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一一传统与气质

姚征

<h3>图/文 姚征</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 &nbsp;</b></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b><i> 这是去年中欧之行路过的两座小城市一一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和意大利的维罗诺。规划行程时没太在意,但到了以后却给我很深印象,两座城市美丽、优雅、纯正的欧洲风味,深厚的历史沉积,可说是不同凡响。</i></span></h3> <h3><b>一、维罗纳</b></h3> <h3>  维罗纳因为是“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而吸引全世界的少女和情侣们前来瞻仰。我以前只知道这是个古城,见网评除了朱丽叶故居,很少提及其它,而这个"故居"显然不靠谱,所以不大在意,只因从多洛米蒂山区出来前往米兰要路过,便顺便停留一晚,事先一点没做功课。</h3> <h3>  然而进入这个城市后,却有异样的感觉。下午二点钟从火车站乘巴士到站后,离旅馆还有段路。拖着行李箱先从一座巨大古堡的高墙下走过,然后拐上地势较高的河堤,望见河上古朴厚重的老桥与古堡相接,对岸是大片褐红色屋顶的老建筑,一看就是年代久远。</h3> <h3>  河堤旁种有芍药花,还有架空的紫藤,堤上有人散步,有人闲坐聊天,样子都很斯文。下来时,堤下有家露天小餐馆,一家四口正在用餐,衣着得体、举止文雅,且大人小孩都长相清秀,引起我注意。</h3> <h3>  我从博尔扎诺过来,那是意大利北部的大城市和交通枢纽,见到大多数市民都肤色黝黑,体态壮实,像墨西哥、巴西等南美洲人的那种模样,这里所见则使人眼前一亮。更使我诧异的是端盘子的餐馆女招待竟也美发飘飘,十分秀丽。我隐隐感到这个城市气质不凡,前年在意大利从罗马刚到阿马尔菲海岸的索伦托时也有过这种感觉。</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拐进一条老街,我住的是这里一个家庭旅馆,就是照片上第一扇门。主人是位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善的老妇人,她不会英语。见客人来,就高声叫唤:“克里斯蒂娜!” 克里斯蒂娜是她的女儿,模样小巧,显得挺年轻,讲英语很流利,也很热情。母女俩就住在我的房间对面,隔壁是一对日本夫妇游客,不知是否还有其他客房。</span></h3> <h3>  办好登记就出去转悠,走过一条又一条老街巷,格局相近,古旧的外墙和门楣,沧桑毕现,但街道还挺干净。</h3> <h3>  走到了市中心的商业街,长长的一条街,两边都是百年老店,陈列的衣物、珠宝饰品和香水化妆品都很精致,显出雍容的气派。使我惊讶的是整条街全是用黄、白两色的大理石铺成的。石面经数百年踩踏已凹凸不平,但仍光润如玉。</h3> <h3>  在一家中餐馆吃过晚饭后来到市中心的大广场,后来知道叫“香草广场”,已存在两千多年! 暮色苍茫,灯光都亮了,见到高大的老城门、罗马柱、带雉堞的雄伟高墙…,但前方是什么? 怎么会有个巨大的环形竞技场(斗兽场),这是仿古建筑吗?</h3> <h3>  赶紧过去察看,表面剝落的巨石,保护古建筑的铁支架一一显然是货真价实的古代遗物。这个古斗兽场由两层拱形壘成,罗马的斗兽场有四层。它的高度不如,但环形没有崩坍损坏,很是完整。我在广场上漫步,暮色中感到像是在古罗马的广场上,看不到现代建筑的影子,没有如潮人流,比现在闹哄哄的罗马更像罗马。</h3> <h3>  在维罗纳街上常能见到金发美女,如站在古竞技场跟前的这一位,似乎至今还在为罗马城的陷落痛心疾首。</h3> <h3>  返回时又走过一个小广场,夜色迷离,边上的塔搂黑黝黝地指向天空。小广场上人很多,四周一圈都是酒店和露天吧台,几乎座无虚席。一名流行歌曲女歌手激情四射地演唱。多名男女就扭动身肢跳了起来,周围人跟着喝采。在古罗马的和平时代,爱享乐的市民们大概也是这样来度过一个个夜晚的吧。</h3> <h3>  这是我最先路过的老城堡博物馆,建于十五世纪,二战曾被严重毁坏,后来精心修复得与原来一样。</h3> <h3>  回旅馆遇到克里斯蒂娜,请她讲讲维罗纳的历史。她说,维罗纳建城已有两千年,很早就有罗马人迀移到这里来,带来罗马的生活风尚。<span style="line-height: 1.8;">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维罗纳是北方重镇,先后多次成为一些小王国的都城,从而变得繁荣起来。"这里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上千年的建筑很多,维罗纳有讲不完的故事。"</span></h3> <h3>  这座老桥与老城堡相通,至少也有五、六百年之久。看其厚实的身架,只要没地震,再撑五百年也不会垮。</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后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查了些资料,这座古竞技场建于公元一世纪,是现存的第三大古代竞技场,现在是著名露天歌剧院,可容纳三万观众。维罗纳一些主要建筑(教堂居多)多数是在中世纪后期,约十三至十五世纪建成的。在此期间,世家大族的互相仇杀曾给这座城市蒙上阴影,这就是“罗米欧与朱丽叶”故事的背景。</span></h3> <h3>  次日上午去朱丽叶故居,也是在一条狭窄的老街上,栱形门廊通进一个小庭院。