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墨堂”喜联与书法简介

一颜亦言

<p>一 、“宝墨堂”名字来由</p><p> “宝墨堂 ”位于黎川南门贤士街。受唐代诗人杜甫“草堂”名字的影响,简居不简单,反其意用之,自诩为:进门得“宝”,此宝乃字也;落笔通“墨”,此墨乃笔墨也;陋室为“堂”,此堂乃临街一铺也。</p><p><br></p> <p class="ql-block">  文字乃中华之瑰宝,文字的演变过程记录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由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小篆,汉代隶书,晋唐楷书,以及历代书法家审美创造的行书,草书等等。所谓一字千金,片纸片金既说明文字书法的珍贵性,也说明文字意义的价值高,还说明签字画押的庄严性。文字是中国人的脸,也是中国人的传家宝。</p><p class="ql-block"> </p> <p>  讲墨其实离不开纸与笔,墨是中国古人在书写文字中的一种创造。最早人们只是用硬物刻字,书写比较艰难,后来发明毛笔与墨就在竹片上写字,又称竹简,但竹简写的内容有限,直到东汉有一个叫蔡伦的人发明造纸术,文字的书写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于是制墨工艺,制笔工艺,造纸工艺应运而生,如洛阳的纸,文港的笔,安徽的墨等。</p> <p class="ql-block">  所谓笔墨即景,笔墨怡情,大批文人书法家也就先后潮涌而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璀灿的书法文化。</p> <p class="ql-block">  据说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特别喜爱晋代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可是真迹只有一本,就叫褚遂良摹写《兰亭序》分发朝廷大臣们。书法由此更加盛极一时,在民间也蔚然成风。</p> <p>   然而,在封建年代,读书人都集中在达官与富绅人家,贫民百姓没钱读书,自然对书法的学习与知晓不多。即便是现在,普通民众仍停留在识字阶段,对书法的感受较少,他们眼里有的仅仅是字,而不是书法。他们的口头禅是:“字不怕丑,只要划划有”。说的是写字,不论好丑,能让人识得,看得清一笔一划就行。</p> <p class="ql-block">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书法也有了更多的接触与认识,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于是文字书写的艺术性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青睐。“宝墨堂”就是植根民间书艺的土壤,在最朴实的乡村文化中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并以期达到提高民众艺术欣赏水平,为普及传统书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惟其如此,“宝墨堂”秉承的宗旨是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经营的目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喜庆美俗,推动书法民间化。</p> <h3>二 、“宝墨堂”喜联</h3><h3> “宝墨堂”喜联主要分生辰联,新居联,新婚联,升学联,开业联,宗祠寺庙联,以及其他庆典用联。生辰联主要有:满月联、周岁联、十岁联、以及各式寿联;新婚联主要有:嫁女联、结婚联(娶亲联),喜联分类较多,有大门联、院门联、厅堂联、新房联、厨房联等。此外,“宝墨堂”还开展订制对联业务,电话、微信等预约订制。也可以代笔书写自撰对联。代写的原则是:所提供自撰对联必须情趣向上,思想健康,合法合规,否则不予代写。</h3> <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一位老婆婆疑惑不解地问我:办喜事为什么要贴对联?我说贴喜联至少有几方面意义,首先喜联一张贴就知道哪家哪户办的是什么喜事;其次张贴喜联增加喜庆气氛,喜联的吉祥词句反映出人们办喜事的初衷与目的;再次张贴喜联就像是广告通知,亲戚朋友邻居故旧礼仪道贺;最后喜联一贴有助现代拍照摄像等留念。