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龙游三看之一:龙游民居苑。龙游,在春秋时期为姑蔑国都,历史悠久,遗留文物较多。其中明清传统民居,在江南古建筑中占有重要一席。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地政府将龙游乡间部分缺乏保护条件的明清建筑,集中迁移复建至鸡鸣山保护起来,逐步形成如今的“龙游民居苑”。</h3> <h3>迀建的“民居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春雨绵绵游人少,恰是留影好时光。</h3> <h3>古牌坊----南宋状元刘璋。</h3> <h3>“南渡名宰”余端礼牌坊前----留影,到此一游。</h3> <h3>鲤鱼照壁----原位于龙游后徐村。明嘉靖年间,为庆贺后徐村徐氏兄弟双双考上贡士而建造,喻鲤鱼跃入龙门之意。</h3> <h3>民居一条街。</h3> <h3>肖劲光海军大将题字的“革命烈土事迹陈列馆”。</h3> <h3>龙游三看之二:龙游石窟。1992年6月间,当地一村民在一水潭中偶尔捕获到一条重37斤的大鱼,以为潭中一定有更多的大鱼,于是联络四个村民,想将这个水面面积仅为20来平方米的水潭抽干。抽水4天后,水面露出一行台阶;水泵加至四台,抽水9天后,两截巨大的石柱显露出来;惊诧之余,抽水17天后,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窟展现于世。以后又陆续发现,在这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有规律地分布着24个地下洞窟。石窟群不仅以奇惊人,其形成、用途、年代、构造等都谜团重重;而所有史籍县志,竟无一字记载,连民间传说或野史也无点滴涉及。这更增添了石窟的神秘魅力,是龙游三看中最值得看的景区。</h3> <h3>洞窟以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深度30米有余。目前开放的5个洞窟,面积有大有小,1000~3000平方米不等。</h3> <h3>洞窟内均匀地分佈着3根巨大的石柱,显然起着支撑大洞顶的作用。</h3> <h3>石柱顶部鱼尾形状,相当于现代建筑结构中的柱帽,有效增加了受力面职,增加了石柱对大跨度大顶板的支撑能力。</h3> <h3>石壁上的观音菩萨像。</h3> <h3>经过专家学者数次考察,石窟的用途有几种假设,但论证后,理由都不充分,故到现在还没有最后定论。一.采石说:石窟群每层石块的厚度与当地古城墙和建筑物所使用的长方形条石大小基本相同,且处于江边便于运输,石窟是采石场遗址。质疑者认为:石窟石质为结构疏松极易风化的红页砂岩,不能作为条石建材。另外单纯采石完全没有必要到地下挖掘,露天凿石省力又便于运输。再者,石窟的顶、壁和柱凿有整齐规划、纹理基本一致的波浪形状,这完全是在刻意装饰美化,若仅为采石场,何必多此一举。</h3> <h3>二说勾践藏军洞:龙游是历史上兵家常争之地。春秋时,姑蔑是越国的附属国。石窟为越王勾践秘密战备基地,既可秘密屯兵操练,又可储备武器装备。然而质疑意见相当有力:且不说凿洞藏军乃兵家大忌,洞口一夫把守,不论水淹火薰,必将全军覆没;就是那二幅石刻壁画----“八仙过海”,足以否决勾践藏军说。道教八仙缘起唐朝,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唐道士张果,韩湘子则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侄子。八仙在明代之前说法不一,直到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八仙人物在流传中才固定下来。春秋时期是不可能知道后世会有八仙的。是啊,八仙中最富有特色的倒骑毛驴张果老,我是能辦认出来的。</h3> <h3>坐在大葫芦上的是铁拐李。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这一俗语,就是来自铁拐李的故事。倘若真是勾践藏军洞,那“八仙过海”的石壁刻,当是后人伪作。</h3> <h3>三.地下倉库说:从石窟开挖的地理位置,结构、面积和内部设计看,可能是古代儲粮倉库。反方则认为,石窟地处江边,虽运输方便,但空气湿度大又不通风,发大水时极易遭水淹,并非粮倉合适地。同时粮倉为历代重要建筑要害部门,为何通查古籍而无记载。这个洞窟石柱支撑系统在加固。</h3> <h3>四.陵寝说:石窟顶部呈倒斗形与汉代以前的一些帝王地下陵寝特性相似,</h3> <h3>有的石柱上还刻有龙的图案。但质疑者认为,石窟处于江边,常遇水患。陵寝选此,有悖常理。再则,石窟至今未发现任何一件可供佐证是陵寝的陪葬品等陵寝文物。</h3> <h3>规模如此巨大的地下人工建筑,究竟何人所为,用途何在?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完全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只能说是中华民族先祖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遗产。</h3> <h3>龙游三看之三:龙天红木小镇</h3> <h3>衢江支流上的彩虹桥。</h3> <h3>沿江长廊</h3> <h3>沿江长廊</h3> <h3>中华姓氏宗祠</h3> <h3>正中是创世神开天地的盘古;左右分别为尧舜二帝,他们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代表。</h3> <h3>太姆殿和江心小岛上正在建造的观音菩萨像,莲花基座已基本完成。</h3> <h3>太姆殿正中是女娲,传说中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自此有了人类社会。下方是太姜、太任和太姒,即周朝三母----三位伟大的女性。</h3> <h3>三圣殿</h3> <h3>小镇内一景</h3> <h3>红木亭阁</h3> <h3>“三看”看毕,谢谢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