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以色列 ----犹太人的“圣地”,“流淌着奶与蜜之地 徐家沅2019.1

xjy

<h3>  2019年1月15日,我们乘坐川航空客A330从成都双流机场驶向以色列特拉维夫,于当地时间清晨6时到本.古里安机场。</h3> <h3>  以色列在世人的眼里,似乎是一个战争和动乱之地。许多人听了去以色列的信息,几乎都是关切的口吻:“注意安全"!其实是一种误解,在以色列的每时每刻,就我的感受而言并没有产生对生命安全的担忧,财产安全更可以高枕无忧,相对于其他国家(包括欧洲、美国),游客被偷被抢会偶然会发生,在以色列则绝对不会发生。</h3><h3> 导游是一位中年女性,高高的鼻梁,略显深凹的眼睛表明她是地道的犹太人,给人的印象是热情,礼貌,专业…。她告诉说犹太名为:艾娜,中文名:沈艾,曾在武汉大学留学。于是我猜想她算得上半个“中国通”了,工作单位是东亚研究所。那么,导游也许就是一分兼职。上车后每个人都得到两份礼物:一顶绣有耶路撒冷老城图案的遮阳帽和一幅以色列插画与道路地图,帽子遮阳挡风,地图指引方向,贴心的服务令人感动。</h3><h3> 第一站是雅法古城,雅法在希伯来语中是“美丽"之意,不论行走在大街还是小巷,精致典雅,宁静安适是古城的外在风貌,再细心品味,从房屋格调到历史痕迹的保存,以及擦肩而过的路人自信,处处都能感觉到这个国家与众不同的精神风尚。</h3><h3><br></h3> <h3>  精细化的风格建筑格外靓丽。</h3> <h3>  雅法一景。这棵橘子树从幼苗到开花结果,20多年都在这个环境成长。是当地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尝试。</h3> <h3>  以色列艺术家的作品展示。</h3> <h3>  雅法广场</h3> <h3>  典雅安静的小巷</h3> <h3>  位于特拉维夫海湾的雅法清真寺。</h3> <h3>  饱经海风吹,海浪打的以色列国旗。俗话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面飘扬在地中海的旗子,看到以色列人顽强拼搏的精神!</h3> <h3>  具有包豪斯建筑特征的特拉维夫临海景色。</h3> <h3>  特拉维夫街景(立交桥正面是钻石中心,全世界80%以上的钻石都在此加工。犹太人能工巧匠倍出,加工技术更是一流)。</h3> <h3>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犹太人是鲜有在思想、科学、艺术、商业、金融、传媒等众多领域成绩璀璨的民族。</h3><h3> 离开雅法,穿行于特拉维夫城中心,欣赏首都风貌,观看包豪斯建筑特色。出城后沿地中海海岸向北,不一会功夫到了第三大城市,以色列的硅谷—海法。英特尔,谷歌,亚马逊,脸书,特拉斯等科技巨头落戶在此,名称叫“x ××特拉维夫研究中心”,许多世界一流的成就出自这里。资料显示:高科技贡献占以色列国民收入的50%,解决了10%的劳动就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慨念?在互联网时代高科技就是一切的主导!因此,说以色列是一个创新型国家,当之无愧!</h3> <h3>  海法街景。</h3><h3> 海法城市建筑约一半在迦密山上,风格与欧洲相似,是以色列最美丽的城市。</h3> <h3>  迦密山上有一座堪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巴哈依教圣殿花园,共19层。自上往下看布局均衡,左右对称,精心培育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草,每一株花都是有规则的排列,真可谓青枝绿叶,花草繁茂,鸟语花香,美不胜收!</h3><h3> 放眼前景,海法市的一栋栋建筑尽收眼底,更远处,目光所及是地中海,与天边连成一线的地方,则是另外一个国家—黎巴嫩。</h3><h3> 巴哈依教倡导世界大同,维护和平是其基本教意,每个信徒的帽子上绣着一朶莲花,象征和平,安详。该教会在全球有60万教徒,艾娜说中国也有信众,其中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h3> <h3>  整个一天都在急行军,出海发往北走,到达另一座古城—阿卡。阿卡曾经是古腓尼基人的住地,为防范侵略建立的三道城墙,多次挡住了外敌入侵,使这个城市得以完整保存。图片为临海的古十字军港。</h3> <h3>  夜宿拿撒勒,耶稣2岁时来到这里,33岁才离开,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信奉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都有,而且阿拉伯人多于犹太人。