會紀事碑</h3><h3> 盖天神庥佑祈祀,深印世習,相沿嘗瞻盛舉。本村古有招賢管水官,每經念四年例選康裕之家独力措辦,有同户者多年,社欵宕然迨民,念八年該户嗣絶,遺産变價後入社欵百元,而經村民議决,以欵永作水官會□金,併選維首十二名,各募榖一斗,三年□由各維首之經營,孳轉本息已得谷十五石,唯國是多艱,兼亢旱災迫十室九空,苛費靡遏,為救济燃眉計,决將該谷悉□社用,而今後大小水官由社負完全責任,故撰文鎸石,昭垂後世,是為記。</h3><h3>里人&nbsp; 郭子英 撰拜書</h3><h3>水官會維首</h3><h3>焦廣樂、毋鳯□、毋添祥、毋鳯岐</h3><h3>焦鈺崑、毋鳯崙、毋麟友、毋麟春</h3><h3>馮金庫、毋鳯鐸、毋鳯至、馮廣義</h3><h3>仝闾社</h3><h3>毋添秀、毋添政</h3><h3>毋鳯璋、毋鳯翔</h3><h3>玉工&nbsp;&nbsp; 焦廣岐&nbsp; 鎸</h3><h3>大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九月吉立(1942年)</h3><h3> 两块碑记相差58年,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一直延伸到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h3><h3> 从碑记上获得一个重要信息,招贤管应该在1942年农历九月还没有被烧毁。</h3><h3> 1940年4月20日,日军第四次进犯晋城,于1945年4月27日逃离晋城,盘踞整整五个年头。日军曾在铺头宫岭修筑碉堡,建立据点,控制晋城东南交通要道,直接威胁东南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招贤馆地势较高,为了防止日军作为据点,我游击队主动烧毁了招贤馆。</h3> <h3>  四、古民居特色怎样</h3><h3> 漫步于大石背村的村中小巷,我们可以看到,村中的老房子主要集中在村北的向阳坡上。其中有一院房子引起我的注意,这个院子有堂房、东屋、西屋,都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在一层的窗户的过木下都有卷云砖,这是明朝及清初晋城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样式。由此,可推断此村应该在清康熙时代前已建立。</h3><h3> 热心的村民告诉我,我看到的院落叫“东院”,其实“西院”建的更早,只是在修好东院后又重修了西院,所以西院看起来没有东院早。</h3> <h3> 村中的古院落至少也有八院。</h3> <h3>  五、各家族如何传承</h3><h3> (1)在大石背村能看到的最早记载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一块墓碑,距今264年,这时正处于康乾盛世。</h3><h3> 碑文涉及四代人:</h3><h3> 父:毋印廷</h3><h3> 子:毋成得、毋成泰、毋成虎</h3><h3> 孙:毋有金、毋有银、毋有富、毋有才、毋有贵、毋有荣</h3><h3> 曾孙:毋引群</h3><h3> (2)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碑文上涉及的姓氏有:韩、宁、毋、卫、闫、冯、焦、李、申九姓,其中:</h3><h3>毋姓:毋進如、毋進庫、毋進功、毋興河、毋進堂、毋進玉、毋進堆、毋進良、毋興明,共9人,兴(2人),进(7人);</h3><h3>卫姓:衛先君、衛明秀、衛明揚,共3人,先(1人),明(2人);</h3><h3>冯姓:馮文動、馮正忠,2人,文(1人),正(1人);</h3><h3>焦姓:焦裕明、焦元仁,2人,裕(1人),元(1人);</h3><h3>李姓:李開運、李久維,2人,开(1人),久(1人);</h3><h3>韩姓:韓大祥,1人,大(1人);</h3><h3>宁姓:寜茂□,1人,宁(1人);</h3><h3>闫姓:閆存富,1人,存(1人)。</h3><h3>申姓:申金庫,1人,金(1人)。</h3><h3> (3)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碑文记载中涉及的姓氏有:闫、毋、焦、冯四姓,其中:</h3><h3>闫姓:閻有德,1人,有(1人);</h3><h3>毋姓:毋鳯周、毋鳯輦、毋鳯泰,3人,凤(3人);</h3><h3>焦姓:焦鈺崑,1人,钰(1人);</h3><h3>冯姓:馮廣義、馮發義,2人,广(1人),发(1人);</h3><h3> (4)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碑文记载中涉及的姓氏有:焦、毋、冯三姓,其中:</h3><h3>焦姓:焦廣樂、焦鈺崑、焦廣岐,3人,广(2人),钰(1人);</h3><h3>毋姓:毋鳯□、毋添祥、毋鳯岐、毋鳯崙、毋麟友、毋麟春、毋鳯鐸、毋鳯至、毋添秀、毋添政、毋鳯璋、毋鳯翔,12人,凤(7人),添(3人),麟(2人)</h3><h3>冯姓:馮金庫、馮廣義,2人,广(1人),金(1人)。</h3><h3> 现在的大石背村的主要三姓是:毋姓、焦姓、冯姓,这三姓在道光二十二年都已来到村中,距今已176年,应该经历8代人。</h3><h3>毋姓字辈可能有:…、印、成、有、引、…、兴、进、…、清…、凤、添、麟、…;</h3><h3>焦姓字辈:…、裕、元、…、钰、广、…;</h3><h3>冯姓字辈可能有:…、文、正、…、义、…、广、发、金、…。</h3> <h3>  六、古村落生活畅想:</h3><h3> 1、水源:大石背村的古井较多,我至少见到两面。在西街头村的碑文中知道,每遇天旱,附近的三村就吃水困难。我是冬季来到大石背,井里的水几乎伸手就能触到,说明现在正是丰水时节。问村里人,他们说是担水吃,村里没有自来水设备。井离村不远,担水还是较容易的。</h3> <h3>  2、田地:我走在村外的麦地里,麦苗绿油油的,嗅着泥土的芳香,倍觉心情舒畅。望着远处错落有致的山峰,不免会有一种身在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回望那用石块垒成的地堎,我会想到农民的不易,更会想到最先来到此处垦荒的先辈们。在过去的时代,土地是多么珍贵啊!</h3><h3> 由于人口减少,大石背村的土地并没有全部耕种。我看到不少荒地,杂草丛生,蒹花飞扬。也许时间久了,这些土地就很难种庄稼了。正好遇到从长子县迁到村里的一位村民,他说种了二十亩地,我感到很惊讶。种地很不容易,现在的人都不太想种,难得有他这样勤劳的人。</h3><h3> 3、碾磨:在过去的时代,粮食加工靠的是碾磨。年龄大点的人都推过碾、拉过磨。每当看到村中废弃的碾磨,总会思忆儿时的光景,苦难而又快乐。</h3><h3> 在大石背村,你随处都可见到或立或卧的碾盘、磨盘。这些古物无人珍惜,风吹日晒,雨淋雹打,不久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h3><h3> 4、英烈:</h3><h3> 毋李生(1914-1951),大石背村人,共产党员,五八七团侦察班长,在朝鲜战斗中牺牲。</h3><h3> 毋洛孩(1911-1944),大石背村人,岭东村村警,在晋城县岭东村站岗时被日寇杀害。</h3><h3> </h3><h3> 大石背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留给我们的是珍贵的历史,是山村的闲适、静谧,希望朋友们有空去看看那里的山,喝一口那里的水,呼吸一下那里清新的空气。 </h3><h3> 作于2019.02.0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