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内村东川公祠

蓝洋神风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寨内村东川公祠</h3><h3> 东川公祠,座落于月城镇寨内村东南一隅,久负盛名。本祠是为纪念月城寨始祖公李东川而建,而其光辉远远不止于此!因祖德光耀,子孙后代精忠报国,所以情义无价,自落成至今,虽并不壮丽,却也蕴藏着一段极为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源。70多年来,本祠一路走来,与时俱进,曾被置用于红色据点、农会所、中小学校,肩负过祭祖报德、抗日革命、除暴安良、培育精英的历史重任……</h3><h3> 东川公出生于元朝后期的寮东村古寨,是宗璟公的长孙。南宋德佑年间,李宗璟,讳钦发,号涵江,中了进士,任潮州府学教瑜。涵江公德高望重,自闽入潮上任后,十分重视人才培育,成了教育界名家。官升至“潮州府学正堂”,等同于现在的潮汕三市教育局长。东川公自幼鼎志立业,成年携家眷肇基业于如今的月城寨内。东川逝于明朝初年,墓位于揭西县钱坑镇大荣石村的荣山虎腹名地,曾于1987年重修。</h3><h3> 东川公秉承祖父的世家风范,后代深受教益,600多年来,裔孙人口远超2万。主要聚集于榕城曲尺巷、寮东村、月城寨内村、月南下市村、揭西南山镇龙跃坑村、泽梅坪村和新联村等地。</h3><h3> 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不久南下广东,第二年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位于揭西的龙跃坑三村,成了揭阳南山革命根据地(详见《揭阳党史》、《揭阳县志》)。民国中期,长期支援革命有功志士的知名人士李新开,是揭西龙跃坑族亲,时任汕头商行总经理;月城村族亲李岳光,时任揭阳县参议;曲尺巷族亲李芳秀,是榕城名人,清末虎门提督方耀的女婿;寮东族亲李创朝,时任磐中乡乡长。适逢东川公租赁土地的租金收取后,迎来了各村族亲代表的团拜活动。当时,族亲李新开、李创朝筹谋已久的建祠愿望,获得了各位知名人士的共识,决定累积租金,兴建东川公祠。继逢革命党人李剑标、李业矿,组织多位族人,前往月城村联络族谊,发现月城村处于南北榕江与陆路交通要道,很适宜作为抗战的一个组织据点。经诸多考虑深究,东川公祠选址被定在离月城主村远东南方,周边没有民宅的田洋中,其地理位置确是得天独厚:以祠为革命据点,既可秘密行动,又便于联络族人群众,团结一致,拥护革命事业;既进可上陆路退可下水,又战不伤及民众。</h3><h3> 1937年,卢沟桥事变,内战很快转为8年抗日战争,为加强榕城至揭西各村族人以东川公祠作为革命据点的秘密性,各村革命党人着力促进了公祠的赶建。时1938年,适戊寅年吉年,东川公祠兴建了。说也奇怪,公祠大门顶匾“东川公祠”大字,正是民国陆军抗日立功的中将吴文献将军,月城镇篮头村人所书。四个大字石刻浮雕、苍劲稳重,至今金光闪闪,甚是雄伟壮观。</h3><h3> 东川公祠座南向北,丁山癸向兼午子,双山半度线分金,建筑总面积1191.5平方米,主祠建筑面积554.3平方米,分前后二厅、中间一天井隔开东西两长廊,后厅继抱印拜亭后为主堂,木雕匾额为“润德堂”,主堂东西侧各具祠堂房一间。为匹配祠堂前后匾额齐全,修缮时族人们齐名举荐月城村族亲李锡奎,为“润德堂”书名。李锡奎,字文林,系揭阳市传记协会理事、蓝城书法家协会委员。“润德堂”设神龛一座,神主为东川公伉俪,牌位自东川公的祖父母、父母,直至嫡系子孙近100多位。东川公另有抱炉神位,置于揭西龙跃坑嫡孙所设的神龛处。公祠大门楼前,遥隔宽阔的阳埕,便是一处麒麟照壁;往前,榕江北河长流水萦绕祠前而过;再向前,本祠的主笔峰,正是新亨镇罗山山巅,因之愿景恢宏,意蕴深厚。</h3><h3> 确是为了革命需要而建,兴建也更是为了革命。本已众志成城,族意急切,可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是,所建外墙曾倒塌过三次,这或许是受公款所限,而群众又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大困难时期,难以众筹,资金不足,又或许跟支援梅北武工队革命的秘密活动相关。期间,锡场镇潭王村的王彻同志,后曾任广东省人大秘书长,离休干部,已故;潭王村的王大目同志,后为离休干部,已故。他俩当时经常随同龙跃坑革命同志,来月城村与李华、李贞、李林泉等同志,一起部署群众组织参与对敌斗争的革命活动。