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过大年】梦幻世界,光影交织,榆林雨岔过大年。

退休教师

<h1><font color="#ed2308"><b>过大年,人们的习俗:</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初一饺子初二面, </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初三合子往家转, <br></b></font></h1><h1><b><font color="#ed2308">初四烙饼炒鸡蛋。 <br></font><font color="#ed2308">初五、初六捏面团, <br></font><font color="#ed2308">初七、初八炸年糕, <br></font><font color="#ed2308">初九、初十白米饭, <br></font><font color="#ed2308">十一、十二八宝粥, <br></font><font color="#ed2308">十三、十四窜汤丸, </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b></b><b>正月十五元霄圆。</b></font></h1><h1><b><font color="#ed2308">不出十五就是过年。</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2019年(猪年)正</font></b><b><font color="#ed2308">月初八《独品旅游》</font></b><b><font color="#ed2308">带领我们一起去</font><font color="#ed2308">榆林雨岔过大年。</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 <h1><b><font color="#b06fbb">下雪了。这是北京猪年迎来的第一场大雪。</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踏着瑞雪,准备粗发。</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凌晨一点我们到达榆林火车站。这里没有下雪,但是气温偏低。</b></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远眺榆林火车站。</b></font></h1> <h3>站前广场。</h3> <h3><font color="#ed2308"><b>红石峡</b></font></h3><h3></h3><h3>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h3><h3><br></h3> <h3>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陕西榆林北3公里处。红石峡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红石峡谷长约350米,东西对峙,峭拔宏伟。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青翠,群花生艳,景色优美。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着大小不一的25处石窟。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h3> <h3>关于红石峡的起源,《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这一带归西夏国管。当时红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济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h3><h3>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叫广泽渠。</h3><h3><br></h3> <h3>非常完美的红石峡。</h3> <h3>鱼米之乡</h3><h3>步出榆林古城,溯榆溪清流北上,这条丰饶的河谷,就像一巾翠绿的飘带。榆溪河缓缓地流着,从身边喧</h3><h3>哗着掠过,河谷也静静地躺着,任由人们在它那美丽的、富有弹性的胸脯上漫步。榆溪河古称帝原水,它的源头是沙窝处的一股清泉。它从遥远的河套蜿蜒而来,全长200多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537平方公里。是无定河的主要支流,也是榆林地区的鱼米之乡。</h3><h3><br></h3> <h3>三山拱翠</h3><h3>行约七八公里,就到了长城口上的红山脚下。清代榆林著名书法家陈璋,曾写过:“三山拱翠”的匾额,就是形容榆林古城北依红山,东据驼峰,西临黑山的形胜。红山红石头,驼峰黄土丘,黑山黑土岭,三座颜色不同的山拱卫着翡翠般碧绿的榆林城。到了红山,就可看见一座俊秀挺拔的山门楼子,门洞上方镌刻着“红石峡”3字,这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遗墨。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传播新文化,是刘志丹将军的导师。越过门楼,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两边东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满了星罗棋布的石刻题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沿壁根石阶而下,绿荫掩映间,一条碧水穿峡而过,潺潺作响,徜徉于双崖壁立的峡间。</h3><h3><br></h3> <h3>蛟窟龙窝</h3><h3>峡分南北两段。北峡两壁中分,上都是榆溪河聚结而成的天然湖泊,浮金耀银,一股清流溢出湖面,形成一道飞流直下的瀑布,然后穿越西壁石窟而南下。