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天下闻名,每年四月,全国各地的丹粉就会循着花期,拥至洛阳,一睹这富贵雍容的国花的芳容。</h3> <h3> 而在祖国的大西南,冬季并不凛冽,加上今年又是暖冬,除夕刚过,东风乍起,春城已是春意盎然处处飞花。金殿山茶遍野,黑龙潭万梅竞放,大观楼郁金争艳,无不令人心驰神往,而昙华寺的牡丹,也以繁盛的姿态,吸引着市民和远近游人的脚步。</h3> <h3> 洛阳的牡丹扎根大地,春城的牡丹却是盆栽,虽少了些天生自然的质朴,却也多了几分匠人们追求美丽的良苦用心,一盆盆堆叠成各种精致的图案,也堆叠出浓浓的春意和一片祥和的节日气息。</h3> <h3> 步入昙华寺,空气里就弥漫着一股幽微的香气,如兰而似桂,疑蕙而实玫。这一抹清新的香气在庭院、在游廊、在人们的指尖发梢渺渺茫茫地飘散,时远时近,时浓时淡,时而跳跃,时而隐约,让人捉摸不透。</h3> <h3> 嬉游的人们,被热烈烂漫的花瓣撩拨着,又被神秘幽远花香诱惑着,一片春心,早已不能自已,寻觅着,留恋着,用手机记录着无边的光景,与同伴分享着愉悦的心情,或行或停,彼此间,用微笑交换着生活的领悟。</h3> <h3> 唐代刘禹锡诗云:</h3><h3>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h3><h3>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h3><h3> 刘诗毫无保留地赞美了牡丹的品格与情致,只是芍药和芙蕖,却成了不堪的陪衬者,爱到极致,便是这般不顾其余了,凡人如此,文人也难免俗,只是这种厚此薄彼的赤裸裸,是不是也暴露了禹锡之“格”呢?更何况牡丹与芍药,还是同科同属的亲戚呢!不过眼前的这一株株、一片片国色天香,却着实是当得起任何的赞美!</h3> <h3> 突然想起少年时唱过的歌词:“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娇媚与丰满,富贵与贫寒,竟然如此完美地统一在这满眼满园的仙子们身上。牡丹不是白杨,自不能少了女性的娇媚,而一切生命的丰盈,不都是经历了凌厉的苦痛与挣扎,穿越了蚀骨的艰辛与砥砺,昂首前行,才能拥有的么?贫困算什么?严寒算什么?耐得住寒冬的风刀霜剑,才更能自信地拥抱春天最灿烂的阳光!</h3> <h3> 就算是牡丹,也有屈居一隅的时候,但抱怨是没有用的,也是不需要的,因为你能够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你只有默默地汲取营养,努力地积累力量,有一天,当你盛放成牡丹的样子,游人自然驻足,万众皆当瞩目。</h3> <h3> 这如绢似翼的花瓣,看似柔弱,殊不知,这更是生命的萃取,性灵的凝结。厚重自然是躬行以求的一种境界,恰似重剑无锋,恰似举轻若重,而行至水穷之处,柳暗花明,更有一处胜境。</h3> <h3> 唐朝白居易曾有《惜牡丹花》二首,其一云:</h3><h3>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h3><h3>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h3><h3>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h3><h3>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h3><h3> 古人的爱花惜花怜花之意,自不必说,这眼前这如此真实的的繁盛与芳华,尚有几日能够?异日花将零落,人将老去,是要唏嘘喟叹,还是珍惜把握?</h3> <h3> 最美的花儿,像煞了出类拔萃的人儿,时时处处会得了娇宠,譬如这一盆,无论位置与环境,都与别的花儿大不相同,得到关注与眷顾,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无论色泽还是形状,都必须担得起这一份特殊的待遇。</h3> <h3> 昙华寺毕竟是一个雅处,对美的追求与安排自有匠心,错落而显得丰富,疏朗而不必密匝,三五盆牡丹的布置,就有了一份自信,一份自由。</h3> <h3> 听鸟说甚,问花笑谁,这是多么有趣的禅语,而在千百游人中,似乎并没有几人在意,要论几人省得,恐怕更是奢谈。所谓芸芸众生,只怕批评的正是一种蒙昧的状态吧。</h3> <h3> 山茶自然也是极美的,但因了牡丹的繁盛,却只好寂居静处,少有膜拜的足音,然而我以为,无人打扰倒是难得的福祉,山茶也并未因为寂寥,而少了迎春的仪式与生趣。我且问花:“汝可安乎?”</h3> <h3> 这半日寻芳的惊艳,自然是因为牡丹,而这一朵纯白的山茶,却在曲径通幽之处,在那意想不到之时,给人惊喜,让人顿悟,醍醐灌顶一般。</h3> <h3> 满园的杜鹃,也在赞成着我的感受,阳光下,自得地绽放,这一角的春意,不比别处少一丝一毫。</h3> <h3> 向人群疏落处行去,遇见对弈亭,也遇见一桩故事。静默地聆听与回想,清雅,虚静。</h3> <h3> 当年朱德与昙华寺、与映空法师的一段渊源,并不止于谈诗弈棋,这一处碑刻虽少人流连,但谁能说这其中谆谆的训导,没有在后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呢?</h3> <h3>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岫”与“鸟还”,古拙苍凉,道出了书者与五柳先生千年的和鸣。</h3> <h3> 忙后不妨君小憩,闲来应许我重游。这约定,有关心,有温度,不愠不恼,懂得与体谅,方是至交知己。</h3> <h3> 年味,隐藏在园子的一个角落里,仍然是处处透着可爱,可爱的,不仅是应节的对联,还有节日不休的各色小吃。</h3> <h3> 进得园来,人们在寻找一处处的风景,而透过花窗,寻景的人们自己成了风景。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么有趣的词句和情景!</h3> <h3> 在园子的一角,有的牡丹花已经开始凋零,这让我想起了那篇著名的《牡丹的拒绝》:“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如果再过几天,这满园的成千上万的牡丹花,全部委顿于地,弃春城人民而去,该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一幕,但这种昂藏的精神,现在却赢得我的敬意。</h3> <h3> 牡丹纵有千分姿,报与百花就芳菲。倘若这里只为牡丹独占,是不是便少了各种不同样的风姿与意趣?可见,“容”实在是一种大智慧。</h3> <h3> 归去时,蓦见一堤迎春,临河而开,最寻常的明黄,春日下,开成满墙最艳丽的风景。</h3><h3> 访花得花,问花不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