</h3><h3><br></h3> <h3>  加利利区在以色列中东部,耶稣33岁时来到这里,认为这里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有肥沃的土壤,有相对平坦的地势,易于开恳又易于种植。从迦百农发掘出来了遗迹可以证实当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丰衣足食,文化繁荣。</h3><h3> 全国唯一的淡水湖—加利利湖,承担着全国25%的用水需求,也是旅游者必访的风光优美的景点之一。</h3><h3> 此外,闻名遐迩的基布兹主要分布于此(全国约有200多个),有人比喻为中国的“人民公社”,这不准确。早期的基布兹以农业生产为主,有集体劳动集体分配的公有制特征。但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早已完成私有化进程,经营内容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包括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多经行业,高度的机械化耕作。经营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除了满足国内需要还大量出口,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以色列有“欧洲果蔬厨房”的美喻,基布兹功不可没。</h3> <h3>  加利利湖坡上方有两个教堂,“八福堂”和“五饼二鱼堂”。清晨,阳光微曦,空气清新。导游艾娜在八福堂前拿出一张手写纸片,用字正腔圆的汉语将八福娓娓道来:“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h3><h3> 这是一堂人生的感悟课,在我们这个无神论的国家,宗教和主流意识是格格不入的。走进八福堂收获了另一种精神境界。</h3> <h3>  八福堂紧邻着“五饼二鱼堂”,相传为出埃及的三千多雅各的子孙来到教堂山下,饥渴难耐,耶稣令他们弟子将仅有的五个饼,两条鱼送给饥民,使这些人得以活命,为了纪念,兴建了这个教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听起来似信非信,可是,《圣经》里确有记载,作为耶稣子民的犹太人尤其笃信无疑。</h3><h3> 两个教堂建在高坡上,加利利湖尽收眼底,对岸是戈兰高地。艾娜说:六日战争前(指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打了6天的一场战争),高地由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各控制一段,6天的战斗攻城略地,戈兰高地被以色列收回并控制。这是一场关乎国家生存与灭亡的争夺(加利利湖水维系着以色列数百万人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要素),和前几次战争一样,依然是以色列以少胜多,手握战争的主动权,国土面积也越打越大,有了今天格局。当然啦,无论国家首领或是普通民众也懂得进退有据的道理,当年的拉宾、佩雷斯采用领土换和平,与周边国如埃及、约旦、黎巴嫩等相继建立友好关系。从此,一步步走上和平发展的进程。</h3><h3><br></h3> <h3>  西墙鸟瞰…1(网络图片)。</h3> <h3>  在加利利区还有一重要的地方叫迦百农,耶稣和他的弟子们工作的地方。二千多年前教堂遗址,残壁上的雕刻的花饰,大卫之星痕迹清楚可见。两层高的犹太会堂,大弟子彼得的塑像都为这个地方营造出宗教氛围。</h3> <h3>  与犹太会堂相连通往彼得住房的通道。</h3> <h3>  约旦河发源于叙利亚的黑门山(海拔2810m),经约旦进入了以色列,在提比利亚注入加利利湖。耶稣曾经在这个入海口沐浴并得到神的旨意。从此这里成了基督教、东正教信徒们洗礼的地方。</h3> <h3>  1月21号二次入关以色列,向聖城耶路撒冷驶去。看耶路撒冷全景最佳地点是橄榄山,当年巴勒斯坦人在山上种植大片橄榄树而得名。山坡高度与耶路撒冷老城平行,圣殿山上的金顶清真寺,锡安山上的大卫王墓,老城部分城门,万国教堂,东正教堂清楚呈现。</h3><h3><br></h3> <h3>  2000多年前,耶路撒冷还是荒芜之地,继后犹太人,穆斯林,基督徒相继到此,信念不一样,但是,在认同耶路撒冷是他们的聖地、聖城,世界文明的发源地这一观点,则高度一致。“世界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更是彼此作出的相似的诠释。</h3><h3> 耶稣在此受难,3天后复活升天;伊斯兰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赶到耶路撒冷,夜行登霄与真主安那相会;大卫王、希律王在这里建立起第一圣殿、第二圣殿,扎下了永恒的根。于是耶路撒冷被均分四块,穆斯林区,基督教区,亚美尼亚(东正教)区和犹太教区。