朱丽叶铜像就立在院子里,身后的小楼的第二层是她的闺房。外伸的阳台就是当年罗米欧的攀爬目标。</h3> <h3>  自从市政府经研究把这里定义为朱丽叶故居后,天天门庭若市。从街道到内院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男女老少,各色人种,少女和情侣居多。朱丽叶雕像的造型朴素清纯,一副邻家女孩模样,双眼略带忧郁,更显得楚楚动人。大家都搂着她拍照,小姑娘、大姑娘、老大娘、情侣们依次上前。幸亏还没见有大叔大爷去搂,否则真太难为朱丽叶了。</h3> <h3>  门廊走道的墙上密密贴满少女们给朱丽叶的留言。明知是个诳,却都乐此不倦,很是有趣。</h3> <h3>  河对岸有块高地,树木葱茏,下边是个教堂。高地上散布着不少古代遗迹,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一层层上去,高处有观光平台,我爬了上去。从平台望出去,维罗诺全城景色收尽眼底,一派古风。</h3> <h3>  此行途中曾登高观望了布拉格市、萨尔兹堡市和克鲁姆洛夫镇。古典建筑都保存完好,不是零零星星的几座楼,或几片区域,而是整个城市。以前还曾在许多别的欧洲城市登高观光,也是如此。</h3> <h3><b>二、因斯布鲁克</b></h3> <h3>  因斯布鲁克在阿尔卑斯山麓,沿着"因河",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十三世纪建城,十五至十七世纪一直是统治奥匈帝国、奥地利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王族一一哈布斯堡家族的居住地。</h3> <h3>  挨着因河的老城区完好地保存了中世记原貌,古建筑林立:凯旋门、黄金屋顶,玛丽亚.特蕾西亚大街,气势恢宏,有皇家风范。</h3> <h3>  老城区外围,是十八、十九世纪风格的欧洲传统建筑,离老城区较远的火车站附近建筑显得更现代些,但风挌也较传统,没见到高层。</h3> <h3>  吸引我的倒还不是老城区的中世纪古迹,而是整个城市的格调,清丽又典雅,可比作一位仪态万方的中年贵妇人。特别喜欢老区周边外围的搂宇、街道、河流和公园。</h3> <h3>  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从因河上的美丽小桥走向景色如画的对岸。这画面美得使我不忍裁剪,就把原图与局部放大都搁上。</h3> <h3>  这两个滑水的伙计好酷! 我边拍照边冲他们竖大姆指。"因河"水流湍急,水色有点乳白。他们是怎么站上滑板的? 我想一定是先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等站稳了,松开支架,滑板便顺流而下。伙计们,可站稳了! 要是一晃悠掉到水里,哈哈,相信你们再也上不去了。</h3> <h3>  老城第一景点一一黄金屋顶。昔曰王宫阳台顶上的瓦覆盖黄金,在日光下熠熠生辉。王室以此来显示尊荣。每天到一固定的时刻,衣冠楚楚的乐手们就走上阳台奏乐,旅游者一片欢腾,据说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窗台还罩着网,从下望上去,动作和神情都显得有点呆板的乐手们就像在橱窗里表演的木偶。</h3> <h3>  老城区街头,这位女子装扮成白雪公主站在转盘上,如有人投币,就会旅转两圈,她也会点头致谢。全身涂满油彩,一动不动把站在太陽底下,这是件很辛苦的工作。</h3> <h3>  也是老城区,一位学生模样的年青人起劲敲着口锅,不知是计么乐器。因斯布鲁克是大学城,这位学生通过这样的卖艺,既能赚点外快,也不失是种自我磨炼。</h3> <h3>  与布拉格等地一样,搂宇外墙也爱采用红、黄、乳白等暖色调,中欧地理位置偏北,冬天寒冷,春秋也略带轻寒,暖色调使人感到舒服。如在南欧,地中海一带,这就不适用了,希腊海边的典型色彩是蓝和白。由于紧靠着林木苍翠、岚气弥漫的阿尔单斯山,城市的空气洁净得纤尘不染,从而使建筑物外墙色泽历久弥新,赏心悦目。这些美丽的建筑物会使我联想起裱花蛋糕,真是秀色可餐呵!</h3> <h3>  老城区的这座公园就在因河边,显然是年代久远了,古木参天,芳草如茵,可能是昔日的皇家园林。老人悠闲散步,两个女孩臥在草地上喁喁而谈。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会自然地变得优雅起来。</h3><h3> 从市容就看得出这是座富庶的城市。它是旅游胜地、冬季体育赛事重镇,曾两度举办冬奥会,制衣、制药、家具和机器制造业也很发达。</h3> <h3><b>结束语</b></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许多欧洲国家在保护历史建筑上真是不遗余力,二战中,德国很多城市的古老建筑毁坏殆尽,如纽伦堡等地。但在战后,人们把碎砖断瓦搜集起来,把增添的新材料设法“做旧”,想尽办法复制成原样。许多老建筑已经过脱胎换骨的重建,但整旧如旧,外表看不出来。人们</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看重老建筑承载的文化传统和乡土情结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深加爱惜,反过来老建筑也陶冶着一代代人的心灵气质,在因斯布鲁克和维罗纳感受到的文明和优雅就是个明证。</span><br></h3><h3><br></h3><h3>2019/2/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