站在岩头,只闻水石相击,如狮吼,如雷鸣;波翻浪滚,似雾起,似云涌;登临洞口,顿觉寒气扑面,沁凉爽人,历来被誉为奇观,洞口刻有“蛟窟龙窝”4个大字赫然醒目。</h3><h3><br></h3> <h3>南峡,东崖高12米,长250米,西崖高18米,长284米,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据史料记载,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据记为明代所创,“文革”中尽遭破坏,所存无几。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非昔胜比。较大的石窟有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等,除个别重新塑像外,壁画、碑记等荡然无存。</h3> <h3>石刻瑰宝</h3><h3>在峡东西除石窟外,存在自明成化年以来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块,其中东崖126块,刻字大的有4米见方,小者仅有0.03米见方,字幅长宽有1.8—44.8平方米不等。石刻有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书法真草隶篆俱全,并兼有蒙文,笔法各异,镌刻有别,今存有巨幅题记 84 幅(其中东崖54幅、西崖30幅)。有为庆功题刻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绥镇兵备副使张在东崖上刻纪出击挞谈获胜“褚将振赈凯旋大会于红峡”的战功,有赋诗题刻的如男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边总督曾铣《山墩望套》诗;有铭记题刻的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巡抚王汝梅题刻的“龙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万里长城”、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抚陈性学题刻的“雄石封关”、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抚刘敏宽题刻“华夷天堑”等。此外还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等;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清代榆林书法家陈漳所书“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字迹苍劲。更有蒙文石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魂宝一绝。</h3><h3><br></h3> <h3>诸家书法各放异彩,字大的长6米,小的不及寸方,真、草、隶、篆俱全,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尤其是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和抗日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驻榆时亲笔写的“还我河山”,抒发了爱国志士誓保国土、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晚清将领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及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也颇有文采。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书写的“红石峡”三字刻镶于峡亭之上,为古迹增辉。一路细细欣赏,感慨万千:红石峡丰富多样的石刻,无愧于长城书法艺术的殿堂。</h3> <h3>东崖</h3><h3>红石峡东崖有宋元古刹雄山寺。庙门在峡南,内有石台阶。寺依山傍水,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殿宇都是悬崖上凿的石窟,约十多个。有“天门”、“地门”各一,都是隧道。“天门”从寺通至峡顶,中间有一阁叫“翠然阁”。从石崖内登台阶而上,站在峡顶俯视寺内广泽渠,只见水圃成荫、宛然如画。“地门”从寺内通到峡底榆溪河岸边,人们通行时须弯腰行走。寺内有石刻佛像,工艺精巧。峡两岸普渡桥飞架东西,势若长虹。峡内树木青翠,群花争艳,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阳西照时,如红霞冉冉升起,故名“红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h3><h3><br></h3> <h3>名冠边塞</h3><h3>红石峡名冠边塞,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地设宴讽咏唱和。因此,东西石壁题刻极多,题词、题字、碑、碣大小多达160多块,似一天然碑林。诸家书法各放异彩,字大者达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隶、篆俱全,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飞扬,堪称壮观。晚清将领左宗棠所题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 独与古为新”也颇有文采。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书写“红石峡”三字刻镶于峡亭之上,为古迹增辉。</h3><h3>据统计,红石峡题刻、石匾和各类碑记共有200种之多。更有蒙文题刻,堪属一绝。