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荣光

段王爷

<h3>三线厂的来历: 中苏交恶,中美关系尚未解冻,东南又有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试探,毛泽东将目光投向地势险峻的西南三线。从此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这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翻山越岭、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统称为“三线厂”。</h3><h3> 国营汉丹电器厂(9604厂)就是在那样一个大时代里诞生的众多“三线厂”中的军工单位,是三线建设最典型的代表,是我们父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是我们所有汉丹子弟最珍爱的家园!<br></h3> <h3>  现在我们可以以最艰苦的想象和最灼热的情感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跟随着父亲母亲从荒山野岭、风餐露宿、白手起家、肩挑背扛、一砖一瓦筑起我们最初的家园和希望。体验父辈的泣血岁月和无悔青春!</h3> <h3>  汉丹当年的三线建设,完全是早期的广大职工用理想信念做支撑,近乎于疯狂地大干苦干,不要命地干,用汗水和鲜血浸透出来的事业,这是我国以前没有、以后永远也不会有的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汉丹电器厂在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汉丹人当年的创业精神在祖国大地永远浩气长存。每每忆及此事,三线建设那种轰轰烈烈的场面,就像放电影似的那么清晰,那么真实,那么历历在目,那么淋漓尽致,让我们永远难忘!永远怀念!<br></h3> <h3>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有多少我们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些物品,曾默默的陪伴我们成长,又在时光的变迁中渐渐的望着我们的背影远去,如果今天你又能看到见它们,你会在泪光里回到儿时妈妈的怀抱?亦或是凝视着父亲如山般慈爱的眼神?亦或是小路上呼啸而过、童年无邪的自己?少年时代的纯净与懵懂?青年时代入厂工作的欣喜与期盼?</h3> <h3>  小小的煤油灯是家里最亮的地方,在跳跃的火苗下和姐姐围坐在妈妈周围看妈妈织毛衣是我永恒的记忆。</h3> <h3>  这是汉丹早期我们每家每户唯一的家用电器。</h3> <h3>  这是爸爸们那个年代最狂热崇拜的读物。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引用毛主席的语录,是实践的真理。</h3> <h3>  真没想到把它从堆积如山的杂物里翻出来,它还倔强的保持着当年鲜艳的色彩,一如你五彩缤纷的往日时光。</h3> <h3>  居然还有人家里保留了这个文物级的开水瓶,藤条编织的是时间的筋络与对逝去时光的一声叹息。</h3> <h3>  空白格里隐藏了多少醉人的汉丹爱情故事,滚烫的文字曾让多少少女耳热心跳、夜不能寐。又有多少亲人在上面刻画对远去游子的牵挂,写的人和看的人要经过两次泪水的浸润,我望穿秋水,你日夜兼程。</h3> <h3>  爸爸妈妈曾经以最少的它们为我们带来了最大的幸福与快乐。</h3> <h3>  都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每一张都是妈妈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h3> <h3>  这些曾在各种时期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物品都仿佛述说着如风往事。</h3> <h3>  李刚珍贵的收藏,每个都是汉丹历史的记录,每个都凝聚着岁月的沉淀。</h3> <h3>  汉丹厂生活、工作、生产、文化娱乐的一些珍贵片段,在不经意间又看见了年轻时的父母,多么美好的回忆啊!老照片像时光播放机,带我们又经历了一个个人潮人海,一个个春夏秋冬......</h3><h3> 汉丹经历了希望、发展、辉煌,又经历了挣扎、痛苦、没落,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一个国家决策的背后是无数个个体,五十几年前开始的三线建设将千千万万年轻人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些人的命运从此被改变和注定。多少汉丹老职工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但是最后等待三线建设者们是悲凉的宿命,是被时代抛弃的不甘与力不从心。</h3><h3>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曾经的特殊身份,既不是城里人,也不是农村人,我们是三线人,是汉丹人。</h3><h3><br></h3><h3> 最后我想起了贾樟柯曾说过的一段话: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br></h3><h3>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