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辨是非》

憶丶涼生

<h3>内心富有并且坚定的人,往往很多时候是不惧怕被伤害的。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拥有维持关系的魅力,也拥有承担失去关系的能力。容忍不够好,是一种莫大的对世界和自我的和平审视。</h3><h3><br></h3><h3>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不作恶并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坚持自己认为对的原则并愿意接受批评吸收正确的意见,随着生活的历程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蝇营狗苟的世界里活的足够清醒,尽量让自己自在一点,勇于面对任何困难,解决能解决的,不能解决的就歇着等着,这是我写的一点点心得。</h3><h3><br></h3><h3></h3> <h3>明辨是非的前提之一,是要认识到这社会中的人都有哪些戏码。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能让TA熟识各种套路而不入坑且不坑人,就好。我们也还在学习~</h3><h3><br></h3><h3>觉得自己做到了能够对人和事明辨是非,但没做到第二步,在和不足够明辨是非的人相处的时候,没有设立包容的底线,留下很多负面情绪自己消化,用了很长时间才平复。下一次,希望能够懂得维护自己。</h3><h3><br></h3><h3></h3> <h3>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爱的教育”,这是一个人能得到的巨大的财富。但“明辨是非”也很重要,人很多选择、行为都是基于此。明辨是非是能够看到事情的复杂性,然后独立地看待事和人。但即便是聪明人,有时候也会基于情绪作出反应,而情绪在群体中很容易被煽起,无论是同意或反对。</h3><h3><br></h3><h3>“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成熟的善良”,有人事故却不善良,有人善良却没有足够的洞察力,想要两全真的很不容易,希望以后自己也做一个两全的人。</h3><h3><br></h3><h3></h3> <h3>我也觉得长大就是越来越包容,也越来越多方面思考同一个人和同一事件,也越来越发现人都有其成长的过程和受过的伤害,对于有些人我们只有远离,对于有些人我们可以理解其背后的故事,也就能接受他,而最好的那些人无疑就是更多包容和更多思考的人。</h3><h3><br></h3><h3>这个点十分重要!比任何才艺教育、数学培训、英语启蒙都重要得多。一个人的【是非】是一杆秤,是做人的关键。 在我家的放羊(养)教育下,没经验的父母什么都给我摆出来的情况下,我的三观还能【不歪】(只能说是不歪,不是正)。跟是非辨别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h3><h3><br></h3><h3></h3> <h3>难得糊涂不适用于所有人。有资格说的人至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以让渡什么,底线在哪,自己接受的苟且区间在哪。远在某日可付笑谈中之前,这些都应常历历在目。</h3><h3><br></h3><h3>明辨是非涉及两种判断——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 “道德是我们对于意图、选择和行为是否恰当的辨识。道德对事物有相对清晰的界定,不立足于任何特定的视角或者利益群体,是跨越不同价值观的是非观体系。 价值观则是我们对事物重要性程度的判断,价值观上的对错,实际上是重要性的描述,在价值观上对的东西,是相比之下更为重要。”</h3><h3><br></h3><h3><br></h3><h3></h3> <h3>个人认为,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是对自我与外界的一个了解,要想了解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第一步有多少人做到呢?这得需要多少的自省阿……就如,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得多难?我个人观点,不喜勿喷。</h3><h3><br></h3><h3>很久以来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这篇文章说得更清楚明白有深度。纵观周围的人,能做到明辨是非的凤毛麟角。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慢慢发现甚至自己的家人长辈也很难做到。常常自省,鞭策自己,不要偏离心中的轨道吧。</h3><h3><br></h3><h3><br></h3><h3></h3> <h3>我赞同明辨是非。但『是非』又是一个需要好好界定的事🐵 1.首先当然是看清事实,分清事实和感觉,以及分析时分清楚『提出的可能性』和『已确认的事实』。 吃过亏,别人帮我分析认为存在这种可能,而后我混淆了,觉得那就是事实。于是误解了我爸( ´◔ ₃ ◔') 2.然后就是普世的价值和基本应遵循的原则。 最后,我想每个人价值观里的是非都可能有所不同,在(1)(2)点之外,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角度。 以上。 </h3><h3><br></h3><h3>“是非”这个词吧。这个看起来二元论的词被用来做个概括一种状态确实遭非议。角度不同,结论就不一样。个人理解所谓的辩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人类求存意识为基础产生的包括生命和情绪方面是否有益的一种判断。</h3><h3>伦理学(ethics),也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研究的学科;在此,“道德”被定义为一群人或一种文化所认可的所有行为准则,伦理学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涉及到在正确行为与错误行为的概念督导下,人们应该怎样过正常生活。“伦理”对应的英文用词“ethics”来自于希腊文“ethos”,可以翻译为“习俗”或“道德”,又可翻译为“信念”。什么是正确或错误?什么是聪明或愚蠢?研究这些问题的学问统称为“ethica”。</h3><h3><br></h3><h3>伦理学主要分为四种研究领域,首先,元伦理学:研究伦理概念的理论意义与本质。其次,规范伦理学:评判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并且对于正确或错误行为给予道德准则建议。再次,应用伦理学:将伦理理论应用于特定案例,当遇到道德问题时,人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最后,描述伦理学:研讨社会族群所持有的伦理观,这包括风气、习俗、礼仪、法规、对于善与恶的见解、对于各种实际行为的响应等。 一个行动在道德上正确的标准是什么?这是规范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规范伦理学的三大流派:美德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h3><h3><br></h3><h3></h3> <h3>哈哈,因为我母亲总是那么善良,她用行为告诉了我什么是对的,所以我明辨是非没谁特意教我,我也会。一直以来就是爱憎分明,俗称拎的清。不会明辨是非之人,有时就会受人蒙蔽,失去小的就算吃一堑长一智,失去大的,你根本没有机会重来。所以多多啊你还是长点心吧!</h3><h3><br></h3><h3>非常同意,听长辈们谈话,可以给自己更多角度去认识这个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固然我们有自己的原则,但我们也要学会去认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是如何理解,行动的。</h3><h3><br></h3><h3></h3> <h3>慎思明辨 格物致知”,真实的生活并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的挣扎中忍受一些苟且之人事,但能在这个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格外重要——我们知道自己忍受了什么,而不是被纠缠其中。世人爱引用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但真正能做到“难得糊涂”的人寥寥可数,人往往“愿意”站在自己的观点看待事物,并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实”。其实只有有能力明辨是非的人,才有能力选择什么时候可以“难得糊涂”。</h3><h3><br></h3><h3>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俗话说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h3> <h3>有没有想到身边很多人更喜欢让人不要明辨是非,只要不伤及大利益能不分就不分 还有当一些三观不正的价值观被后代学习了后,带入社会一些年后发现不对的同时,婚姻、人生早就不可逆了。</h3><h3> </h3><h3><br></h3><h3>赞同立论。但一直觉得,作为父母,还真不一定有能力教给孩子明辨是非,而且还很可能妨碍孩子明辨是非。所以,父母与其那么自信地说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还不如说时时警醒自己放下自以为是,跟孩子一起采集论据、平等探讨,一起琢磨和增长明辨是非的能力。</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