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纪事.生而美好

旷野

<h3>  又是一年除夕到。</h3><h3> 和弟弟约好,早点回家,既赶个中饭,也提前和老父老母团聚。11点多的时候,我们一家子、弟弟一家子先后抵家。老父老母一下子忙碌起来,父亲指挥着停车,和我们一起拿着各种水果和菜品,对母亲大声说:看看,都买来啦!都买来啦!母亲则抱怨着:都不打一个电话,饭都没烧呢!显然,她是开心地抱怨,嘴巴上说着,人早就到溪里淘米洗菜去了。<br></h3><h3> 中饭虽然迟了些,菜也不多,一盆牛骨头,几个蔬菜,但人满满一桌,父亲母亲叫这个吃,叫那个吃,欢畅得很。其实,在父母眼里,最期盼的就是看见儿女孙子,聊聊天,吃吃饭,他们心里就乐了。而在我们眼里,饭菜再简单,只要是父母做的,吃着比什么都香。陪着父母喝点自家酿的米酒,说一些陈年旧事,恍若又回到了从前。人过四十,总觉得时光飞速,青春易老,感叹年华留不住。可在父母跟前,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这真是一种美好。</h3><h3></h3> <h3>  大作家王蒙先生说过:人,生来美好!什么含义呢?我揣测,这大概是说,人是一种美好的动物,他们生来都是美好的。这和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如出一辙,人最初的时候,应该是一个美好的自己。只是这个最初美好的人能坚持多久,是一如既往的美好呢还是和美好越走越远?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有他人的牵引,有环境的肆虐,有社会的浸润,有时我们走着走着,却成为别人需要的自己,当初的美好迷失在烟雨缥缈之中。</h3><h3> 午后阳光正好,女人们忙着准备丰盛的晚餐,我和父亲喝过闲茶后心血来潮,去山上走一圈,挖冬笋去。父亲当然是不肯的,但也拗不过我,他知道我不是真为了几棵冬笋,实际上是想去熟悉的山野逛逛。</h3><h3> “绑架”了八十有一的老父亲,我们也不换行头,找一把锄头,驱车四五里,径直来到一处僻静的山湾。这里叫做桃子坞,但并没有桃树,湾里长的都是毛竹。坞前高耸的是龙门山,全富阳最高的山,记得有几次去龙门山,我们并不走传统的小道,会从桃子坞翻过山岗,沿着山腰的水渠去,那是别有味道的。坞旁是龙门林场。上世界八、九十年代,那里住着很多林场工人,他们的很多子女在龙门读书,和我成了要好的同学,我曾不止一次到林场里玩过。</h3><h3></h3> <h3>  几分钟后,车就停在了林场门口。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林场已彻底变样。大门口迎面而来的是一幢黄色寺庙,上书黑色大字“龙门禅寺”,进去一瞧,香火还挺旺的。原来林场里朝南的一幢住宿用房已然不见,四下望去,北面山脚下一间硕大的庙宇拔地而起,巍峨,气势磅礴,有灵隐寺大雄宝殿飞来此地的感觉。父亲说,等下带我去看看,那建庙的树有多大,他是一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树了。</h3><h3> 正惊讶着的时候,龙门禅寺边的小屋里走出一个老叔,虽不及父亲年长,但也小不了几岁,他极热情地引导我们停车到里面的空地上。父亲发现,他是一个人住在这小屋里,在这除夕的日子里,何以如此呀?老叔很健谈,他一边接水洗菜,一边告诉我们家长里短。原来老叔是林场老职工,早就退休了,有儿女,都住在杭州,他原本和儿子住一起,在大城市的霓虹闪烁中生活。近来,他越来越想念年轻时曾经待过奋斗过的地方,毅然决然地离开杭城,独自一人来到林场居住。他没有去前面新建的洋房,选择了禅寺边的破旧平房住,他说这是他们以前的房子,住着亲切。呵!念旧的老叔,你要独自回来住以前的旧房子,寻找年轻时的足迹和汗水,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h3><h3></h3> <h3>  沿着小路上山,踮脚走过山泉打湿的泥泞,跨过独木桥,我就进入了一个宁静的山野世界。