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怀念母亲:</h3><h3><b>母亲的身后,是一个逐步走向富裕文明的、生机勃勃的家族群体,</b><b> 母亲的全部心血都注入了这个群体。</b></h3><h3> 今天是母亲88岁诞辰,为怀念母亲,我特意分享2009年母亲逝世时的《祭母文》以表深深的哀思:<br></h3><h3><b> 祭母文</b></h3><h3> 慈母王玉珍,生于公元1932年农历正月初六日,逝于公元2009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6时45分,享年七十八岁。</h3><h3><b>母亲是一个大好人,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宽厚仁达。</b></h3><h3> 母亲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五男二女。按传统福禄标准,母亲应该是多儿多女福寿无边了,但实际上,母亲并没有因为子女多而享福,也没有成为福星寿星,倒是比别人吃了更多的苦,受了更多的罪。为了抚养七个儿女成人,她前半辈子大部分时间都侵泡在汗水、苦水和泪水之中。因为子女多、劳力少,我们家在生产队几乎没有分过红,劳动粮也少的可怜,老是欠款户、缺粮户。父母亲拼死拼活累断筋骨,年年欠生产队许多粮款,老是填不饱一家十口人的肚子。男孩子多,一个比一个饭量大,吃不饱就哭闹,哭声如同刀子扎在父母的心肝上。母亲下决心流着泪水说“反正不能叫我娃饿着”。于是,父母亲各拿着一条口袋四处告借粮食,跑了三天时间、一身尘土、两眼泪水、双腿累的几乎拉不动了,才借回25斤高粮,磨成面让孩子们吃。而父母亲吃的却是灰条、扫帚和少量的苜蓿(野草野菜之类)。不管是高粮,还是野菜,总算是把孩子们都养大了。</h3><h3><b>父母亲晚年身体状况的急剧恶化肯定于前半辈子的苦难生活有关。</b></h3><h3> 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几乎没有穿过洋布之类的好衣服,全靠母亲纺线织布给我们做土布袄裤。家里穷,没有缝纫机,全靠一针一线的缝。经常是我们天亮要起床上学了,母亲还在煤油灯下纺线补衣服。我们上学去了,生产队上工的钟声一响,父母亲又得出工干活。这样的情景我们记忆犹新,这样的光景持续了好多年。记忆最深的是,大年三十夜晚,鞭炮声传来,我们被鞭炮声惊醒,母亲还在煤油灯下给我们缝制过年时穿的新衣服。天就要亮了,要拜年了,母亲还在一针一线的赶着活儿,心里急,指尖上有血滴透出。</h3><h3> 我们全家现在儿孙满堂,儿女媳孙共有37人,其中硕士生1人、大学生5人、中专生3人、高中生5人、初中生5人。儿孙们都很幸福,虽不富贵,但衣食无虑,且正以学识问世。这一切,全靠父母亲太阳一般的光辉温暖兹养,母亲恩重如山,母亲伟大,伟大的母亲!</h3><h3><b>人说母亲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圣洁的爱,我们的母亲,终生都在用生命诠释母爱。</b></h3><h3> 母亲勤劳一生、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意志弥坚。她全部的生活信念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孩子;支撑她生命躯体的基石只有一块,就是孩子。她的全部生命价值都体现在孩子身上。她为孩子们奉现了一切,做到了一个母亲能够做的一切。</h3><h3> 母亲的身后,是一个逐渐走向富裕文明的、生机勃勃的家族群体,母亲的全部心血都注入了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将永远护佑母亲的魂灵。母亲魂归云霄,含笑九泉。</h3><h3><b>银九 万德 万立 晋立 晋兵 彩莲 跟莲</b></h3><h3> 祭于: 2009年正月29日</h3> <h3>撰 文:王继康(著名文学家)</h3><h3>编 辑:徐银九</h3><h3>编辑日期:2019年正月初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