它们虽久经风雨剥蚀,但其雄姿英貌经久未衰,向来被人们誉为塞上小碑林,陕北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h3><h3><br></h3> <h3>这里有三居室。而且上下水全有。</h3> <h3><font color="#ed2308"><b>镇北台</b></font>也是一个必看景点。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镇北台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登上镇北台台顶,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以及三北防护林,也可以看到距离它不远的红石峡。</h3><h3>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h3><h3><br></h3> <h3>镇北台位于陕西榆林市城北的红山山顶,俗有“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之说,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据说镇北台始建于明万历35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在只保留有两个城楼,城墙只剩土堆了。门票10元/人。</h3><h3>第一层台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内墙高5.5米,外墒高10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铺马道,南墙与长城相连;第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二层南台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北面原有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刻已毁);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石踏步达四层;第四高4.4米,周长35.4米,顶层台面面积为255平万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h3><h3><br></h3> <h3>镇北台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见它的雄伟了。登上镇北台台顶,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以及三北防护林,也可以看到距离它不远的红石峡。</h3> <h3>镇北台位于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距离红石峡仅2公里,距离榆林市区仅7公里,所以两地可以放在同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游览。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h3><h3> 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台之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第一层台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内墙高5.5米,外墒高10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铺马道,南墙与长城相连;第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二层南台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北面原有涂宗浚所书“镇北台”石刻已毁);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石踏步达四层;第四高4.4米,周长35.4米,顶层台面面积为255平万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乃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h3><h3><br></h3> <h3>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h3> <h3><font color="#ed2308"><b>榆林古城</b></font></h3><h3>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榆林建城历史已有五百多载。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h3><h3><br></h3> <h3>古城由来</h3><h3></h3><h3>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 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 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 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 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 红石峡,故明代列为 九边重镇之一— 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 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 