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并非诗的国度—破解诗村村名来历之谜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这里并非诗的国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破解诗村村名来历之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诗村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高平市北诗镇南诗村,与镇政府所在地的北诗村隔一条深沟相望,一南一北两村对峙,各占一个土塬,两村之西约1.5公里处还有一村,即西诗村,其间也有一条巨壑,为明西河千百年来冲涮形成的河谷,1971年建成的明西水库大坝将巨壑两边相连接,水库坝就成了一条进出北诗的必经之路。旧时就有三诗村之说,即北诗、南诗和西诗,三个村子西诗最大,约有1790口人,杨姓为主,兼有李、王、郭、郎等姓。北诗次之,约有1600口人,刘、毕两姓为主。南诗又次之,约有750口人,李姓、郭姓为主,当然这是指目前的状况。现在能查到有确切记载的诗村名字出现在陵川西溪二仙庙金大定五年的碑记上,刻有南诗村、南庄、丹水、双井等村名,既然有南诗村,对应的应该有北诗村。清顺治版《高平县志》记载,此三村属十六都,分属诗村南里和诗村北里,诗村南里包括小诗村、董庄;诗村北里包括大诗村、秦家庄、卢则沟。两里治所均设在北诗,而南诗村的名字则没有出现,是疏漏?还是当时和北诗村合为一个村,后又分成两村?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答案。而在同治六年的《高平县志》中,诗村南里增加了南诗村。当地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一定记得,以前北诗被叫作大诗村,西诗叫作小诗村,但如果不加上南诗村,大诗村其实还没有小诗村大。1988年出版的《高平地名志》和1992年出版的《高平县志》记载,北诗曾用名为寺村、诗村和大诗村,但在哪朝哪代叫寺村,什么时候改名为诗村,没有确切记载。从北诗村神农庙中勒石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的碑文中可知,明代北诗就叫诗村,清顺治版的《高平县志》记载也为诗村。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也就是说从公元1165年(金大定五年)以来就一直叫诗村,但为什么叫诗村,这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1988年出版的《高平地名志》中对北诗的解释如下:“地处丘陵,位于县城东南14.5公里处。为北诗村民委员会驻地。该村原名寺村,因村北有一古寺得名。后村里文化日益发达,一些文人取谐音“诗”字,将村名改为诗村,意即文化之地。又因村大人多,俗称大诗村。后南面有村叫南诗,为了南北对称,故名北诗。”但我对这种解释并不看好。旧志中未曾有过北诗村北有著名古寺的记载,即便有过,古寺又创建于何时?有多古老?这些都无从考证。村西已遭拆除的迎祥寺只有一进院落,清中期建筑,名气不大,更不可能以此得名。明代北诗用“诗村”的名字,也许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一直就叫诗村,诗村以前是否因“古寺”叫过“寺村”存疑,再则“寺村”改为“诗村”的时间也不能确定,改的理由也十分牵强。北诗文化发达也是近代的事,以前属于穷乡僻壤,交通闭塞之地,鲜有大腕文人,翰林进士的记载。多数人都会望文生义,将诗村和文人骚客联系起来,这也无可非议,但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村名一般不会轻易被改变的,所以还得换个思路来考虑。</p><p class="ql-block"> 去年我考察原村村名来历时发現一个有共性的东西,高平市范围的村庄名称除去以地理方位,村庄特点和长平之战命名外,基本上以姓氏命名。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平村庄地名中一半以上的村名中含有姓氏字,用到的姓氏字有120多个,常见的姓有董、王、冯、朱、候、张、吴、贺、秦、韩、郝、姬、焦、李、申、许、靳、邢、赵、毕、苏、乔、牛、杜、郭、黄、路、唐、田、庞、徐、崔、程、曹、杨、贾、姬、宋、阎、魏、孔、关、任等。其中,李、王、张、赵、郭、牛、杨、刘八个姓在高平人数过万。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高平地名中保留了一大批至少在现代当地人感觉很稀有的姓氏,这些姓有官、浩、池、沙、邱、琚、扶、边、话、诗、勾、要、朴、巩、席、栗等,其中有几个姓氏在高平当地几乎绝迹,然而地名却依然保留着原先的称谓,如勾要、官庄、邱村、话(化)壁、扶市、沙壁、朴村、等,这些地名具有特殊的历史传承性,尽管这些村子中已无此姓,但千百年来人们并未轻易改变其村名,只是因年代过于久远,渐渐地,人们不知道这些村是因姓氏得名,如官庄、扶市、朴村、话壁、沙壁、巩村、池院等,感觉不好理解,就开始发挥想像力了,1988年出版的《高平地名志》中对一些村名的解释没有按姓氏去理解和挖掘,妄加揣测,结果让人一头雾水,反而起误导作用。基于建村庄多以姓氏得名的这一思路,我成功解释了化(话)壁,沙壁、丁壁和张壁的来历,写了一篇《高平带“壁”字的村庄》,此文被《高平新闻》转载,得到大家的认可。还写了一篇《“原”来如此》的文章,理清了原村和春秋战国时期原国的关系,也被《高平新闻》转载。另外我也发現一个规律,凡是以罕见的中国古老姓氏命名的村庄,其历史都十分悠久,有些村建村历史长达数千年。</p><p class="ql-block"> 北诗是我的家乡,我的笔名“诗村人”就是为了纪念家乡诗村。人们常说近乡情怯,这也适用写和家乡有关的文章,一旦思路不对,无颜面对父老乡亲们,会被骂“瞎逼圪杂”,需要慎之又慎。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功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果令人惊叹,诗村和原村一样,也是以姓氏得名,是为纪念被鲁国侵呑的小诸侯国邿国。你可能会问,邿国、寺国和诗国是一回事吗?是的,如果不是有文字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我断然不敢在此信口雌黄。