一边是翠色的竹子倾泻而下,绿满整个山岗,一边是直立枯死的野草,黄的干白的絮,在微斜的阳光下连成一片。这无风的日子里,树呀草呀都静立着,只有那一两只被我惊了飞起的山雀,才会有一声唧的尖叫,仿佛是我惊动了它们的梦它们的美好。我向山岗的竹林挺进,入了林子,我的愉悦感立刻就起来了。在竹林里穿来穿去,我觉得自己像轻盈的虫子,一会儿在这里逗留,一会儿在那里徜徉。锄头一刻也不闲着,顺着竹鞭挖呀,沿着竹枝挖呀,我像揣着一个掘宝机,只要挖向哪里,哪里就能冒出笋尖来。事实上,我是白费劲,串了不少林子,依然没发现一丁点笋芽儿。挖笋的经验自然是没有的,我只是想用自己的运气去撞点冬笋,所以我也不会生自己的气,没有碰到冬笋也是可以开心的,你在山里走走,拿起久违的锄头,和竹子土地亲密接触,出一身汗,除夕的晚饭就可以吃下更多了!<br></h3><h3></h3> <h3>  下山的时候,远远见太阳正斜照在山脚的一间小屋上,白色的墙壁掩映在四围苍绿的竹叶中,泛起泫雅而并不刺目的光芒。这小屋是管山人住的,管的就是这一片竹林。管山人换过许多次,但因为都是村里人,乡里乡亲的,对来山里转转的我们都是很亲切的。我不止一次在屋前的小水潭里洗过沾满泥的鞋子,我也不止一次在狭小的屋里喝过野生茶叶沏泡的茶。山泉的沁凉,茶水的清香,即使到今天,我仍可以回味出来。</h3> <h3>  惊讶的是,这样的一间小屋,现在居然倒塌了。走至近前,墙垣仍在,大门敞开,屋顶却大半个塌陷下来,黑色的椽子和瓦砾堆满一地,雨水和光线直泻而下,青苔已开始蔓延,从门口一直铺进去,只要有空隙,都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屋里一塌糊涂。屋角有一灶台,孤独而立,一捆未烧完的柴禾散乱地躺在墙角,不少枝条上已长着霉花。柱子上老旧的竹筒里还剩三两只筷子,筷头也爬上了一缕绿色的青苔,静静地寂寞地守着逝去的岁月。没有了烟火气,再好的屋子也将没了生机。</h3><h3></h3> <h3>  这样细细看着,我竟意外发现主屋的内墙上有一串字儿,是用黑色水笔写上去的吧,尽管墙壁灰旧,字迹仍清晰可辨:嫌贫爱富不可交;狡兔死,走狗烹;手太长,权太要;私心太重薄情无义……人之将死,其言切记。显然是一个将走之人留下的遗言,这些话虽然常听见,但能集在一起,一口气说出来,也不是易事,这将走的他,也是有些文采和阅历的。只是不解的是,既有生活经历,能领悟做人做事的种种,又何以要在这破败的小屋里结束生命呢?是遭遇生活的困境,有过不去的坎了吗?经济困顿?身体有恙?还是精神受损……其实,生活再苦再难,总有雨过天晴苦尽甘来的时候,为何要一意孤行走进死胡同里不出来,甚而要毁了自己的生命呢?从留下的片言只语来看,这将走之人还有一肚子怨气,怨嫌贫爱富之人,怨薄情寡义之人,怨私心弄权之人,然而他人再怎么样又与我们何干,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下去,美好的心境要靠自己来营造。</h3><h3> </h3><h3></h3> <h3>  高晓松曾撰文批判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只知道先过苦日子再过好日子,殊不知前半生累垮了身心,过后再好的日子我们也体会不到乐趣了。有时候想想,我们确实是以这样的思维走过了很多流年,有些愧对美好的人生了。这样惭愧了许久,几句顺口溜冒了出来:夕阳西下东风切,萧瑟满山落叶。愁怀郁结朱弦绝,堪留一地琐碎。少年而今正风流,海涵天阔可醉。梦想千年吴越飞,共唱阳春白雪。人生不过刹那芳华!美好的人生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去经营。那么,从今天起,好好走过每一天。</h3><h3> 离开的时候,村子里赶早人家的鞭炮声已零落地响起。赶紧回家过除夕,享受家人团聚之乐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