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 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h3><h3><br></h3> <h3>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 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 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 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 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 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h3><h3>清代, 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 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今日城东南角之 魁星楼遗迹尚在。</h3><h3><br></h3> <h3>民间表演</h3> <h3>说书</h3> <h3>广场跑旱船。</h3> <h3>夜晚的榆林城。</h3> <h3>灯火辉煌的街道。</h3> <h3><font color="#ed2308"><b>赤牛坬</b></font>村是一个集浏览、观赏、参与、体验、互动、购物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是陕北文化教育基地,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是黄土文化、农耕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心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风光展示的摄影基地;今后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奋力开创新的局面,高起点高标准打造10里红枣大观园;全面推进整村博览馆建设;打响赤牛坬“过大年”、赤牛坬枣糕、赤牛坬农民五谷画等品牌活动和品牌农产品,全力推动乡村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使赤牛坬村成为服务榆林,辐射周边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游园,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旅游胜地。</h3> <h3>赤牛🐮。</h3> <h3>这里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二十三。</h3> <h3>村口。</h3> <h3>窑洞部落,烟火人家。</h3> <h3>农民盼丰收。</h3> <h3>广场民俗活动。</h3> <h3><font color="#ed2308"><b>民俗博览馆</b></font></h3><h3>特别是位于村头的民俗博览馆,是陕西省首家民俗文化博览馆,是一座集历史、人文、民俗民风、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馆。里面分门别类地收藏了艰苦年代,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一些用品、用具。是陕北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的最好见证 2009年,赤牛洼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村民经过几个月的辛劳,从农村收集了4500多件民俗物品,办起了民俗博览馆,2010年2月正式开馆。</h3><h3><br></h3> <h3>博览馆由10孔窑洞组成,总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如今,馆内设有民俗文化博览室、农耕文化博览室、灯展室、工匠器械室、度量衡室、红枣博览室、传统饮食博览馆、五谷杂粮馆、婚丧嫁娶展览馆和服装鞋帽馆10个展馆。各展馆共陈列各类民俗物品5000多件,有纺线车、土布衣、犁杖、旧木桶、打火器等,这些曾在农村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生产、生活用具,现在非常罕见。其中主要有农耕用具1500多件、生活用具2100多件、其他实物900多件、各类红枣样品200多种。馆内展品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观赏价值。自开馆以来,赤牛洼博览馆已接待了上万名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有市县来的城里人,也有周边乡村的群众。</h3><h3>如今,民俗博览馆还成为了青少年教育基地,让青少年了解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能对父辈们过去的艰难生活感同身受,让这一代青少年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h3><h3><br></h3> <h3>五谷</h3> <h3>”旧衣服”。</h3> <h3>耕作。</h3> <h3>老油灯。</h3> <h3>旧水缸。</h3> <h3>小酒坛。</h3> <h3>金鸡报晓。</h3> <h3>当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表演《高高的山上一头牛》。</h3> <h3>表演讲述了《 赤牛坬》村农民的日常生活,耕作。当年蒋介石派兵攻打该村的时候,百姓们来不及躲藏,一头耕牛冲向了敌人。挽救了全村的老百姓。