</p> <p class="ql-block">三 、“宝墨堂”书法</p><p class="ql-block"> “宝墨堂” 书法,书写内容大都是 名言警句,格言诗词等。书写形式分横幅、条幅、中堂、对联等。书法张贴主要分:客厅书法,卧室书法,书房书法,办公室书法,酒店书法,宾馆书法等。</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书法,如婴儿足印书以及婚庆手足纪念书等。诸如:知“足”常乐,携“手”一生,情同“手”“足”等文字内容与自身手印足印结合一体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四 、“宝墨堂”招生与培训</p><p class="ql-block"> 主要是暑期培训,学习内容分毛笔字与硬笔字。招生对象以青少年为主,学员领悟力越强,进步就越快。“宝墨堂”限于场地,招生人数有限。一年只办一期,一期最多招10名学员。学硬笔字的学员须自带纸笔,学毛笔字的学员,“宝墨堂”免费提供笔墨纸。“宝墨堂”教学理念是:在习字的过程中感受传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在静性当中修身,在修身当中砺志。把习字的过程转化为良好情操的生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五 、“堂主”学书及经营简历</p><p class="ql-block"> 1、 家乡的路</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生活在黎滩河边,睁眼是山,抬脚是水。住在自家小楼房,天天眺望日峰山,坚挺高耸,巍峨矗立。</p> <p class="ql-block">  每次进城,途经石子岭,最恐惧的路段是龙虎塘,山路一侧是悬崖深涧,另一侧就是残壁断石。走近山崖弯道,既不敢抬头望山,恐有巨石滚落之危;也不敢低头望水,几十米深的峡谷,稍不谨慎,有坠崖之险。这条险峻之路据说是民国时期黎川通往抚州的交通要道。上面炸平山嘴开路,下面炸开山脚开河。</p> <p class="ql-block">  路侧山势崎岖蜿蜒,极像奔走的长龙,而龙头正对的是河边虎山的虎视眈眈,中间黎河穿过。龙争虎斗之地,雄霸一方之口。激烈的对撞,强烈的冲突在洪水肆虐之时尤其显著。而夏日的礁石滩裸露,流水淙淙,更想赤脚踏石。这里的山与石,水与滩形成了我最初始的书法作品观,在险峻中求平衡,在冲突中求变化,在平淡中出奇趣。</p> <h3>2、父亲的教导</h3><h3> 我成长在城郊的一个小村庄,那时,我家住在一个老式大厅,大厅住有十来户人家。村民小组大小会议都在这个大厅召开。父亲只读完了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每次记工分,写合约等,特别羡慕拿笔杆子的人。村里的文化人,劈劈啪啪打算盘,算着自家收成都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父亲对文化人的崇拜成了我默默学习与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成了我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h3><h3> </h3><h3></h3> <h3>3、村里的文化人 </h3><h3> 那时,农村有许多供销社,一村有一个供销店铺,南北杂货,农资农具等,供销社有一个老会计就租住在我家的大厅。老会计的毛笔字写得十分工整。同厅住的邻居都把新添置的箩筐,稻筛,米筛等农用器具拿到老会计门口,请老会计写名字。老会计戴着眼镜,一笔一画的在箩筐四周写上斗大的行楷书,笔画浑圆大方,字体工整有力。每当有人把箩筐摆在大厅时,我总会目不转晴的盯着箩筐上的毛笔字,久久端详。这或许是我小时候在乡村欣赏到的最高水平的“书法”</h3> <h3>4、大厅贴喜联</h3><h3> 正月,农村的喜事特别多。那时大厅有人家要结婚办喜事,总会把上下厅的柱子贴满对联。先是大门联,接着是大门上还要写4个大字:如文丞武尉,神荼郁垒等,然后上厅柱子三对,下厅柱子三对,神堂一对。写对联的是村里的会计,他手里提个包,拿出对联书,挑选一些精美的婚联词句,就着四方桌,用手作剪刀裁红纸,十分平整,然后拿起毛笔,在一个盛有墨汁的小瓷碗里醮几下墨,很麻利的在红纸上写着。我记得最深的是拼接对联词句,上一联减几个字,下一联又移几个字。这位会计成了我学习修改对联词句的启蒙老师。</h3> <h3>5、 我是怎样爱上书法 的 </h3><h3> 后来,我上中学了,遇上了几个字写得漂亮的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操着抚州口音的陈校长,他的颜体行书写的宽博雄强,别具风格。