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秦晋之好说起 (十八)</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前面说到了自楚庄王后,楚国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准确来说应该是自庄王之子楚康王后,楚国的日子才变得越来越差了,而且简而言之,就是自作自受,no zuo no die. </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我这么讲是有原因的,因为真正把楚国的争霸事业推向顶峰的实际是楚康王。公元前600年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实际上晋、楚实力很接近,无论他们怎么痛殴郑国或者别的小国,最疼的自然永远是郑国,没办法,打架有时候就像古惑仔里的大佬们,经常需要杀几个不听话的小弟立威的,只是现实中郑国这个小弟左右摇摆,经常被打的死去活来的,最主要的是一直表现得很坚强,擦完眼泪、继续生活!常言说“一山不能容二虎”,可是两虎相争也是祸患无穷,何况这两只老虎一直齐头并进、互不相让,这可苦了中原其他的诸侯国。一会儿晋国带头开个团队会议,搞个team building;一会儿楚国也搞个年终尾牙,美其名曰聚餐谈心,实际上就是让你赞助。不愿赞助?不想合作了可是要付出代价的(此处略去付出的代价明细)!问题是总这么隔三差五的显摆自己的威望,其他的诸侯国也受不了啊,还要混日子啊,总不能饿着肚子穷吆喝吧。搞到后来,连晋、楚自个儿也觉得没意思不好玩了,但是面子上也挂不住,毕竟无论是人还是国家,有时候都一样,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个时候一向另类清新的宋国,很快明白了晋、楚心里想要什么了,而且很快乐地就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色。宋国的大夫华元来回在晋、楚间沟通斡旋,终于两个大佬看似非常大度地(实际折腾够了)握手言和了,史称弭兵会盟。这个时候是公元前586年,也就是第一次弭兵会盟。</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我说第一次,自然就会有第二次,没办法,历史不就是折腾出来的吗?但凡人能有的缺点国家也不可避免,十年后晋、楚就撕了合同又打起来了。先撕了合同的是楚国,这个国家向来是横着走的,硬是绑了他十年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忍了这么久老子不干了,很早就手痒痒想要揍揍家门口的小郑了。结果在河南鄢陵被晋揍了一顿,当时的晋悼公是一位中兴之君,在他的治理下晋国霸权依旧强大,国力昌盛。这样子又过了将近二十年,楚国疲于应付东边的小吴骚扰,而晋国也是被秦家楞娃冷不丁的扇一耳光,总之都没工夫直接再过招了。到了公元前559年,年老的晋悼公觉得有必要让秦国知道作对的果子不好吃,所以搞了个十三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横扫秦国,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教训下不老实的秦国人,这可不是战国时候搞得合纵伐秦,不过气势很吓人。十三国包括“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看看,这么多的诸侯国,都臣服于晋国。晋悼公坐在晋、秦边界喝着茶,而晋国元帅中行偃统领联军越过泾水,直接开进到了咸阳以西的关中平原。可能太兴奋了,各国部队撒了欢地乱跑起来,而且秦景公硬是不服输,气得中行偃命令: 明儿起,鸡打鸣了就全军出动,大家不要乱跑,都要跟着我的马头方向进军(这就是“唯马首是瞻”的来历)。没想到别的国家军队先不说,晋军的副将军就不爽了,认为这命令太奇葩了,哪有看着马头进攻的,直接带着自己的部下和归附的军队,几乎一半的军队直接撤回去了。这搞得联军统帅非常没面子,只能带着其他军队也回去了。所以这场伐秦行动,看似气势恢宏,不过结果就尴尬了,晋国不胜而秦国也未败,总之就这么结束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基本上有两拨诸侯在玩过家家游戏,一拨是秦、晋、楚,基本就是秦、楚找机会就去骚扰晋国,当然结果往往是被晋痛扁一通,不过即使这样秦、楚依旧乐在其中;另一拨就是楚、吴、晋,虽然也有晋国参与,不过更多的是躲在幕后,让自己的新马仔吴国去挑衅楚国,让楚不得不应付东边,无暇顾及中原地带。</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这期间发生过一个故事。楚康王晚年的时候,楚国想去攻打晋国但是发现没办法占到便宜,就顺路折回去攻打了郑国,总觉得这个国家是两姓家奴,不忠诚。结果楚军很快就攻破了郑国,楚国大将军穿封戌俘虏了郑军主帅皇颉。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过等楚军班师回朝后,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也就是以后的楚灵王,我前面说了称之为灵都是昏庸之辈)却想要冒认抓住郑帅的功劳。结果和穿将军各执一词,争得大家也分不清事实了,后来就找了大夫伯洲犁来帮忙分辨。