<br></h3> <h3><font color="#ed2308"><b>杨家沟</b></font></h3><h3>陕北米脂城十里铺向东北方向延伸约20公里处,有一个陕甘宁边区政府转战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于1947年居住过的小村落,它的名字叫杨家沟。</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大红灯笼高高挂,欢迎我们来杨家,</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重走红军革命路,延安精神传万家。</b></font></h3><h3><br></h3><h1> <font color="#167efb"><b>著名诗人:吴凡</b></font></h1> <h3>清乾隆年间,马氏家族迁居杨家沟,经世代经营,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庄园之一。清同治年间开始营造扶风寨,私宅建筑形式是窑洞式四合院。</h3><h3>  明朝自永乐至万历年间,为防“胡骑”南下,统治者设立“三边”镇总兵拱卫京师。三边戍卒饷粮丰厚,吸引边客增多,向这里贩运马匹、牛羊、皮毛、手工艺品,使延绥一带商业兴旺起来。临近延绥一带的山西商人和无业者不断移居延绥,迁居一时风行。山西临县与陕北隔河相望,马林槐于明朝万历年末或天启年间由临县前来绥德马家山,现已经相传十五代,历经明、清、民国和共和国。</h3><h3><br></h3> <h3>早先从山西迁往陕北绥德的马氏家族生意成功发家之后,又从绥德迁移到杨家沟村开始屯田,将原有的商业资本转换为耕地形式的土地资本。18世纪中叶,马氏家族的势力壮大,当时除杨家沟村的老住户,同时也吸引了其他村落没有土地的农户人家前来揽工,这些人后来也就成了杨家沟人定居了下来。</h3> <h3>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马氏庄园。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文化巧妙融汇,珠联璧合,堪称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马氏庄园是马醒民于1929年开始修筑,于1938年建成。庄园主人运用自己的学识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巧妙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将这样一幢耗资巨大、耗时漫长的私人庄园无偿献给中国共产党,足以体现了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豪迈无私的伟大品质。</h3><h3>  杨家沟革命旧址由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即:新院)、十二月会议旧址及高级军事会议旧址等部分组成。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是窑主留日学生马醒民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亲自设计、监修的私宅,建筑设计奇特,石结构拱券门楼垛口林立,11孔窑沿平面凹凸交错,飞檐雕梁,暗道取暖,三通纳凉,充分显示了陕北窑洞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h3><h3><br></h3> <h3>十二月会议旧址是晚清四合院窑洞建筑,院子正中倒座七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是十二月会议旧址,正面5孔窑洞及东西两侧的6孔厢窑为叶子龙、汪东兴等同志的办公室及后勤处办公室,现在整个院落保存完好。</h3><h3>  高级军事会议旧址位于扶风寨最高处的平台上,二进院落。入门后正面3孔窑洞,上书“讲堂”二字,东西两侧6孔厢窑对置。二进院正面是高级军事会议旧址,硬山式建筑,前檐出廊,东西两侧4孔厢窑相对。</h3><h3><br></h3> <h3>十二月会议旧址,任弼时旧居古朴深厚,是陕北保存的一组较完整的晚清古建筑。高级会议旧址,布局合理,配置得体,是陕北地区保存的惟一的一处家族宗祠与讲堂,属晚清建筑。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是房主马醒民1929年动工兴建的新院,中西结合、构思精巧、用料考究、工艺精致,在采光、取暖、保温、纳凉、安全防范、造形审美等方面均有独创之处,整个建筑典雅雄浑,蔚为壮观,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h3><h3>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在此居住4个多月,领导指挥了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提出了著名的《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就在米脂县的沙家店村,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杨家沟是西北战场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中央机关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太极湾</b></font></h3><h3>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鬼斧神工一奇观,黄河在清涧赵家畔村这个地方转了几乎360度的大湾。这里黄河曲流弯曲,上面悬崖峭壁,下面黄河水面宽广。</h3><h3> 太极湾在位于黄河陕晋段,西北边是陕西省清涧县玉家河镇赵家畔村,东南边为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也就是说太极湾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个拐峁中的其中一个拐峁。