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想儿山位于沈阳、铁岭、抚顺交界处。经考证,想儿山在1亿多年前是一座喷发的火山。火山熄灭后,尚有袅袅余烟,远看如香炉,所以称“香炉山”。相传努尔哈赤在此山练兵时,想起儿子,改名想儿山。山下有一眼古泉,常年涌水,是蒲河的源头。</h3> <h3> 据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文史记载介绍,追溯香炉山的历史,不得不提蒲河。明代《全辽志》说蒲河源自懿路三岔儿堡,也有的史料认为辉山是蒲河的源头。《铁岭县志》记载,明代三岔儿堡(今铁岭县横道河子镇三岔子村)所在地距“香炉山”仅3里地。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钦定盛京通志》说,蒲河源出沈阳东北65里的“香炉山”。这是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关于“香炉山”的记载。同治年间学者杨同桂在《盛京疆域考》中说:“今承德县东北四十里,香炉山蒲河源在焉。”这里的“承德县”是指今沈阳,说明到晚清时,这座山还是称“香炉山”的。</h3><h3> 据考证,1亿年前,香炉山是一座喷发的活火山,火山熄灭后余烟不断,从远处看,形似香炉,被称为香炉山。</h3><h3> 清朝晚期,“香炉山”易名为“响龙山”。《铁岭县志》 说:“城南偏东七十里,在三岔河子村西南三里,下有响龙泉。”又说泉自“响龙山”发源。</h3><h3> 为什么“香炉山”变成了“响龙山”?据对蒲河源地区历史文化有多年研究的横道河子镇原副镇长潘启良介绍:因为“香炉山”是古火山,山上布满了火山石,这种石头黝黑中透红,大如卧牛,小如猪娃,石身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凹坑,学名叫“玄武岩”。这些山上的巨石每年到了春天开冻时,就和桃花水一起滑落,蹦着高儿往下掉,轰隆隆的声音,像是老天打雷。老辈人说,这是春天来了,龙在叫唤,久而久之,“香炉山”就叫成了“响龙山”。</h3> <h3> 笔者看到,山坡的草丛中、玉米地里,到处都散落着火山石。远远看去,小的像是在地里觅食的群猪,大的则如山坡啮草的耕牛。山脚下的村子里,家家垒院墙用的也是这种石头,大大小小表面都布满了小窟窿,极像一个个大蜂窝。</h3><h3><br></h3><h3> 从“香炉山”到“响龙山”:巨石堆成的蒲河源</h3><h3> 在沈阳东80里,与铁岭、抚顺交界处有一座山,叫想儿山。当地人又称此山为“香炉山”。</h3><h3> 从“响龙山”到“想儿山”:努尔哈赤思儿的传说</h3><h3> “想儿山”之名是何时有的,史料无明确记载。</h3> <h3> 当地传说,后金时期,占领沈阳的努尔哈赤在蒲河源演兵。有一天,他登上响龙山南望辽阳东京陵,忽然想起了被自己幽禁两年而处死的儿子褚英,不禁泪流满面。褚英是努尔哈赤16个儿子中的老大,但努尔哈赤最亲信的“四大贝勒”和“五大臣”都不喜欢这位长子,不愿意让他做继承人。于是他们联名告发褚英“不恤诸弟”、多占财物,褚英很快就失去了父宠,不仅失去继承人的身份,最终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二十六日,被父亲幽禁起来。两年之后,当努尔哈赤打算正式称后金大汗之际,他处死了36岁的长子,葬于辽阳东京陵。</h3><h3><br></h3><h3> 努尔哈赤的近臣看穿了老罕王的心思,于是将此山改称“想儿山”。</h3><h3><br></h3><h3> 与这个传说有关的故事在蒲河源地区还有许多,最精彩的莫过于想儿山顶“十八铺炕”的故事。</h3><h3><br></h3><h3> 深冬登上想儿山顶,只见大片的草场,平坦辽阔,半人高的草丛里还依稀着各种各样火山蜂窝石,偶见几株槲树,独立着,在草原的衬托下愈显傲然。山顶上,还有火山喷发后留下的18块平坦巨石,当地人称“十八铺炕”,相传这里是努尔哈赤携18位妃子游山时住过的地方。奇异的石阵与浪漫的传说,让火山口和高山草原显得更加迷离和神奇。</h3><h3> 顺着一条窄窄的小溪,走到了一眼清泉边。泉水边立有一块从山上取来的巨石,石上刻有“蒲河源”三个大字。