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年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初一。</h3> <h3>到了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阳历纪年。后来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以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称为"春节"。</h3> <h3>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正一式被命名为"春节"。</h3> <h3>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h3> <h3>春节庆祝活动则从除夕夜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到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扫除污移。正月三十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h3> <h3>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互贺新年好!</h3> <h3>正月初二,迎婿日。这一天出嫁女儿要回娘家,夫婿随行,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礼物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女婿除了给岳父岳母磕头拜年,还要给本家族的长辈拜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月初一到初五这几天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夜,必须在天黑亮灯之前回婆家。</h3> <h3>正月初三称为"猪日",这一天大家千万记住不能杀猪。同时这一天也称为:"赤狗日",和"小年朝"。"赤狗"是一种很容易发怒和给大家带来贫穷的神,所以大家为避免与这个带给大家不幸的神,大家不要出门。</h3> <h3>正月初三也是"老鼠娶亲"日子,为了不打扰它们人们会早早地关灯睡觉。并在家中各处撒盐和米,称为"老鼠分钱"。同时这一天烧门神纸。这一天大家会将在过年的时候挂的松柏枝,门神,门伐都烧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这样寓意辞旧迎新。</h3> <h3>这一天应该是祭拜,祭祷,重要的禁忌之一就是不能吃米饭。如果吃米饭,就是对谷物不尊重,会造成粮食减少。</h3> <h3>正月初四,这一天羊日。是中国民间迎接神的日子,故常说:"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迎五路财神。羊日不宰羊,接灶神,迎五路,禁忌剃头。</h3> <h3>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上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送穷,吃饺子。</h3> <h3>正月初六,马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老北京民俗:这一天,家中的妇女要把昔日的积存的拉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以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h3> <h3>正月初七,人日。是全人类的生辰,传说女娲初造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h3> <h3>正月初八,是谷子生日,也是:"顺星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寓意地上人丁兴旺。谷日,放生祈福,顺星,吃元宵,八仙节,妇女不能用针线活,食谷。</h3> <h3>正月初九,俗称:天公节。天公就是玉皇大帝,也称:王皇会。祭拜公,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是玉皇大帝诞辰日,玉皇大帝主宰三界最高的神,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的愿望。</h3> <h3>正月初十, 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石头生日。"石不动","十不动"。这一天不能动石器。还有贺老鼠嫁女,桂花灯等习俗。</h3> <h3>正月十一,子婿日。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习俗:行彩桥,吃咯合子,炮龙节,上采日,奉紫姑。</h3> <h3>正月十二,也叫十二漏屎。人们自除夕开始一直到这一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腻的东西,吃坏肚子了。习俗: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节,选购灯笼,搭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h3> <h3>正月十三,这一天人们不走亲戚,也不外出。也没有婚丧嫁娶,更不能动土,搬迁。正月十三散花灯,又称散灯花,散灯。灯头生日,滚龙灯,扎彩灯,吃汤圆,祭祀关公,做"圣虫",祭海,放海灯,点灶灯,杨公十三忌,上灯日,上灶崇宗敬祖。</h3> <h3>正月十四,这一天试灯。民间有个说法:这正月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接灶神。</h3> <h3>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霄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一枚月圆之夜意思。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此后一切恢复常态,所以民间热烈庆祝,有小过年之称。习俗: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迷,耍龙灯,踩高跷。</h3> <h3>欢迎朋友们来访!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