山西有人也叫“天下黄河第一湾”,但按照黄河地理位置及沿线走向来看这一说法并不科学,这种说法来源是:古代人出不了远门,无法找到黄河源头,也不知道黄河沿线的河湾情况,所以把就近的太极湾称作“天下黄河第一湾”。黄河在陕晋峡谷段,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自辛关黄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陡然向东,转了一道极为奇特的大弯。若从高处俯视,该弯西窄东宽、尾部圆满,宛如葫芦状,两面基本对称。入弯处至出弯处水流总距离为8000米。弯内陆地以入弯与出弯处最窄,仅为700米,最宽处为1700米,最高处与水面垂直距离为196米。</h3><h3>太极湾是黄河上的一个大湾,像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图,阴极是弯曲的黄河,阳极是黄土山坡。黄河靠着秦地的清涧,黄土山坡是晋省石楼县的地盘,一阴一阳,结合紧密,诉说着古老的秦晋之好。延川有乾坤湾,清涧有太极湾,同样是秦晋峡谷上大自然的杰作。</h3> <h3>太极湾的最佳观察地为黄河西岸的寡妇,寡妇坪上面有一座寺院,据说是一个寡妇集资修建的。这个寺院,早已破败不堪,但仍很有气派,给人有沧桑感。站在寡妇坪向四面一望,感觉是天高地阔,秋高气爽,风轻云淡,物我两忘。站在赵家畔寡妇坪观看,远窄近宽、远低近高,水流酷似圆圈,山体极象馒头,山上枣林密布,黄绿相间。陕西一侧,除寡妇坪为一缺口便于观景外,两边悬崖峻石、气势非凡、尽显沧桑。该弯水面宽阔,水流平稳,水面最窄处170米,最宽处430米,自辛关黄河大桥至第一弯出弯处14千米,海拔落差仅为30米。上游沿岸的高家坬也是不错的古迹,村里有一块小塬地至今还保存着黄土高原的原始地貌,同时也是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观景点。1936年2月,一场大雪之后,毛泽东为了准备红军东征,登上这里,望着茫茫苍苍的秦晋高原被白雪覆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目空一切,藐视千古,有了诗情,于是作出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不是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情调,而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后毛泽东率军东征,红军由陕西清涧县进入黄河对岸的山西辛关镇。</h3><h3>东侧的观景点主要是马家畔村,马家畔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辛关乡黄河岸边,全村只有三户人家,是亲兄弟三个,由于偏远,外人很少到来。</h3> <h3>太极湾</h3><h3>陕西 榆林 张俊谊</h3><h3>九曲黄河千道湾,神工鬼斧一奇观,</h3><h3>巉岩危岸多惊异,黄土高坡有怪险</h3><h3>绿树葱葱山水美。白云渺渺地天寛,</h3><h3>阴阳太极通今古,胜景从来出自然。</h3> <h3></h3><h3>黄河第一湾</h3><h3>山西·石楼 任建飞</h3><h3>黄河第一湾,雄风天下传。</h3><h3>红枣栽四野,翠柏映九天。</h3><h3>一土黄水绕,两山碧林陪。</h3><h3>滚滚涌千载,时时泽万民。</h3><h3><br></h3> <h3>黄河太极湾清秀婉约,曲与直、高与低、陡与缓、满与缺、宽与窄、天与地、山与水、土与石、黄与绿、朴与奇、历史与现实 、人文与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在万里黄河上独一无二,与雄浑豪迈、磅礴大气的宜川县壶口瀑布;与古建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临县碛口镇相映生辉。自辛关黄河大桥出发漂流第一弯,极具情趣。</h3> <h3>相传,当年刘家畔村,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却被一帮土匪给盯上了,时常受到土匪的骚扰,村民们就把这位刘姓姑娘送在寨子里保护着。时间长了,土匪找不到姑娘,就拿百姓出气。最后,村民们没办法,就有刘家畔、赵家畔两个村的村民们都聚集在石寨子里,里三层外三层的把姑娘护起来。这帮土匪紧追不放,追到石寨子旁,他们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不见姑娘,绝不撤退。</h3><h3></h3><h3>刘姑娘为了不连累父老乡亲,头上蒙了一块被子,从高高的悬崖上跳了下去,土匪见姑娘从悬崖上跳下去了,也就离开了石寨子。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位钢烈而善良的姑娘,在村口就立了一块烈女贞洁碑。</h3> <h3>还有就是入口区院子中间的那棵树,叫槭树,当地人叫它驼蒿树。相传这棵树在这里生长了有一千多年了,现在清涧县内仅此一棵。据村上的人说,原先这里有两棵树,另一棵长在前寺旁边,直径约有60多公分,长得端正,看这棵树有个材地,就被人惦记上了。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个村民就把这棵树刨了,并打成了床板。结果,没几天,报应来了,刨树的本人,正是二十多岁的壮小伙子,突然就病倒了,全身浮肿,腿肿的像水桶般粗细。在家养病月余,四处求病问药,晚上偷偷的把树木送到了寺庙上,烧香磕头,求神灵保佑,村上人都说这是神灵的惩罚。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破坏这棵树了。村民们并说:这棵树非常的神奇,如果今年枝叶长的稀疏的话,今年的收成就不会太好。但相反,如果今年枝叶茂盛的话,今年就会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所以,村民们就赋予了这棵树美好的寓意,每一年都期盼这棵树能枝繁叶茂,那就代表着每一年都是一个丰收年、平安年、幸福年。