据潘启良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想儿山全村的人都吃这泉眼里的水,后来家家都有了压水井,这泉也就闲置下来。但这眼泉水很特别,冬天不冻,夏天清凉。所以到夏天,这眼泉水就成了想儿山村的天然大冰箱,村民把啤酒、瓜果放到泉中泡上一两个小时,拿出来就如同冰镇的一样。</h3><h3> “想儿山”的溪流成就了美丽蒲河</h3><h3> “想儿山孕育了蒲河。”文献介绍“蒲河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元代。”据《辽史·地理志》“东京道”条记载:“有蒲河、清河、浿水。”此后,奉命出使金国的宋朝官员洪皓在 《松漠纪闻》中更具体地说到了蒲河的位置:“兴州四十里到蒲河,蒲河四十里至沈州。”“兴州”即今天的沈阳与铁岭交界的懿路村,“沈州”是今天的沈阳城。这里所说的“四十里至沈州”的蒲河位置,当是现在沈北新区的蒲河镇。</h3><h3> </h3> <h3> 至于蒲河的得名,通常的说法是因其河道蒲草丛生,世人据此而称为“蒲河”,另外一种说法是与“蒲州”有关,这在史书上也多有记载,但今天人们通常还是以为蒲河一名来源于河中生长的蒲草,与地名有关的说法反倒被人忽略了。</h3><h3> 如今,从想儿山发源的蒲河已成为沈阳地区最知名的观光廊道,河中蒲草成片,水鸟成群,花光锦簇,成为市民休闲的最好去处。</h3><h3> 三岔子村因三个河汊在此交汇而得此名。《奉天通志》有介绍:彰党河“迳三岔子村东,右会石门沟及王疙瘩岭水”“三流交汇于村之东偏,故以三岔子名,为明三岔儿堡故址”。</h3><h3> “三岔儿堡”是明代所设归懿路所管辖的一座边堡,据《辽东志·兵食志》所载“是堡边多山险”,缘山置城,川泽肥饶,边外则是建州女真牧场。努尔哈赤称汗后,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袭击抚顺,又乘胜将抚顺与铁岭间的抚安、白家冲、三岔儿堡搜掠一空,军事设施悉数破坏,致使铁岭卫东部三堡名存实亡。到今天,三岔儿堡当地还能依稀找到当年的城墙遗址,随着岁月的风化,当年旧战场的痕迹已越来越模糊,甚至连这个边堡的地名也少人知道了。</h3><h3> </h3><h3></h3> <h3>想儿山下的村子有故事:</h3><h3> 横道河子镇有个武家沟村。武家沟村民多数姓武,武氏一族的祖上是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请来采石建盛京城的山西石匠,包括盛京福陵与昭陵所用石材都是武家人的杰作,至今在蒲河源头还留有当年的古采石场。400年过去了,当年武家开采石头建起的沈阳“一宫两陵”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家沟的武氏家族也已繁衍了上百户、近千人。寻找蒲河源的游人,经过村西头的武氏祖坟,望着光绪年间留下的碑文和斑驳的碑影,忍不住都要讲一讲老石匠的辉煌。<br></h3> <h3> 从武家沟向西,则是上石碑村,村北不远的红带子沟里有一棵树龄超过1800年的“神树”。据《辽宁古树名木》一书记载,现在辽宁全境1000年以上的古树共有39棵,这一棵古松则记入此书中。这棵伞形的千年古松从远处望去像一座小山挺立着,又如同一个硕大无比的蘑菇。古树树基直径1.7米,树高25米,树冠直径26米。</h3><h3> 为什么当地人称此松为“神树”?,当地老百姓有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曾于此围猎,在此树下梦到太上老君,问大金运数如何,老君告诉他:“问你身边神树,即可知晓。”于是老罕王即对古松叩头问计,并将此树封为“神树”。</h3><h3> 蒲河源头,从亿年前的火山口到“香炉山”,再到“响龙山”,到今天的“想儿山”,这里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从这里,我们能发现许多可圈可点的辽宁故事,令人向往,令人探究。</h3> <h3>再见了,想儿山 你留给我们的故事在心中永久保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