以后又遇上行草书很漂亮的史老师,还有隶书工稳的许老师。这成了<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年少时期最深刻的书法烙印。</span></h3> <h3> 直至上了师范,才开始正规的学习毛笔字。师范有习字课。最吸引人的是书法竞赛与书法展览。记得入取南城师范前,有老师面试问我的兴趣爱好,我说喜欢写毛笔字,将来也要像村里的文化人一样,为同村人写春联。其实,我初中只是拿过毛笔而已,并没有临过字帖。也许从小就有了这个志愿,我在师范学习时,大部分业余时间练习大字。</h3> <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我的字并不好,每次老师发下习字本,我得的圆圈并不多。因为老师把学生写得好的字才会用红笔圈起来。我很懊恼。同班有的同学,临帖逼真,我很偑服。同样一个笔画,因为下笔的动作,运笔的速度,提笔的快慢都能影响到笔画的形态。往往一个笔画写十遍二十遍都写不好,停笔隔几天再写,还是写不好。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书法并不是那样的容易。</p> <p class="ql-block">  师范毕业后,我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书法。我参加了上海沈鸿根开办的硬笔书法培训班。受益最多的是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行草专科班的学习,教材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主编,函授教师大都来自中书协。至今我还保存着30多年前的函授作业。在这所函授大学我学了两年,除了临帖,还学习了许多书法理论,书法简史,诗词格律,书法创作等等课程,自此,我对中国书法有了更加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p> <h3>6、 我为什么会走上大街卖对联</h3><h3> 大街上卖字画,自古有之。相传晋代王羲之画鹅与农妇换鹅,清代的扬州八怪更是靠卖字画为生,而近代赫赫有名的书画大家齐白石、沈尹默都在街头卖过字画。仅管卖字画是读书人的穷途之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提高民众的欣赏水平,满足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生活需求。</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p class="ql-block">7、 过春节走过卖字铺</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进县城,尤其是在年底,总有一些老先生在街头一角卖春联,看着老先生颤抖的手,却一丝不苟的书写着字条,挂在案头,任由顾客挑选。老先生保持着文人的清高,不吆喝,不奢求。有愿买者则热情招待,有驻足观望着任其赏观。老先生骨瘦如柴,却目光烁烁,老人的品格与形象至今影响着我。</p> <p class="ql-block">8、 我的对联生涯</p><p class="ql-block"> 1998年,是我生活拮据的一年,妻子带着小孩,根本无法工作。我想了想自己,除了会写几个字,什么也不会。于是借着老街的一隅,架起方桌,又从杂货铺的老李头买了300张红纸,再添购了笔墨就地书写了十几幅春联,开始了买字生涯。</p> <p class="ql-block"> 许多文化人不屑一顾的街头买字,我却鼓足勇气,站在大街,对联就像杂货店的杂货,任人挑选,任人点评。有热心的老人说,笔画就像挑担子,一高一低讲究平衡;有的讲,写天地国亲师位,天字要大,地字要宽,国字要方,亲字要密,师字要合。</p> <h3> 就这样,大街上卖对联,站了一年又一年。渐渐的有人看了我的对联赞许说,笔画粗细变化,一任自然;也有人说我的字缠丝藤蔓,连带顺畅;也有人讲我的字结体洒脱,不矫揉造作;也有人说我写字轻松自在,一切随心随意;还有人讲我的字用笔圆润,有帖味。</h3> <h3><br></h3><h3> 总之,大街上买对联,既让我了解到民众普遍的书法审美观,也让我了解到书法走向市场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与大众的需求。当然,让我收获了最多的是与对联有关的知识。