</h3><h3>清清涧水枣殷红,孕育传奇出杰雄。</h3><h3>进士翰林存底蕴,高僧显将爱魁星。</h3><h3>思温普惠光桑梓,明善忠诚醒驼城。</h3><h3>春雪沁园今日好,路遥永远写人生。</h3> <h3><font color="#ed2308"><b>鱼儿峁</b></font></h3><h3>位于东风水电站上游。无定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清涧境内的石山峭壁间左冲右突,一路向东,注入黄河前,鬼使神差般地“画出”一幅太极图。鱼儿峁,就是这幅太极图中的阳极了。远远望去,覆盖在“鱼儿”脊背上的枣林遒劲挺拔,绿荫如盖,仿佛为这条肥胖的“大鲤鱼”披了件厚重碧透的外衣。河流、山峦、枣林所形成的鱼儿峁,是枣乡一道奇特而亮丽的风景!</h3><h3><br></h3> <h3>这里的景点免费。<br></h3> <h3>是不是像一条大鲶鱼。</h3> <h3><font color="#ed2308"><b>雨岔大峡谷</b></font>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城西北方向56公里的下寺湾镇雨岔村。专家称为“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缘起亿万年前的强烈地震造成地表被切割成缝,及亿万年间的山洪冲刷后,慢慢形成这样独特峡谷地貌。前发现峡谷四处,分别位于雨岔沟的龙巴沟峡谷、花豹沟峡谷、南河沟峡谷(又称牡丹沟)、桦树沟峡谷,几条沟地质各有特色。雨岔大峡谷向我们展示的是经过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而成的奇妙世界。峡壁凹凸有致,曼妙身姿线条优美流畅,一切都显得那么淳朴、和谐、自然。</h3> <h3>雨岔大峡谷又称<font color="#ed2308"><b>《甘泉大峡谷》</b></font>。</h3> <h3>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所辖甘泉县城西北50公里的下寺湾镇雨岔乡,被北京地质拍摄爱好者在拍摄黄土地貌时意外发现,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开。“雨岔大峡谷,堪比美国羚羊谷”的标题更是令人充满神奇和向往!“雨岔大峡谷”不是一个地名,属丹霞地貌峡谷群落,分布在雨岔乡几公里范围,是雨岔乡若干条峡谷的统称,当地人称峡谷为“沟”。目前被旅友发现的峡谷有四条:龙巴沟峡谷、花豹沟峡谷、南河沟峡谷(又称牡丹沟)、桦树沟峡谷,几条沟地质各有特色</h3> <h3>童话世界。</h3> <h3>旋转</h3> <h3>鬼斧神工。</h3> <h3>奇特的岩石</h3> <h3>阳光映照,绚丽多姿。</h3> <h3>峡谷有宽有窄,最窄处只能侧身缓缓通过。</h3> <h1>峡谷出口。另外,雨岔目前还是原始自然景色,没有人工打造。同时,现在是<font color="#ed2308"><b>免费开放</b></font>,但是,一到雨季,则不再对外开放。如果你是自驾小车(7座以下),则可以直接开到峡谷口。</h1><h1><font color="#b04fbb"><b><u>以上我发的图片均是没有经过后期制作的原始图片(有一些网上的图片把这里的岩石修改的火红色,都是假的)。虽然不是火红的岩石,但是的确是绚丽多彩。非常好看。</u></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大家有兴趣的,早点行动吧!心动不如行动!</b></font></h1> <h3><font color="#ed2308"><b>闫家寨子</b></font></h3><h3>颠颠晃晃下到谷底,真是个世外桃源,碧绿的湖水,潺潺流水,水草丛生,周围被群山包围。著名的闫家寨子高高耸立,绝壁上一个个窑洞叹为观止,据说当年红军解放了靖边龙洲,四年后才驱散盘踞山头上的土匪。</h3><h3><br></h3> <h3>  上山有栈道援攀,省力、安全。阳光的照射,山坡上的浮雕晶莹剔透,不一般的美感。</h3><h3>  可惜这么神奇的山坡上布满游客的废弃物,千万年的奇迹遭到粗暴践踏。有关部门曾经搞过从停车场到景区的旅客有偿运送业务,可是经营亏本而解散,目前由黑车担当小交通业务。</h3><h3>为了让更多的游客看到原生态的波浪谷,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尽快进行封闭式管理,确实保护好这一方风水宝地。</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b>靖边波浪谷</b></font>位于距陕西省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俗称闫寨子。从靖边县城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龙州。</h3><h3>靖边波浪谷岩石叫红砂岩,学术上被称为"砒砂岩",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h3><h3><br></h3> <h3>关于波浪谷这种奇怪岩石的形成,有关记载是这么说的: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h3> <h3>靖边波浪谷在陕北这个黄土覆盖的地方能有这样的石头景观真是个奇迹了。靖边“波浪谷”这一名称是来这里的摄影者给予的,它与亚利桑那州的波浪谷是有一定区别。亚利桑那州的波浪谷在红色之间夹有白色线条,红白相间,而靖边的波浪谷则以红色为主。</h3> <h3>独特景色</h3><h3></h3><h3>所谓的波浪谷位于距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俗称闫寨子。从靖边县城出发,用半个小时就可到达龙洲。</h3><h3><br></h3> <h3>来到波浪谷,看到红色石头像泥石流一样呈现出一种流水状,一圈圈、一坨坨、一弯弯的向沟壑中涌去。这种石头类似一种沙岩,风化脱离很严重。在上面行走,一不留神就会被附在表皮上的红色细沙滑倒。