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浅谈文化》</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文/若冰</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b> “知识”概念与“文化”的概念不是在一个层次。</b></h3><h3><b> 这里,笔者只浅谈个人对“文化”的理解。人们都清楚,文凭不等于文化。文化说到底,有两种功能。一是社会调整功能。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核心,就是充分借助文学艺载体(诗词曲赋,小说等等),宣传社会人生价值观,提示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引导人们趋善避恶,明辩是与非。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也好,前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好,核心都是劝世人向善向上向美。说到底,这是调解社会人与人,人与物的道德底线,也是上层建筑法律的基础。没有文化的这种社会功能,社会就缺失了是非共识,就会造成善恶不分的大混乱。</b></h3><h3><b> 文化的第二个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每个个体的人,借助文学艺术的载体,自我渲泄,自我展示,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满足。例如,当下自媒体时代,咱们衣食住行无忧的物质需求保证下,吟诗作赋,上网络,唠微信,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写好写孬都愿意写,朗诵好听孬听都争着念。这是为啥呢?一句话,精神上的自己渲泄,自我展示,达到自我满足,同时自我教育。如果衣食无忧,没有任何精神需求,不看电视,没有任何创作(唠磕也是创作,口头说个顺口溜是口头文学,微信群发表一首诗,也只是把口头的顺口溜用文字固化而己),不唱歌,不扭秧歌,不打牌,什么精神需求都没有,那这个人不就是“植物人”了吗?</b></h3><h3><b> 个人如此,往大了说,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支柱,这个民族肯定是迟早会没落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支撑,迟早会分裂沉沦的。</b></h3><h3><b> 所以,习总书记再三强调,我们必须坚守文化自信,文化自律,文化自重!其良苦用心,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b></h3><h3><b> 从这个层面上看,“知识”不等于“文化”。有“知识”绝对不等于有“文化”。</b></h3><h3><b> 以上浅谈,只是个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玩》</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文/若 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一一送给以文养老的朋友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巜自 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耳顺闲赋墨情生,咬文嚼字砌诗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偶觅草花独自醉,闭目不晓百花浓。</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自醒》</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熙攘红尘早淡定,以文结友乐其中。</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若藉拙文換名利,夕阳槐下梦未醒。</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 自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半吊文客痴顽童,折柳胯下扮英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弄斧班门效李杜,浅究平仄深读情。</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 自警》</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童心稚趣习相同,游戏不可文相轻。</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字瘦纸薄谊为重,花草竞放鸟争鸣。</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b> 一一某日,几位退休老友相聚。酒酣后戏问:作家协会发薪否?废寑忘食发红包否?集诗出书晋升职称否?笑答:皆无。接问:重款出书,赢利几何?笑答:白送嘛。又问:儿孙读汝书否?笑答:看皮。再问:何言?笑答:是高价印刷垃圾。又再问:出书后何感?答:龟还是龟,鹰还是鹰。吾还是吾,汝还是汝。衣食饱暖后,自己的嘴巴总想对自己的耳朵啰嗦点啥。书中乱噪些什么,尽忘。众追问:究为何?爽笑:老有所乐,玩!</b></h3><h3><b> 文/大冰</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知识与文化</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b> 文/夜觀南海</b></h3><h3><b><br></b></h3><h3><b> 文化与知识不是一个概念,长时间以来,大家一直认为文化即知识,知识即文化,其实不然。</b></h3><h3><b>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喊了好多年,它不是我们本土的东西,它来自于外夷。这句话很有迷惑性,很有欺骗性,当然我们不否定它改变了命运,但这个命运泛指个体,而非群体,更非民族,不夸张的说,好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b></h3><h3><b> 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有些年头了,好多人是不理解的,至今也不理解,怎么知识就反动了呢?还越多越反动。其实很简单,有才无德之人,能力越大危害越大,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故而知识越多越反动,指的是这部分人。</b></h3><h3><b> 文化与知识有何相同,又有何区别呢?文化是指宏观,知识是指微观,文化是战略,知识是战术,文化是面,知识是点,知识是文化的一部分,春风化雨文而化之,把知识溶入血液,长在身上形成脊梁,养成习惯变成行为,这才是文化,故而文化是一种行为能力。</b></h3><h3><b> 做一个读书人有些情怀,知识越多能力越强,我们是欢迎的,做一个文化人,有些胸怀,学养越丰富,担当越强大,社会是需要的。</b></h3><h3><b> 毛公早就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进而推之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丢弃文化的国家是无望的。我们的文明之所以数千年绵延不绝,延续不断,就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文化基因作支撑。</b></h3><h3><b> 近一百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什么呢?那就是文化丢弃,造成的脊梁缺失,致使人心涣散,犹如散沙一片,国运式微落后挨打,前些年的社风日下又告诫了我们什么呢?</b></h3><h3><b> 教训是深刻的,要想俘虏一个民族,首先是打垮他的文化,让其自我轻视,自我毁灭,进而俘获他的民心,这是一种文化渗透,文化戗害,更是一种文化入侵。我们说以民为本,西方说以人为本,一字之差,这就是大我与小我的区别,很欺骗、很迷惑、这就是最最危险的和平演变。</b></h3><h3><b> 文化定要自信,文化是根,文化是本,文化改变命运,文化改变国运,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是立国之基,这是复兴之根本,这是辉煌之脊梁,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不可丢啊!文化丢不得啊!</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