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吴万哲老师的“吴万哲《寻访西府奇人》纪实文学”写了36个生动的故事,树立了36位有血有肉有奋斗精神有特别技能对社会有贡献的“奇人”。这些文字在《西府新传奇公众号》已刊发了30篇,其中6篇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刊发。<br></h3><h3> 这30个故事刊发以来,在文坛在舆论界,在业内人士在民间,在西府在陕西,在“新华社“在“央视”,引起各届关注,余波不断。在人们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产生了世俗的亲和力,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宝鸡市老水利专家张槐欧退休14年为贫困山区农民找水打井的故事;红色文化守望者侯省彦为“扶眉战役”英烈树碑立传的故事;著名农民科学家付可一先生的故事;消防队员春节期间坚持出警的故事;乐见人间永无贼民间“反扒大侠”张斌36年抓贼2300余人的故事;躬耕垄亩的乡村哲人李宝智“搞农业机械发明”的故事;“渭滨好人”、“涛哥微公益”创建人彭选涛感人无数的故事;农村青年陈小东“一片绿叶创大业”艰苦创业的故事,等等,这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扣人心弦,这一个个鲜活的奇人焕发出金色的光环,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我做为一个读者,虽然没有来得及读到每一篇,但可以说是每读一篇便感动一次, 每读一篇便有一次收获。这些人家庭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没有祖荫,没有根基,但他们却有着一股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看了他们的故事就仿佛看到了溪流下边那激情的涌动,仿佛看到了大山深处那对于命运的思考和对于贫穷落后抗争的呐喊。难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进步史不就是这样在劳苦人民的热血和汗水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难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果不就是这样由勤劳智慧的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吗?看了他们的故事,更使人看到了讴歌他们的书写他们的吴万哲老师的草根情结,看到了吴老师的人民情怀,看到了一个老文学艺术者的历史担当精神。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雨天雪天,无论正在休息或者正在吃饭,只要发现了采访对象,他都会立即出发,深入到乡间,深入到山里,深入到奇人的专业领域,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写出生动感人的故事,温暖着周围的人,温暖着社会。毫不夸张地说,吴老师也是“西府奇人”的一份子,他是“西府奇人”中最耀眼的那个人,是西府新传奇中的传奇人物,他执着的发现奇人书写奇人宣扬奇人的举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激发起读者要拿起笔要书写他的冲动,让人有一种不写吴老师不足以为快的感觉。西安作家、《陕西文学》副主编、长篇小说《胭脂岭》作者李印功先生告诉吴万哲老师,说他的纪实文学是“撞了个大题材”,他说,纵观当代文坛,给当官者立传、给企业家立传者很多,但给平民、特别是给退休者、农民、社会最底层人士立传者很少。确实,说吴老师撞了个大题材,我理解,那就是吴老师的作品切中了时代的脉搏。 </h3><h3> 吴老师的作品是纪实文学,他客观真实地描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底层社会的现状和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描写了人生的抗挣与命运,描写了底层人物的人生窘态,然而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单纯地记录,不是为写苦难而写苦难,不是写苦难的沉沦者,不是写苦难的颓废者,他写抗争写奋斗写奉献,他的作品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一面旗帜,他所写的人物是振奋精神撸起袖子大干的一批人,是艰苦奋斗建设小康实践的一批人,他们的是与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共振的时代脉搏。他所讴歌的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奋进精神的光芒,都挥洒着奉献精神的正能量。其中以宝鸡市老水利专家张槐欧为代表,他退休14年,多家企业多家房地产大亨高薪聘请他做专家,只需坐在晾房里动动嘴做做指导即可,但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了。他却顶风冒雪,酷暑严寒地跑遍了宝鸡12个县区的山山水水,跑遍了各乡各村的角角落落。他发明了“激法极化法”物探技术,在千陇北山岗前洪积扇区、秦岭山前、基岩山区等极端缺水地区,为群众找水,在已有干井的贫水区共勘探设计井位238处,为广大农村打井42眼、工矿企业57眼,受益人口700多万,有4个村的群众自发地为他立碑,记载功德。