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小路

行云流水

<h3>  腊月二十七日,又一次走过老家的山间小路,它依然七里八拐、弯弯曲曲地躺在冬日的寒风中。弱不经风的薄雪遮掩不住起伏逶迤又透尽苍凉的大山,破败沧桑的窑洞不断挑拨着儿时的记忆,窄窄薄薄的冰面甚至撑不起几缕乡愁的荡漾,沙棘的苍褐厚厚实实地抹透了这山那洼,白杨的青灰三五成群地突兀着枝桠,一两袅孤独的炊烟连同远山的冬霭勾勒出浅浅淡淡的愁绪。</h3><h3> 走在这条曾经最为熟悉,而今却几欲淡出记忆的小路上,如同走进一段曾经的过往。寒暑忙假里,在割草、送饭、放羊的农忙季节目睹着耕种锄收,星月晨昏下,于春风、夏雷、冬雪的山梁渠峁体验过酸甜苦辣。这条山乡小路,镌刻着童真的懵懂无知,通向了梦幻的诗与远方;这段黄土曲折,感受过阡陌演绎,沉淀着岁月沧桑;这方心灵港湾,见证过面朝黄土背朝天,亲历了日新月异新变迁。</h3><h3> 年岁渐长,走过这条路的次数越来越多,间隔的时间却越来越长。上初中时,路的终点是镇上,一周一个来回,用白面饦饦和韭菜瓶瓶盛满父慈母爱,在小米饭的干涩和通铺床的拥挤中走过了难忘的青葱岁月。上高中后,这条路的终点是县城,一学期走两三回,那时候县城可用萧条来形容,后大桥到前车站,低楼小巷烂瓦房。学校宿舍里没暖气,没炉子,睡前不敢脱,早上不想穿。不知是那时候天气格外冷,还是同学们普遍穿的比较少单,那时的冷是彻骨的冷,那时的冻是难忘的冻。上大学和工作后,这条路还是每年走两三次,不知是越走越熟悉,还是越走越陌生,但肯定是越走越美好,越走越繁华。</h3><h3> </h3><h3></h3> <h3>  随着石油强县富民战略的深入推进,石油工业对农业、农村乃至全县经济社会的反哺效应正在加快集中彰显,如今的山乡、小镇、县城都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石油开发所到之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山乡小路变成了柏油路、砂石路,曾经的漫漫黄沙被退耕还林尘封进历史的烟云,曾经佝偻的腰背在退耕还林后却显得挺拔了许多,意气风发地住进了新农村、保障房。千年古镇正在加快实施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青砖、黛瓦、朱门、白墙的纵横布局中平添了几多徽派格调,古城墙、古马道、点将台、校场滩似要还原狼烟四起的战争风云,这里的女王墓回荡着大夏国赫连父女的保家卫国,这里的乾龙山寄愿着一川三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恬淡宁静的小镇正在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br></h3><h3> </h3><h3></h3> <h3>  春节前后的吴起县城更是万象更新、年味十足。你看,长征广场连向了贺石湾,通向了二道川,洛源、吴起、刘渠子、石湾、陈蒿湾十余座广场演绎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时代变迁;河滨公园里麦浪金灿、灯火璀璨、年味绚烂,碧桂胜园中蒲公英冷艳成雪,迎春花肆意绽放,向阳花凌冬傲立;迎宾大道红梅报春、火树银花,连同吴起将军的伟岸身姿,古朴典雅的城墙投射和低起小落的庭院灯火,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年夜盛景。</h3><h3></h3> <h3>  如今的县城不再是老旧模样,从老高中到开发区,从刘渠子至陈蒿湾,从宗圪堵向迎宾路,雨后春笋般的楼房临山依岸、随河就势排布,鳞次栉比、高低起伏错落。长征胜利纪念碑、纪念馆、革命旧址连同千年古镇不仅成为游人探幽访古、寻找红色足迹的旅游胜地,更是革命传统教育、廉政教育的绝佳场所。胜利山森林公园、大吉沟、袁沟、南沟等休闲娱乐胜境,有时是青年共话美好人生的恋爱岛,有时是男女老少合家齐福、休闲游玩的悠闲地。不仅如此,曾经仅有的三所幼、小、中学发展到十五六所,老县城的跨河桥由两三座增多至近二十座,一条老街、一条窄路发展到高速傍城而过、依河三向辐射、迎宾大道东南布列、环城、绕城纵连横贯的城市建设新格局。</h3> <h3>  站在洛河两岸的光影流动里,探望老家的那条山乡小路,一半是繁华,一半是落寞;这头是都市,那头是山乡;一边拥抱着梦幻的岁月,一边感慨着不惑的中年。它是梦里儿时的呼喊,它是心中永远的乡愁,它是守望远行的牵挂!<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