</h3> <h3>  这张照片里3个尖顶塔一个园顶塔,包含了不同的信仰。</h3> <h3>  东正教堂。</h3> <h3>  民间乐手弹起吉他。</h3> <h3>  顺山而下来到老城墙外。每逢周一,是犹太成人节 (成年礼 bar mitzvah,直译为诫命之子 )男孩年满13,女孩年满18要举办庆祝仪式,全家老幼都从各处赶来,载歌载舞庆贺一潘,艾娜为我们及时调整安排,让大家饱了一番眼福。(图片上的这位男孩,稚气未脱就已经迈进成年人阶段了)。<br></h3> <h3>  成年的祝福。</h3> <h3>  入住的伯利恒4星酒店。条件差了点,但是服务周到,阿拉伯餐饮的品味也不错。</h3> <h3>  当晚入驻伯利恒(一个大约四万多人的巴勒斯坦城镇),耶稣在这里降生,东正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把座落在此的“圣诞教堂”视为神圣之地,毕生愿望就是来此看上一眼。</h3><h3> 图片所示:即为人们熟知的隔离墙(以色列称反恐墙,墙高5—6米,整个伯利恒都被隔离墙围起来,墙壁上满是涂鸦,成为游客眼中的一道风景线)。 </h3><h3> 由于历史原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土地问题上是,彼此纵横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乎,建隔离墙似乎就是唯一的,无可奈何的选择。伯利恒是如此,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组织的首脑机关所在地—拉马安那是也是如此,据闻,加沙地带与哈马斯交界的65公里的交界处,也将兴建。</h3><h3> 墙外设有检查站,出入伯利恒的巴勒斯坦人都要接受安检。每天数不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团队入住这里,也要安检,只是严格程度不同。以色列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恐怖袭击,同时也对巴勒斯坦发展经济给予帮助(伯利恒80%的男人都为以色列人打工,收入颇好),彼此也就相安无事。</h3><h3><br></h3> <h3>  伯利恒街景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巴勒斯坦人反美在全球首屈一指,没有想到如此规模的一家肯特鸡快餐店居然屹立于伯利恒大街)。</h3> <h3>  伯利恒街景之二(放学回家的巴勒斯坦男孩)。</h3> <h3> 阿拉伯人入住伯利恒自己人开的的酒店。</h3> <h3>  圣诞教堂耶稣出生在这里的马厩,修建教堂时保持着原样,在幽暗的光线下,门栏也很低矮,人们纷纷低着头进入内部碣拜。</h3> <h3>  教堂管理人员工作十分敬业。</h3> <h3>  教堂阅览室陈历着多种版本的巜圣经》供读者阅览。</h3> <h3>  圣墓大教堂祭坛。</h3> <h3>  人们排着长队,秩序迥然地走向传说中耶稣死后升天之处瞻仰(队伍里主要是欧美国家的人)。</h3> <h3>  西客马尼园,耶稣被出卖的橄榄树林,这些橄榄树己有二千多年的寿命。</h3> <h3>  圣墓教堂的地下洞穴。</h3> <h3>  在耶路撒冷,有一段路是必须要体验的,一条被称为“苦路”的路。这条路一共14个站,前8站在穆斯林区,后6站在圣墓教堂。第一站是耶稣被抓,罗马执政官判处对他鞭刑之地(电影《耶稣受难记》将这段历史还原得十分真实,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的模型了,在祭司们的煽动下,围观人群对耶稣的“愤怒声讨”越加起劲,刽子手手里的鞭子打得更重更狠!此时的耶稣遍体鳞伤,鲜血淋漓。在一片喊打喊杀声中,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压到耶稣身上,逼迫他背负十字架走向刑场。路途上耶稣2次跌倒,有好心人站出来助其一背之力,有人为他送水,有人为他哭泣,还有耶稣母亲躲在人群里,看着自己的儿子受难时的绝望和悲戚,这些都是镌刻在苦路上永恒的铬印)。</h3><h3> 艾娜还讲述说:耶稣对为他哭泣的人们说,不要为我哭泣,要为你们自已的命运哭泣。不久后,罗马帝国就灭了耶路撒冷,从此,犹太人开始了长达近两千年的全世界大流散,耶稣的预言,全部应验。</h3><h3> 第十四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上,在此复活,在此升天,完成了他的使命。<br></h3> <h3>  西墙鸟瞰…2(网络图片)</h3> <h3>  通往圣墓教堂的广场。</h3> <h3>  哭墙,一个既熟悉又陌生名称,每当说到耶路撒冷脑子里总是浮现两个画面,圣殿山上的金顶清真寺和哭墙。众所周知,那个地方是犹太人追朔本民族数千年苦难历史,寄托家国情怀的一个特别的场所,全球独一无二,仅此一处。