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原定的吴哥之行因旅行社出乎意料的差错没能成行,不想浪费难得的假期,临时决定了晋豫之行。没有规划,只是一路向北,却在一个路口错转来到了晋城,来到了皇城相府。</h3><h3>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br></h3> <h3>皇城相府分为两进院落、建筑工整严格的陈氏宗祠,位于内层东北角的树德院,两个东西向合并的四合院,采用“明三暗五”的建筑形式,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相似之处。以及石牌楼、小姐院等一个个有特殊建造意义的传统建筑,无论是从建筑方式还是建造细节特点,都能体现出建造时每个匠人的别致艺术和细致追求。</h3> <h3>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h3> <h3>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内城“斗筑居”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h3> <h3>世德院为陈廷敬出生地。院落大体形制均与树德院类同。</h3> <h3>我站在西城墙上,右侧为文昌阁</h3> <h3>城墙四周藏有藏兵洞,为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25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看,我的右手边即为藏兵洞的最高一层。</h3> <h3>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h3><h3>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河山楼内还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河山楼建于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br></h3> <h3>我站在南城墙,西边那整齐的窑洞门即为藏兵洞,北面的高楼即为春秋楼。</h3> <h3>鼓边的城墙上有垛口和炮眼,墙边还整齐的摆放着几门火炮,下一层就是藏兵洞,</h3> <h3>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庙。建于明嘉靖年间,结构为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h3> <h3>这就是陈廷敬所编的康熙字典</h3> <h3>全国最大的康熙字典纪念馆</h3> <h3>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皇城相府内的建筑规模和细节也如众多民间大宅一样,讲究却不过分隆重,精巧却不过分华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却绝无逾矩。</h3> <h3>皇城相府内城墙上,一只只觅食的长尾鸟儿在墙上已枯的藤条上飞来飞去,好像是在为游人们表演绝壁飞人的特技一般。</h3> <h3>2018年11月22日于山西晋城 摄影:黄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