沿着沟边的红色石头一直往下走,在宽阔之处看到很大的且平整的石壁,从上到下均为红色,而且颜色基本一致。在狭窄之处,红色石头呈现出一种流水状,就像红色的泥浆一般纷涌汇聚,向沟底流淌。在闫寨子沟对面的长嘴畔,这里地势相对平缓,那些层层叠叠的石头就像一大批铺盖在地面上浸染过后晾晒的红色布匹,一层层、一卷卷、一盘盘在夕阳的渲染之下,异常的鲜红;又似黄土中冒出的一股红水缓慢地向低洼处流淌。沿着红石头的踪迹一直走,眼前豁然开阔,一条貌似峡谷的河沟横在前面。红色石头全部呈流水状凝固在这里,像一株株红色的冰挂,又似一股股封冻的岩浆,与沟底一处处流淌细小的河水和远处覆满绿色植被山顶上转动的风车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实景画。</h3> <h3>来波浪谷不仅能看到神奇的地理奇观,还有其他景点可以一起参观。比如榆林靖边统万城。统万城在靖边县城以北百里之外的毛乌素沙漠上,是东晋时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都城遗址,俗称为“白城子”,至宋代,城周围为沙漠所覆盖,遂成为废墟。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匈奴族留在人类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后来又是党项羌等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城址内遗物相当丰富,上至汉唐,下迄唐宋文物均有发现,如铜印、肖形印、铜佛像、石雕艺术品、建筑材料、日常生活用品等。</h3> <h3>晚上住在农家院,农家院的民俗表演。</h3> <h3>跑旱船。</h3> <h3>农家窑洞。</h3> <h3>窑洞门帘上贴满福字。</h3> <h3>窑洞门上的祈福饰品。</h3> <h3><font color="#ed2308"><b>明长城</b></font>是附近的一个景点。在靖边通往波浪谷的路上,有十几公里明长城伴随着公路同行。长城横贯榆林市境。为明成化延绥镇巡抚都御史余子俊率领将士4万人历时3月筑成。明长城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东北),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东北),全长880公里。其在榆林境内的城墙自东接神木县高家堡边墙入境,经由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西接横山县波罗堡出境,蜿蜒100多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h3> <h3>波浪谷的日出。</h3> <h3>波浪谷B区全貌。</h3> <h3>B区的丹霞地貌。</h3> <h3>波浪谷景区向我们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深深的沟壑里,千百年雨水冲刷成各种各样奇特的线条,形状如波浪、兽首、流水、云朵....展示着风采神韵、万千姿态、四季景色各异。摄友们在这里拍上两天都依然兴奋得不得了。它是一种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h3> <h3>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在那个时候,这里的地貌好像撒哈拉一样,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h3> <h3>在这里,可以看到波浪谷这种奇怪岩石的形成。有关记载是这么说的: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的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h3> <h3>榆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榆林特色风味食品还有:米脂驴板肠、定边炉馍馍、绥德油旋、清涧煎饼、佳县马蹄酥等。</h3> <h3>马蹄酥。马蹄酥是榆林县的的风味小吃。用油、糖、水和面,揉团擀薄切片做成马蹄状,入油锅文火炸成。甜香酥松,是馈赠亲友和宴席上的佳品。原为唐代的贡品。</h3> <h3>驴板肠。驴板肠及驴板肠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而且驴板肠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效价较高。驴板肠还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h3> <h3>凉粉。陕西省人普遍爱吃凉粉,而榆林地区制作凉粉比较独特,用小米磨粉来制作。吃时切成细条,调上芝麻、芥末、辣椒油、香油、醋、等调味品、凉吃味道甚佳。</h3> <h3>发面油饼。发面油饼是吴堡风味小吃。用面粉发酵,再与干面、碱水和在一起饧半小时。用饧面分成五个剂子,擀成长宽片均匀抹上麻油、盐面、卷成棒形,切成两条背靠捏住两头拧在一起,压扁擀成二分厚饼,抹油上鏊,反复烙烤至金黄色出炉即成。</h3> <h1><font color="#ff8a00"><b>感谢团友们提供的精彩图片。</b></font></h1><h1><br></h1><h1><font color="#ed2308"><b><u>我还有很多美篇文章,如果你想参考,可以点击下面蓝色文字查看。</u></b></font></h1><h3></h3><h1><a href="https://www.meipian.cn/c/1684574/1?v=4.9.0&share_user_mpuuid=c45f59bd28609500e50d10003aeb6084"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点击查看我的其他美篇文章</span></a><b></b><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