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祠堂一晌游

砚池渔夫

<h3>  正月初三早六点多,蓝天在我们的微信群中说,看了老赵写的《回乡祭祖记》,想去赵氏祠堂看一看,问有没有愿同行的,很快,便有人报名,但考虑到上午都还有走亲或待亲任务,所以时间定在了下午两点半集合。</h3><h3> 时间一到,蓝天便驾着自己的“宝马良驹”,带上红岩、梅花、老史和我出发了。途经蓝天老家李马昌村,我提议看一下李氏祠堂,蓝天说,李氏祠堂没有,可以看看常氏祠堂,大家积极响应。于是,蓝天轻车熟路地把我们带到了一座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建筑前,他介绍说:这就是常氏宗祠,后来作过村办小学。我们乍一看发现祠堂还有一些“文革”的痕迹。</h3> <h3>  经蓝天指点,我们才发现了两块嵌于墙内大清同治九年立刻制的石碑,验证了这里的确是该村常氏的宗祠所在。从个别砖瓦残存的雕花镂空上,可探知其曾经的辉煌,大家不免唏嘘!</h3> <h3>  看完几乎要成为废墟的“常氏祠堂”,我们驱车向西,很快到达南砚池村的赵氏祠堂。与常氏祠堂的破败迥异,赵氏祠堂由于是近年翻盖的,所以显得比较华丽。另外,由于恰逢春节,为迎接各方赵氏宗亲前来祭拜,理事会的成员们也对宗祠内外进行了装饰,所以处处焕然一新。但祠堂内的祖宗轴子还是比较陈旧的,据说是“文革”时被一位族人藏了起来,才幸免于祸。陪我们而来的十几位乡亲,热情地向我们解说着砚池赵氏的历史和现况,对家谱颇有研究的蓝天,因为其姥爷是由此村迁到孙堡营村的赵氏一脉,所以与乡亲们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赵氏家谱在一个长方形的木匣中锁着,掌管钥匙的人没在,因而我们没有看到。院中放置的记录砚池村赵氏来源的石碑,是参照原来的石碑重新刻制的,原石碑在村里的老卫生所内,立碑时间为大清嘉庆二十四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819年3月,距今正好二百年历史。</h3> <h3>  出砚池村向西,沿新修的广府快速路北行,约一刻多钟时间,我们到达风正乡亭自头村,在后街路北,巍然矗立着一座王氏祠堂。王氏祠堂与赵氏祠堂相比,建筑风格更加古朴大气,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3平方米,高6.7米,进深1间,面宽3间。殿内有“柱下人龙”横匾一块,前有月台,并有清乾隆三十三年石碑一通,该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特点。据说,该祠堂最早是明代“柱下人龙”王梦蛟任监察御史时所建,现在我们看到的则是1987年重建的。</h3> <h3>  在王氏祠堂西厕墙上,张贴着“亭自头王氏家族历代名人”榜,历史虽已很久远,但记录却非常详细。</h3> <h3>  置身祠堂,抚今追昔,感慨良多:过去,我们的一代代先人崇尚忠孝、节义、良善,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被世人传颂的动人故事;当今,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和优良家风的传承,我们当借此东风,不忘祖德,效法先贤,遵法守纪,把家族的命运融入民族发展的洪流之中,携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h3><h3> 参观完三处不同家族、不同风格的祠堂,天近黄昏,我们驱车返程,结束了一晌的愉快旅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