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着“江南都江堰”之称、地处龙游灵山江下游的姜席堰,始建于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至1333年),为时任龙游达鲁花赤蒙古族察儿可马主持修建,距今已有680余年历史。在河道上利用沙洲堰坝组成一体,大胆的构想和高超的筑堰技艺,是姜席堰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治水史上十分罕见。姜席堰是古代山溪性河流引水灌溉工程的典范,体现了传统水利工程布局和工程技术中的“天人合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价值,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h3><h3> 2018年8月,姜席堰跨出国门,与40多个国家选送的约60个灌溉工程同台竞技,最终与都江堰并肩而立,跻身世界遗产名录,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行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 69 届国际执理会会议上,被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灵秀的姜席堰——征服了世界。</h3><h3><br></h3> <p class="ql-block"> 该图为席堰。下为席堰,上为姜堰,两堰相距千米,合称为姜席堰。</p><p class="ql-block"> 由于姜席堰水利灌溉面积达2万多亩农田,堰水所到之处坡地荒丘都成了良田,几百年来,这方土地成了著名的“龙游粮仓”和鱼米之乡。</p> <p class="ql-block"> 当年察儿可马把任务 下达给了姓姜、姓席的两位员外,由他们两人负责承建这项水利工程,并上奏朝廷恩准:免两家三年皇粮,限时三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姜、席两人遍请能工巧匠,反复查看地势,勘测水势,讨论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建造上堰、下堰、堰洞和七十二条子堰。建造中经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尤以建筑上下两堰和主干堰渠的定位最难。</p><p class="ql-block"> 当两条堰渠线路划定时,历尽艰辛,不幸三年期限已到,而姜、席两家为建此堰也已经倾家荡产以致乞讨度日,再也没有了财力和时间来完成堰渠的开凿。姜、席两人自觉无颜,想起南宋乾道年间,西安(今衢江)县丞张应麟主持石室堰工程,“以三年工不就,跃马自沉中流,堰址始定”。于是两人登上蛇山,最后鸟瞰了自己三年心血的结晶,跃马江中。可见古人的忠心侠胆!</p><p class="ql-block"> 后人为铭记姜、席的建堰功绩,命名此堰为“姜席堰”,跃马殉身处为“马井”,在山头外村的堰渠旁建起“堰神庙”,内设姜公、席公塑像二尊,供人瞻仰,有石碑一块,记载姜、席两公筑堰功绩。</p> <p class="ql-block">该图为姜堰。</p> <p class="ql-block">此处为姜、席公跃马殉身处“马井”。据说这里水深20多米。</p> <p class="ql-block">2019年2月6日(正月初二)拍摄于龙游姜席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