结果这个人也是奇葩之人,他把皇颉叫过来说明原委,然后把一只手高高的抬起来指着公子围说,这位可是我们楚王尊贵的弟弟;然后又把手压地很低,指着穿封戌很不屑地说,这个人呢只是我们一个小县城当差的,你觉得是谁抓住了你呢?当然皇颉又不是傻子,看看上、下的手势就明白了,硬说是公子围生擒了他,还拍马屁说公子围身手了得,被他抓住心服口服。。。结果,公子围升职受封,而穿将军还被贬职了,皇颉也被放了。这就是“上下其手”这个典故的来历,形容什么相信大家一看即知,它的反义词很多,比方正大光明、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等等,只可惜世人见多了上下其手的龌龊事情,却难得一见光明磊落的君子。</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整体来说,这一段时间几个大的诸侯国都是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已经没有哪个具备绝对的实力笑傲江湖了。晋国自己内部卿族和君王之间争权对立,楚国忙着对付吴国骚扰,秦、齐也是内部问题一大堆。在这样的背景下,诸侯国们又想要再开个大会,说白了就是要重新确认各自的势力范围,毕竟时过境迁,是时候重新选个江湖大佬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选举的重任自然又落在了宋国手里,毕竟有经验了,而且和楚、晋的关系都不错。公元前546年,武林盛会再次召开,这一次足足有十四个国家与会,有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一起在宋国的西门之外结盟。这次大会上,犹如少林、武当双雄并立,晋、楚当仁不让的坐上了头把交椅,而且明确了晋、楚具体的马仔队伍,不但如此,还要求晋国的马仔同样需要给楚国纳贡朝拜,而楚国的马仔也同样得给晋国纳贡朝拜。这估计是春秋历史上最艰难的一次国际大会了,同样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成功实现了G2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于楚国,可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被中原国家认可为霸主,实现了历代楚王梦寐以求的夙愿,楚康王带领楚国走向了武林之巅!这次大会,基本上确认了两个大国瓜分世界霸权的格局,小国为了求得安宁不得不每年朝贡晋、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诸侯国之间相对安宁,这也算是春秋的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国家间忙于相互争霸夺权,而之后却主要集中在了各国内部卿族之间争权夺利。</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对于晋国而言,通过这次国际大会,已经大大改善了同秦、楚的关系,所以国内基本上就是六卿轮番坐庄,晋君权利已经开始逐渐被代替,尤其是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而且在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整个晋国的内政外交完全被卿族所掌控,一直到两百年后彻底的消失。而秦国可以说相对平庸地走完了春秋后面的旅途,直到战国时候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可一世。楚国自打和小吴杠上后,就没工夫再想过挥师中原,一直熬到最后吴国灭亡了,最终在战国时和秦国一决雌雄。所以说,这次大会是一场承前启后的大会,留给了各个诸侯国生养休息的时间,历史会在悄无声息地过渡中翻开新的一页。</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在中原诸侯各国已经闹腾累了的时候,东南沿海的吴、越却走入了历史的高潮,两国争霸的源头其实也是楚、晋、吴相争的延伸。前面提到的公子围也就是楚灵王去世后,他的弟弟楚平王继位。我在之前篇章中提到的伍举,他的儿子伍奢这个时候被任命为了太子太傅,这可是位高权重的职位,不过很多时候不能太认真了,别真以为给你个高官就觉得自己一下子了不起了,其实还不照样是别人的玩偶而已。除了太子太傅,还有一个职位叫太子少傅,由大臣费无极担任,自然级别上比太傅差了点。不过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费无极自然一心想要往上爬,而伍奢就是他眼中的障碍。后来刚好借助太子妃的事情,成功发挥他搅屎棍的高超技艺,直接把太子和伍奢打发到了苦寒之地,接下来就像电视剧里导演们管用的手法,伍奢进一步被谗言害死,而且他的大儿子也被处死了。历史更新到这一块,估计都觉得看不下去了,毕竟善良的人们都希望看到奸诈小人能有报应的一天,不过现实往往是坏人似乎更过得舒坦些。这一次,我们终究将看到了一场子报父仇的大戏,一场楚王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因为伍奢的小儿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楚吴相争、吴越争霸即将上演!</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