东川公祠已然成为揭阳南山与梅北武工队两个革命根据地的一处转折联络点……总之,东川公祠的兴建,确是花时长,花工、花钱大,而楹角、斗拱与花芽,从没上漆装饰,后来只是草草竣工落成,并于194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吉时入宅进祠。</h3><h3> 解放战争随之到来,斗争尤其尖锐复杂,本祠又成了革命据点。入宅后接连演大戏三夜,群众观看的场面热闹非凡,而外围则甚为僻静。借此时机,霖磐桂东人刘声同志,解放后曾任汕头专署专员的李华同志,皆为梅北武工队领导,组织带领月城李林泉、李廉周、李宏城、李尖坤等人,直上梅北武工队参加革命。随之革命的深入,革命党人曾在东川公祠成立过月城乡“农会”与民兵武装组织,直至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揭阳获得了解放。</h3><h3> 1953年春直至2002年,东川公祠成了兴学育才的学校。刚解放,国家一穷二白,为了兴学育才,月城乡政府决定把东川公祠改建为办学场所,故而征得上级政府支持,开办了月城小学,服务于月城乡(含月城村、月南村民),历任校长有李熏池、卢育江、李熏泗、林德山等;后扩建月城初级中学,历任校长有洪贤茂、王中强、李碧、郑潮生、梁汉彬等;寮东人李碧校长在任时,也经常以东川公的祖父涵江公为榜样,列举涵江公任潮州府学正堂时的种种兴学育才德行实例,来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青年学者蔡金河老师,系中国民协会员、揭阳市民协副主席,于1991至1993年在此教书。东川公祠作为过中、小学的大礼堂,肩负着桃李芬芳满天下的教育后代任务。其49后的办学,据不完全统计,所培养学生上上大学,或成为国家干部的,有上千人之多。</h3><h3> 当然,随之时局变迁,在50多年的办学期间,公祠有着说不完的沧桑。“文革”期间,十年浩劫,公祠的麒麟照壁、门楼的字画、祠内的神龛与木雕花芽等,不堪受损,至今遗迹尤存,公祠所遭受的破损,确是痛惜;70年代后期,月城刚成立公社时,东川公祠也曾作为公社的大会堂,为服务乡镇作过贡献。</h3><h3> 2003年,东川公祠重修。前一年,本祠所在里围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校舍,继而本校并入月城中学。于是,月城有识乡贤李锡钦、李永林(已故)等族老,便广泛联络乡亲,倡修东川公祠,很快获得了族贤们的支持拥护,择吉于当年11月兴工维修。继而成立了本祠维修理事会,代表主要来自月城村三联社。族贤们推崇勤俭治家精神,只作简单的修缮,因而2004年3月便竣工进祠。公祠前厅西墙的黑色花岗岩石板上,嵌刻着《东川公祠志》、“公祠维修理事会芳名榜”和“捐资芳名榜”的相应漆金雕文。</h3><h3> “润德堂”堂联是“东祖培兰桂茂盛,川公育桃李芬芳”,精深诠释了“润“与”德“的辩证关系,是裔孙们人才荟萃的真实写照。在东川公裔孙中,有国家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克农,广西军区副司令员李立诚,广东省经济委员会培训处处长、省职工教育办公室主任李子瑶,广东省国税局人事处处长李榕滨,广东省杂志社广州站站长李锐忠,汕头大学基建处李道等等,举不胜举。自解放至今,国家离退休或现任干部,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汕头、潮州、揭阳各市的县城。</h3><h3> 承恩东川公的祖德,为社会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为本家世系蕴藏并拓展了诸多深厚可贵的历史资源。不论是东川公子孙、或是东川祠堂建祠发展的不朽革命篇章,或是建祠后所培养的祖国栋梁,皆上李氏祖德乃至中华祖德的真实写照。而今天的记载,正激励着后来人,为弘扬祖宗的处世道德,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h3><h3> 随之党政的进一步重视,随之有德有识乡贤的共商世家大计,族贤们更希望本祠堂能按古建筑的特色风格,得以臻缮,并申报为“揭阳文物保护单位”,以慰先贤,促族亲更为团结和谐、奋发进取,共建美好的世家望族,为公祠增添圆满光辉的一页。</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李锡奎 供稿</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