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 亲近虎门

十月

<h3>  本来是没这个安排的,看地图时发现离虎门这么近,想着以后专程来的可能性不大,而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点还是值得一看的,于是放弃珠海改道虎门。</h3> <h3>  鸦片战争博物馆分好几个部分,有林则徐纪念馆,有“虎门故事”,还有威远炮台遗址,看着看着就看乱了,择我记得的部分吧。</h3> <h3>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销烟池,此刻的一池宁静,不妨碍想象百多年的水池沸腾民意也沸腾,站在这样的遗迹前,当下的种种顿时在历史感里变得虚无起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h3> <h3>  进得馆内,是文字和影像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有着清晰的连贯性和故事性,与实物结合得错落有致,匠心独运。看到那些奏折和御批时,引起了我的兴趣。</h3> <h3>顺治,字迹俊朗挺拔,气度不凡,作为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受汉文化影响如此之深也是出乎意料。</h3> <h3>到处留迹的乾隆,他的字最没风骨,软而迟疑。</h3> <h3>道光的,方正厚稳</h3> <h3>林则徐的奏折和道光的“知道了”</h3> <h3>嘉庆,既不规矩也无底气</h3> <h3>  皇帝们从小都是被各类文武大家所教育,特别是清朝的皇子更是严格到出乎想象的程度,按说系出名门,必定出手不凡,但写字这东西往往跟才情相关,写得了一笔好字未必当得了好皇帝,宋徽宗不就就是典型的例子吗。而再看林则徐们的奏折,毕竟是两榜进士的底子,科举的百里挑一性,定得全面出众才能脱颖而出。</h3> <h3>  我的关于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和概念,几乎全部来自于高中课本,除了还隐约记得两次鸦片战争的意义,相关的条约等等考点,别的一概不知。到了这个年纪再看历史,更多的是思考,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提出各种疑问,各种假设,想重新再看一遍这段历史,又疑惑着究竟有没有一部相对客观的历史著作来描述分析。</h3> <h3>  这一展厅结束时,门口的结束语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也正是我一路走来问自己也在问闺女的问题。近年比较少参观这样的博物馆,不知道已经可以是这样的文风了,这些问题令我有点感动,只有问题没有答案的表达方式,消灭了历史书里的居高临下和不容置疑,呈现的是理性和反思,这种开放的发散的思维,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的结论,没有了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更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历史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持理性思维做人做事。</h3> <h3>  另一个展馆的布置也很有意思,从康熙开始讲起,长廊的一边是中国,另一边是欧洲和西方国家,两边对照着看,才发现差距和差别是如此之大。</h3> <h3>  西方开始文艺复兴的时间,正是我们大兴文字狱的时间,而且历经一百四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对中国人的影响,足以变成基因性的影响。西方制造出蒸汽机的时候,我们对华丽工艺的追求正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繁复程度,一个木头盒子能够被雕成好几层的镂空纹样。当西方无限扩张的时候,正是我们为了防止通商而大肆海禁的时候。</h3> <h3>  因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开学的,我到今天才意识到这样的对应关系,才知道牛顿和康熙是同时代的人,我的历史是白学了,还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也白学了呢?我们的下一代,对清朝历史的了解,不也大多停留在宫斗和兄弟争位残杀这些只有意思没有意义的事情当中吗?这些,又由谁来反思。</h3> <h3>  博物馆到处可见各种铁炮,不用看说明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清朝造的,哪些是英国造的,被西方吊打了几百年的制造业,至今仍是我们的痛。威远炮台造得再结实厚重也一样被攻破,守,是守不住的,任何事都是。</h3> <h3>精悍与粗苯,一目了然</h3> <h3>威远炮台的炮眼</h3> <h3>建筑工事</h3> <h3>请触摸</h3> <h3>随便攀爬,不禁止</h3> <h3>  本以为是个走马观花的行程,居然用了两个多小时,有意料之中的震撼和厚重,有意料之外的开放和轻盈,我喜欢这个博物馆,是我此次出行最意味丰富的一站,思考令人清明,推荐你也来。</h3> <h3>附:运动打卡第六次,跑步打卡第五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