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故事系列(一) 在广州的番禺区,有一个上漖村,这个都市里的村庄之中,想不到竟然隐藏着广州的一个龙舟生产基地。上漖龙舟的历史已经有140多年,是广东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广东省近九成的坤甸木龙舟出自这里,有些更是远销国外。
鼎盛时期上漖村的龙船厂一度超过30家,20世纪初,大石就有三位著名的造船师傅,上漖有黄寮、厦滘有陈龙、大山有阿满。如今上漖村规模较大的船厂有陈汉慧船厂、兴达船厂及黄氏兄弟(黄寮后人)、上漖船厂(卢载洵)船厂等。造船厂多数为本村人经营,手艺祖辈相传。 村中有一条窄窄的河涌 ,可通往珠江三支香水道,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家龙舟厂,一条窄窄的简易的土路通向这里,如果不是经过事前了解,外人很难想象到广东地区众多龙舟,会诞生在这里。 说是造船厂,其实不过是一些临时用木头搭建的棚子,里面拉上电线,装了些光管和风扇,厂房里的设备也极为简陋,只有一些简易的机械,工人们几乎是用纯粹的手工作业,打造出一艘艘龙舟。 稀疏的木板,钉成工厂的围墙。 陈汉慧50多岁,造龙舟已经有30多年了,靠着经验和信誉成了远近闻名的行家。陈汉慧龙舟基地在上漖村是最大的龙舟厂,厂里有十几个工人,交通也相对较为便利,下面的照片,很多拍自这里。 几块木板,拼垫出工厂的码头,一艘艘竣工的龙舟将通过这里,滑下河涌,再运往各处。
一艘竣工的大龙,正高昂着龙头,面向珠江,等待赛龙夺锦那一刻的到来。 几段香蕉树干,当成了龙舟的滚轴。香蕉树干大小和硬度适中,外皮光滑,用来垫在龙舟下面,不会划伤船底。想不到聪明的造船工人,因地取材,废物利用,如此简单地解决了龙舟修造中必需的滚轴问题。 工人们正在齐心协力把一艘需要维修的龙舟从河里拉进厂房。 所有的龙舟,无论是制成下水还是进厂维修,都是靠着工人们人拉肩扛来完成。 强壮有力的臂膀,合力抬起了长达数十米的大龙。 这里最长的龙舟,我步量了一下,约有四十米长。 长长的龙舟,是用木材成型后拼合而成,目前所用的木材主要有杉木、柚木,坤甸等。
据说,龙舟制作木料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用料主要是格木,这种木材主要是从缅、泰等地进口,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大。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末,用料主要是松木,松木龙舟船身轻了,但湿水后又重又厚,不用的时候,要埋在河床的泥土里。近十多年来造龙舟主要是用杉木,杉木虽不及松木,但重量轻,制成的龙舟吃水浅、速度快。
作为传统龙舟木材的坤甸木,结构细匀,材质硬重,强韧耐腐,抗蛀力强,且不怕潮湿、置于潮湿处不会腐蚀,而浸于水中则越坚实,是制造龙舟的极佳用材,但须从南洋各国进口,价格昂贵。
一艘龙舟,根据大小和材质的不同,价格从几万元到数十万元。
造龙舟要经过选木、定大样、造船、打磨、上油等多道工序。杉木和坤甸木是用得最多的造船材料。造一条大船需要二十来天,小船则需十来天。 整棵的原木,先用电锯开成板材,然后再进行仔细的刨光。
这位师傅反复推动着电刨,木屑撒落在他的脚边,软软的地上铺了一层赭褐色,长长的船板在他的努力下,逐渐变得均匀光滑。 这位师傅,正使用电刨把板材刨出龙舟所需的曲线。 龙舟的龙骨、船底、侧板等都全凭这些船钉一钉一铆制成。
上漖村龙舟制作最神秘的技术,是船板木与木之间不利用任何黏合物质,靠人工仔细地凿出各种规格的咬口,再仔细地磨平,这需要眼力好,只有熟练的师傅才能做好。并用最原始的木锤将咬口驳接打实,两块木就神奇般地变成一块。制作好的大龙,40多米的船身几乎找不到接口。 这位师傅正在钉船板,他先用长长的钻头在船板上细心地打上一个个小孔,然后再把船钉深深地钉进去,说这样才不会把船板钉裂。 一条大龙初具雏型了。 拼接好的龙舟,将进入抹灰工序,抹的仍是传统的桐油灰。搅拌油灰是个辛苦的工作,好在现在有了这个简单的机械。 师傅正在细心的用油灰填抹船身的每一条细缝。 在进入最后一道油漆工序前,对龙舟进行清洗。 师傅正在给龙舟上漆。
传统的龙舟应该涂的是桐油,但现在不知为什么改用清漆了,是桐油太贵吗? 装上座板, 漂亮的龙头龙尾也早已准备好了,就等最后下水前安装,据说装龙头前还得搞个仪式,不能儿戏。 这个装置应该是安装锣架的了。 大鼓放这里,这将是将来鼓手们奋力擂鼓之处! 大鼓也已准备就绪,看来端午前就要下水了。
每年清明节后到端午节前,都是上漖村龙舟基地师傅们忙碌的时候,马上就要到龙舟大赛的日子了,一艘艘龙舟已一切就绪,整装待发。 写在最后:虽然上漖村龙舟名声在外,但这百年手艺的传承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目前上漖村仅剩10余家龙舟厂继续制作龙舟,龙舟厂这片用地属于农业用地,这片土地已处于城市化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上漖村所在的沙滘岛有一半已发展为洛溪新城,从20世纪80年代末洛溪大桥建成到地铁三号线的开通,大量的广州市民落户番禺洛溪,该岛附近已是商品房林立。上漖附近的农业用地据说已经纳入新的规划范围。若新一轮的开发到来,必然对上漖龙船基地有致命打击。
此外,最主要的还是后继无人。在厂房的师傅都是40多岁的工人,很少有年轻的面孔。龙舟技艺在这里是世代家族相传,不传外人。每天要干十个钟头,又累又脏,村里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一行。陈汉慧的儿子学习了一阵,改行做起了生意。“想学的年轻人也不多,我们都担心,我们是不是最后一代坚守的龙舟制造人!”上漖村的龙舟制作人目前依然独自坚守着这一份祖宗传下来的手艺,陈汉慧准备将自己的一个侄儿培养成接班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各地开展龙舟活动热情高涨,一年一度的龙舟盛会更是办得如火如荼,但一方面是龙舟活动的日益鼎盛,另一方面却是龙舟生产的日渐式微,在这样的形式下,广东龙舟能走多远?形势让人堪忧。
龙船厂的生存与否并不是龙船厂自身的问题,这些简陋的棚屋支撑着整个省港澳的官方与民间的龙舟赛会,关系到整个龙舟活动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历史悠久的龙舟基地上漖村让我们看到了番禺人对龙舟的深厚感情,希望龙舟生产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以使得广东的龙舟活动得以长期有利的发展。
拍摄器材:Iphone6s Plus
(部分文字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