</h3> <h3>(1)、写对联品人生</h3><h3> 好的对联词句既有耐人琢磨的神韵,又有蜡照暗室的慧光,令人回味无穷,受益终生。一位八十岁的老人让我给他写幅对联:处事常思己之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一位中年男士写了一幅:人生一世在拼搏,跌倒爬起向前冲。横批:继续努力。一长者为我撰写对联:人生一搏与时进,功力千磨逐日增。</h3> <h3><br></h3><h3> </h3><h3> (2)、写对联明礼仪</h3><h3> 送贺联是我国传统习俗。结婚、贺寿、迁居,在民间都有送贺联。不仅如此,人们还要在贺联上署上姓名。结婚贺联很有讲究,舅舅一方送贺联,叔伯一方送陪联,他们代表父母双方亲戚中是最有威望的人。贺寿联大多是晚辈赠送,贺寿联挂的越多,表示寿星得到的尊重越多,子孙晚辈孝顺的也越多。新居贺联也是如此,新居大厅东西两侧挂满贺联,表示新居人兴财旺。</h3><h3> </h3><h3> </h3><h3></h3> <h3>(3)、写对联晓笔墨</h3><h3> 写对联要裁好纸张,分清尺寸。大门联,小门联,柱子联要测量好高度与宽度。纸张不同,用墨也不同。写大字,墨要浓,笔要粗。</h3> <p class="ql-block">(4)、写对联知尽美</p><p class="ql-block"> 一幅完美的手写对联,墨太淡了,在红纸上字显灰,太浓运笔不开,而且纸张会焦缩,下笔醮墨过多,书写如果迟疑,稍有耍墨、漏墨都会破坏对联的整体感。有时,笔上含水多了,墨迹洇了造成笔划斑驳重叠影响美观。总之,一幅尽善尽美的对联,既要书写流畅,又要墨迹抣匀,笔不开叉,书写时凝心静气,不可旁鹜,方可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5)、写对联尝雅俗</p><p class="ql-block"> 对联有俗有雅,俗的指语句内容俗气,雅指词句优雅,文化内涵丰富。</p><p class="ql-block"> 借着明清老街参观游览的优势,也引来了摄影师的镜头,还有一些文化人的驻足围观。当然,摄影师们把街头春联当成是竹篾巧工,圆桶木匠等民间百工百匠罢了。</p> <p class="ql-block">(6)、对联的价格问题</p><p class="ql-block"> 当一幅幅对联挂上墙壁出售时,其实与卖萝卜青菜的区别不大。顾客挑好看的,还要价格低廉的。作为书写者的我,奢求不多,也只是赚点工钱算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一年卖对联,除去纸张,笔墨,金粉,松油,汽油,酒醋等成本,我仅赚了105元,夫妻俩忙乎了近半个月,平均每人每天仅赚了3.5元,但心理却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 因为买对联的群体多数来自县城四周乡村,他们总以为我写字轻松,没有什么辛苦。殊不知,我的许多对联内容花时间精心挑选,对联更要一早准备好。</p> <p class="ql-block"> 夫妻俩,一个写,一个拉,然后找空地晾干。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幅字一幅字的晾,弯腰弓背,站起蹲下,小心翼翼的收放着每一幅对联,感觉,这种产品比印刷品要多付出几十倍上百倍的辛劳与汗水。</p> <p class="ql-block"> 光写还没什么,早晨变卖时,又要讨价还价,口干舌燥。也许有人会说:赚钱谁不辛苦,还价习以为常。</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会说:一张纸几毛钱,就写几个字而已,一幅对联敢叫几十元,是不是太离谱了。他不知道,为写好这几个字,花费了几十年的功夫,耗尽了毕生之心血。</p> <p>六、后记</p><p> “宝墨堂”在南门老街无声无息地走过了22年,聊以自慰的是它留住了传统民俗生活中洋洋喜气的对联红。今天,“宝墨堂”借着黎川老街文化旅游景点的升级改造,沐浴着时代的曙光,在丰富人们日益増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继续努力,继续传播喜联文化,为推动书法艺术走向民间发挥自己萤火片光的星点作用。</p> <p class="ql-block">地址:黎川县日峰镇人民路67号(贤士街)</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3870444818(杨</p><p class="ql-block"> 18779489880(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