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思念

<h3>  春节休息,闲来无事在家翻阅过去的剪报本,26年前在吉林省珲春市报社工作时的一幕幕场景又浮现在眼前。</h3><h3> 岁月如歌。1993年还记得那年我25岁,满怀着年轻人的梦想和激情从黑龙江的家乡只身前往当时被称为东北亚金三角的吉林省珲春市打拼。珲春市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图们江畔,与俄罗斯、朝鲜相依,靠近日本海,有防川、敬信、圈河等口岸,当时随着国家开发图们江金三角政策的出台,这里陡然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边境小城变成了一个开发开放的热点城市,一时间各地来此创业,淘金,开发的人员、企业众多。25岁的我当时拿着北广新闻系的毕业证和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凭着一股闯劲和自信踏上了珲春这片后来让我终生难忘的热土。</h3><h3> 我敲开珲春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办公室,自我推荐想在这里找一份文字工作。部长给了我一个地址,说那里正在筹办珲春报,你去试试吧。在一处住宅小区内我找到了珲春报社筹备处。还记得当时筹办报社的总编辑叫高梦龄,他以前是山东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还有一个社长是延边人叫高原。因为珲春市以前没有报社,办报的编采人员更是没有,市委又临时从延边日报社借调了几名编采人员协助创办珲春报。就这样我成了珲春报社的第一批,也是最年轻的聘用记者。</h3><h3> 记得当时的珲春市没有印刷厂,每期报纸都要派人带着版样座三个多小时的汽车(当时没通火车),到位于延吉市的延边日报社去印刷。后来报社又陆续招聘来一些采编人员,大部分都是外地的。七、八个人一起住在报社临时给租的一间民宅内,大家轮流值日做饭。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很敬业。我因为年轻,也有热情,当时采写了许多有影响的稿件。比如我采写的‘外来客商话酸苦’、‘珲春房地产市场能否依旧坚挺’等稿件都受到了广泛关注。我专访的著名经济学家杜润生、童大林的文章被收入‘东北亚大风暴’一书出版。同时我还成为了珲春市作家协会会员。</h3><h3> 在珲春市报社工作了两年,我见证了报社从周刊到周三刊,从小报到大报,从民宅内办报到煤炭大厦内办公的全过程。在这座城市内我曾挥洒过青春、汗水和才智;也曾留下了许多爱恨情仇!也有许多无法言说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渐行渐远。离开珲春25年了,之后我再没有踏足那片土地。</h3><h3> 时间转瞬,如今我已51岁了,曾经在珲春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我一直留存,不为别的,只为记忆那逝去的青春,记忆那段难忘的岁月。那些曾经共事过的朋友你们还好吗?偶尔还会想起25年前那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小伙子吗?</h3><h3> 珲春,我曾生活、奋斗过,并曾留下美好思念和永恒回忆的地方。若干年后,当一个短须缁衣的男人,一脸求索的沧桑,一脸舒心的微笑,悄然立于你面前的时候,你还会记得,这就是当年那个为别你而泪雨滂沱的孩子么?</h3> <h3>当时的名片上没有手机也没有邮箱号</h3> <h3>当时在珲春报发表的稿件</h3> <h3>与珲春报社的同仁们在办公室合影,前排有市委宣传部长和社长。</h3> <h3>和报社的同事们在图们江畔郊游</h3> <h3>当时珲春市的繁华街头留影</h3> <h3>当时在珲春市宾馆采访活动时的合影</h3> <h3>专访经济学家杜润生、童大林的文章被收入东北亚大风暴一书</h3> <h3>当时和新闻界的同事在珲春市接待秦皇岛的朋友</h3> <h3>我现在已认不出来那时候的我了</h3> <h3>在图们江时报上发表的诗歌,如今再也写不出这样的诗句。</h3> <h3>东北的雪就是大呀</h3> <h3>当时也很年轻的,属于文艺青年吗?</h3> <h3>珲春市街景</h3> <h3>珲春市口岸</h3> <h3>后来我将在珲春市工作的这段经历写了一篇文章‘清醒地把握自己’,发表在1995年第5期的《青年时代》月刊闯世界专栏。</h3> <h3>1998年整理文集时的作者简介版样</h3> <h3>  转身人生,流年无恙。我们在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错过了花开的美,还有草木的葱茏。遗失了年华,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厚重。去的,就让它去了吧,留作回忆。来的,尽管让它来吧,好好珍惜。让所有的山水浩荡成心间一曲清歌,随明媚而击节,因阳光而温暖。 走过,便是风景。无论经过多少缘聚缘散,无论看过多少月缺月圆,都已经属于过去。前行的路上,我们依然会遇见更多有缘的人,会经过更多的人生驿站。挥挥手,与过去,与往事轻轻道一声珍重。愿来的路上依然花香铺路,愿去的路上依然开心满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