作家侯省彦先生为了给“扶眉战役”英烈树碑立传,为了寻访还健在的参加过扶眉战役的指挥员和老革命战士,自费跑遍了宝鸡各区县,陕西全省,继而又北上北京,南下南京、武汉、深圳,西行兰州、新疆等地,可以说足迹踏遍神州大地。先后采访了 200多位亲历扶眉战役的幸存者,搜集整理了两米多厚的珍贵资料,146张珍贵照片。坚持32年,完成出版了200万字的扶眉战役系列红色文化丛书,成为对公民和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些书籍填补了那段军史、战史、党史以及扶眉战役纪念馆的空白。 </h3><h3> 吴老师的《寻访西府奇人》纪实文学穿透社会表面的喧嚣与世俗,打破了文学与社会底层的隔膜,一边写作一边淘去杂质,一边写作一边坚持正能量,不抽象,不艰涩,洒着滴滴甘露,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如宝鸡市微公益创建人彭选涛和奔跑在麟游大山里的公益小哥闫永的故事,他们二人都是贫苦家庭出身的农家孩子,彭选涛在做送水生意同时做微公益,实现县区孩子微愿望,为贾村塬患尿毒症的青年募集善款,先后两次募集到二十万元使病人得救。他做微公益的事迹带动了他居住的社区,被评为“渭滨好人”。在他的带动下麟游“开锁王”闫永踏入公益圈,自费为麟游山区做扶贫,为敬老院为当地小学资助捐款,带动麟游十多人使公益事业常态化。是吴老师用一支笔沟通了有为青年的共同志向,使彭选涛和闫永这对本就是好朋友的微公益创建人,不是雷锋却胜似雷锋,像一把火种燃烧,像一树花开飞满宝鸡麟游大地。</h3><h3> 吴老师倾注全身心讲述西府草根的故事,他讲故事的语言通俗洒脱,温暖柔软,轻拿轻放,真实感人。他通晓西府语言,熟稔西府本土世相,深知西府民俗风情,没有套话空话,读了让人得知得神得真味。如《一片绿叶创大业》中,他说“绿叶,一片米粒般大小的绿叶,却成就了一个巨大的绿色产业”。“一个初中也没有读完的农村小伙子,凭借对一片绿叶的挚爱,十数年如一日,在花卉栽培行业辛苦耕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丰硕成果”。非常简洁,短短几句话就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青年从一无所有到事业成功的整个过程。语言非常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怎么对“一片绿叶”的“挚爱”就能成就“一个巨大的产业”呢?吴老师说的非常准确,陈晓东就是摘了一片“多肉”植物的叶子开始迷恋开始培育开始创业,发展成为年产40多万盆,年销售量达30多万盆的多肉植物养殖基地。吴老师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使故事生动感人,这是小说写作最可贵的品格。对于反扒大侠张斌深夜抓吸毒烟鬼时的心理活动描写非常生动,走到门口他喊:你二位警察把好门!他一人擒获几人,之后大烟鬼才得知他是单枪匹马擒烟鬼。在其它故事中也有很多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片段,这些描写使故事情节生动真实感染力非常强。</h3><h3> 吴老师在选择采写人物对象上显现出他的平民情结。显现出他坚持正能量的原则操守。坚持着眼于人物的人生亮色,透视出生活本身的本质要素。比如在采写《第五大道芳华梦》夏萍的故事时,曾经有过些许的踌躇和思考,不是夏萍的事迹不值得歌颂,不是夏萍的奋斗史不感人,而是因为夏萍是一位商业巨子,她太出众了,她的光环太耀眼了,一时间让人觉得她不是平民而是“富人”,不是“西府奇人”所要采写的对象。当吴老师了解到夏萍不但是草根,而且是一位漂泊宝鸡的外乡人,于是吴老师拿起他的椽笔书写下《第五大道芳华梦》,揭秘妙管家女掌门夏萍10年坎坷将宝鸡城中村小街打造成商业巨子的故事。他描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他的写作姿态是沉于底层,接着地气行走,他的着笔都是描写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来自乡下甚至是遥远的山村角落,为了接近现代文明,为了更好地生活,想尽办法在都市里寻找自己的生计和梦想,而他的立意却是站在社会道德的制高点,扬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他的思维冷静理性,他的目光犀利,他的笔触柔和,他的视角是出于与平民血肉相连的价值认同感,他把写作素材和社会资源剖析整合,把自己对人生的探讨对人性的思索渗透在人物的心得与感悟之中。所以他的作品放射出温暖人心温暖社会温暖劳动人民圈子的光华。他的《寻访西府奇人》纪实文学一问世就响起一道“惊雷”,引起一阵“热潮”,引起一阵“涌动”,掀起一股清新的风。吴老师搞过新闻,写过剧本,他转而把目光锁定在最基层最普通最广大最勤奋的群众身上,正是因为他的平民意识,他的担当精神,他的和中国梦同频共振的理想。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文化是一种内心追求的标底,一切文化都积淀为人格上升为精神。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那悠远深厚广博的中华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进,变迁,推动,扬弃,积淀,培养孕育了民族性格,上升凝聚为民族精神。吴老师的《寻访西府奇人》纪实文学就是其中的一股暖流。</h3><h3> 2019年2月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