诗国,即邿国,故城在今山东境内,春秋时灭于鲁,子孙以国为氏。诗姓现为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时诗国,亦作邿。是以国为姓。”汉代有名人诗索。 邿国墓地遗址出土青铜器铭文作“寺”,《公羊传》作“诗”,邿国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受鲁国控制。这也可解释为什么诗村以前叫寺村,邿、寺和诗同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通用的,应属同音假借。寺,邿和诗都是我国罕见姓氏,山东滨州还有寺姓人氏百人左右。周朝号称八百诸侯,千奇百怪的小国林立,但最后还是遵循了丛林法则,最终兼并为战国七雄。邿国由于国小位卑,小国无史,只有在被灭的时候史官才记上一笔,所以文献记载极少。《左传·襄公十三年》记载:“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乙酉,魏绎、栾盈以下军克邿。”《春秋·襄公十三年》载:“夏,取邿。”《公羊传·襄公十三年》记载:“夏,取诗。诗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有限的正史文献记载我们可知,公元前560年夏,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出兵救援邿国,并乘机吞并了邿国。《公羊传》记载:“诗”是邾国的邑,被鲁国于前560年攻取。我们不妨这样想象,2500多年前,邿(诗)国因内部分争分裂为三个团伙,其国被鲁国趁机灭亡,其中一部王室成员或子民不堪忍受异国霸主奴役之苦,或为躲避内斗,便决定出逃,向太行山腹地迁徙,寻找适合自己的乐土,他们先向南进入河南安阳、辉县一带,经太行孟门、白陉、滏口陉、太行陉等太行山孔道进入当时较为封闭的南上党地区,他们在此风餐露宿,四处游荡,最终找到了一块理想的定居之地。为了不忘自己的故国,以国为姓氏,便依照原来的大邿城和小邿城,将村子取名为大邿村和小邿村,邿、寺和诗通用,后来因“邿”属冷僻字,便用“寺”和“诗”,所以很久以前的先民们可能记得曾有“寺村”的写法,便流传下来,但却误以为是和寺庙有关,其实“寺”是佛教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的产物,传到偏僻乡村应该更迟,古泽州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現,村庄的形成显然要比寺庙早得多。古代先民们经过长时间的比较选择,最终固定成十分常见的“诗”字,“诗村”名字便沿用下来。</p><p class="ql-block"> 关于邿国地望,历来有几种说祛。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宁邿堆。《左传·襄公十三年》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水经注》对邿的地望的记载与杜预一致,后来史志也多遭此说。如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谓:“今济宁州南五十里有亢父城,又有邿城在州东南。”另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阳县境。《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邿城,在济阳县西二十五里,古小国,春秋鲁襄公取即此。”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兼采二说。《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邿城,在州(济宁州)东南,春秋时邿国,襄公十三年取邿……即此。”又在《读史方舆纪要》之卷三十一:“新市城,(济阳县)西六十里,故邿国地……又县西二十五里邿城,志以为春秋时邿国也。”而《左传·襄公十八年》的杜预《注》“邿,平阴西有部山”.根据仙人台墓葬群的发掘,可以确定《左传》所载鲁国所取的邿国正是在如今的长清地区,而且从器物铭文中“邿”、“寺”共用的情况可以判断,邿国与寺国确实是一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尽管邿国在山东腹地受齐鲁两个大国的打压和排挤,几度迁徙,但还是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其中能够证明古诗国文明的有在山东济阳县太平镇邝家村西边的农田里有一处高台上发现的邝家遗址,即“邝塚”,在邝塚往北两三里,有大邿城村和小邿城村,村里人说这几个村庄的得名就与古邿国有关。还有在济南长清区东南20公里的五峰山之阳,南大沙河上游的北岸发现的周代古邿国贵族墓地遗址——仙人台遗址,它在199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出土文物计320多件,包括110件青铜器而且器形硕大,铸造精美,更重要的七件青铜器有铭文,这才确定了六号墓为邿国国君之墓。还有位于山东平阴县东阿镇小屯村西的邿邑故城遗址。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考证一些费解的地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诗村因诗(寺或邿)姓而得名,诗姓和山东省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诗国有密切关系,诗姓先民来于诗国。诗姓起源于诗国(即邿,故城在今山东济宁东南之邿亭),春秋时灭于鲁,子孙以国为氏。诗姓现在虽然属较罕见姓氏,但分布颇广,今广西之灌阳、江西之奉新、河北之香河、山西之太原等地均有,为汉族姓氏。当然,如果有北诗本地考古实物证据或先秦墓志记载则更有说服力,但南北诗村周边有春秋战国时期墓应是不争的事实。另据当地村民反映,在南诗村一个叫“庙顶上”的台地上曾有盗墓者在此盗获青铜编钟一套,后经高平市公安局确认,2012年果真有一套编钟在广州查获,盗墓地点在诗村。编钟只有诸侯才有资格陪葬编钟,可见诗国的最后落脚点应为诗村,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落庚续了二千多年前小诸侯国诗国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