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杜氏家族

南宫漂萍

<h3>一个国家的兴衰,源于地方的安定,一方安定来至于每家每户的安居乐业。民族安定团结,国家方能欣欣向荣。民族有民族的特色,家族有家族的文化,这些才是组成国家的大单元,上维国安,下顾民暖。</h3><h3>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文化,在开枝散叶繁衍的进程中生生不息,同时也在国家的发展更迭中浓墨重彩的书写着历史文化。</h3><h3>杜氏家族,在最新的百家姓中排名四十二名,人口突破六百万,为名副其实的大家族。</h3><h3>我杞国族人乃一分支,追根溯源,上至尧帝,为尧之后代。商朝后期,丹朱后裔刘累的后裔封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周成王时,唐公迁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因先祖性格耿直,直言不讳,经常指责政令时弊,后来,周宣王杀死无辜的杜伯,杜伯的子孙出逃。后杜国被秦灭,族人多以国为姓,杜姓自此问世。后多族人为避难逃离,到今陕西西安,当时为京兆,望字堂,为京兆望族。后又有族人迁址山西洪洞,杜氏家谱记载,本支族先世为洪洞派,系军籍,号金牌杜家,明 洪武年间奉诏押解迁移的人们随行来到中州开封繁塔寺侧云寄桥。当时为了防止被强制外迁的人逃跑,便用绳索捆绑双手,有人需要解决私事便会喊解开绳索,后来便直接喊解手,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了方便的代名词,也是解手的由来。后来,随迁而来的族人又分3支,一迁杞之西肥乡,今西寨,此便是目前杞县的一支。&nbsp;</h3><h3>前二世没有名讳记载,便从三世荣祖算起奉为先祖,荣祖有三子: 还、全、和,俗称老三门。兰考从二世维新祖迁入,和荣祖为一世人,两族家谱完美对应。我族十五世之后为了便于不重先祖名讳便续了振,启,支,绪,远,祥,开,世,泽,长。继,祖,承,兆,庆,勤,宗,永,康,昌。二十个字辈。</h3><h3>如今随着第五次续家谱的发起,大的分支也在不断的被发现回归。太康杜氏族谱记载,清朝顺治年间,来祖从杞县万寨迁入,于康熙三十八年立碑,原来是祝家庄园,取名小祝庄,后来演变成小朱庄。杜姓,明洪武年间,先祖杜荣从洪洞县迁入河南开封,居繁塔云寄桥,后迁入杞县;清顺治年间,来祖杜公从杞县迁入,现有120人。世脉用字:万、广、运、忠、长、振、启、支、绩、远、祥、开、世、泽、长。这个是太康县城郊乡花园行政村小朱庄村的杜氏宗亲,应是我们的族下,因前面继谱失考的原因,辈分有记错的地方。如今已有我辈族人前往太康考察寻亲。</h3><h3>解放前,杞县有马、候、杜三大望族,当时各种战乱灾害,马家因吸食鸦片而败光祖业; 候家在战乱时做了汉奸,解放后很多人被枪毙,其它的逃亡他乡,至此家败; 而我杜氏以诗书传家,先祖审时度势,散尽家财,买田置地,遣散了族人,既保护了族人在战乱时免于被迫害,又为杜氏族人的开宗续脉鉴定了基础,无大智慧者而不可为!先祖远见非吾辈之所及。</h3><h3>杜氏,一个充满文化传奇色彩的大族。历史的年轮迈过数千年的时光,飞鸿印雪,留下了杜氏族人辛勤劳作、奋发图强的光辉身影。</h3><h3>几千年的家族史中,杜家人以忠厚诗礼传家,务实肯干、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杜氏文化和家族风范,丰富了华夏5000年文明的厚度和内涵。杜氏子孙更是枝繁叶茂,英才辈出,成就非凡!</h3><h3>初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