但是,要想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思所念,只有亲身到了现场,目睹他们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在哭墙下面顶礼膜拜,倾诉衷肠的场景时,你才能夠有那么一点点的初步感悟,有那么一点点的精神启示。不得不说,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h3> <h3>  哭墙,是一般人的简单称呼。犹太人的说法是“西墙”,因为它是第二圣殿遗迹下面的一段老城墙,墙面朝向西。哭墙上方不远处就是金顶清真寺,是穆斯林的圣地。先知穆罕默德就是在此踏着巨石登天的。</h3> <h3>  每天川流不息的人群来到这里,既有虔诚的朝觐者,又有看热闹的傍观者,正如俗语所言“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这个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汇处,又叫“中东地区”的热土地上,每时每刻都会上演一幕又一幕人间百态剧目!</h3> <h3>  走马观花的以色列之行结束了,留下的印象却在脑子里回旋,久久不愿离去。</h3><h3> 上世纪90年代末,犹太人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的各单》获奥斯卡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讲述德国人辛德勒在上世纪40年代初二战时期,看准商机利用集中营犹太人廉价劳动力发财,在相处的过程中,被犹太精神感染,千方百计保护他们免遭纳粹屠杀,拯救了1800多条生命。战争结束后他将面临审判,这时轮到犹太人帮助他了,他们为他写下一份无罪的证明,签上所有人的名字,并毫不犹豫地拔下一棵棵牙齿,将填补龋齿的黄金溶化,一点一滴汇集起来,制作了一个戒指,用希伯来文刻写了一句话:“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是拯救整个世界”,送给辛德勒,盟军据此免除他无罪,辛德勒回到故乡安度晚年。前不久德国影片《二战男孩逃生记》,描写母亲、哥姐死于集中营的10岁犹太男孩,在与父亲命换命的危急时刻,其父告诉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犹太人”。3年多的流浪生活,风霜雨雪,失去一支手成为残废人。战争结束后犹太复国组织找到他,告诉他“你是犹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带其回到以色列,在基布玆当了一个普通的农业工人。完成了繁衍生息,生而子,子而孙生命的轮回。</h3><h3> 两部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h3><h3> 有恩报恩(如前所述),有仇报仇(战后立足未稳就派出若干特工,在世界各地追捕纳粹战犯,将他们的罪行暴露天下,受到应有的惩罚)。当然啦,这种仇是国家的仇,民族的仇而非个人恩怨!</h3><h3> 作为局外人,希望双方都能直面现实,承认彼此的存在,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和睦相处,世代友好。</h3><h3> 追寻犹太历史,上下五千年里,经历了战乱,奴役,逃离,回归,艰难的复国之路。特别是二战时期,希特勒的目标是要让犹太人种族灭绝(600万人惨死于集中营)。第一次中东战争,多个国家的目标是将他们赶下地中海,但是这个民族顽强的站立起来。他们坚信《圣经》里的那句话:“面向大海,春暖花开”。</h3><h3> 是的,今天的以色列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仅本土获得诺贝尔奖者就多达10人,2014年人均GPT达到3.5万美元(须知,这是一片干旱且没有资源的贫瘠土地)。农产品出口,蔬菜水果出口,高科技产品出口,高科技技术出口…。</h3><h3> 一个仅有900万人口,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1.2万),在马克.土温眼中(1964年语)“景色凄凉”,是一块“毫无希望的沉闷土地”,从建国至今71年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怎能不令人惊叹!</h3><h3> 艾娜曾对我们直言:她的人生有两个26年,前26年在前苏联,祖父辈、父辈担心受怕一辈子,为了躲避流放西北利亚,一家人迁居乌玆别克斯坦,苏联解体后,在犹太复国组织的帮助下,回归以色列。她感概前26年毫无生气,后26年,26年等于4天,每天都有新的希望,每天都有新的变化。</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