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ff8a00">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历经数千年不断!说到过年,给我的记忆是那不是某一天,某一刻的事,那是一个个不同的时间点完成不同的事情,也可以说完成一个个仪式,一个也不能少,这些共同组成了我们传统节日——过年。</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过年必须仪式感。那流程已娴熟于每一个家庭,每一村庄,一代代相承……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你不能说哪一个重要,哪一个是重点,只是一个从铺垫到高潮的过程,差不多是全中华民族千篇一律的过程。</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现在,每每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议论~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人们往往“归功于”社会发展了,条件越来越好了。以前一年中能吃上几次肉?!能添几件新衣服?!亲戚之间能说上几次话?!……给人的感觉好像过年就是吃好的,穿好的似的,而一旦这些常态化了,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认为没有味道了!当然,过年人们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吃的,给家人准备下新衣裳,但这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满足下物质的需求,这是过年中许多仪式中的一个,劳累一年了,犒劳一下,祭祀祖先,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新年新气象!只是单单理解成一顿年饭,所以饭店订上一桌就好了,到时候聚到那里,吃上一顿,说笑一番,年就算过了。那味儿又从何来呢。</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年味儿就在按部就班的每一个过程中。这每一个过程让人们感觉到新年的临近,感受到节日的气氛。记得小时候的农村,进入腊月人们也没什么事了,开始准备着过年。办会的把存放了一年的家什又找出来了,操练起来,锣鼓一响,男女老少就在那空场上一出接一出上演,台上台下自然的互动,一点也不娇情,给大家带来欢乐,纯属个人爱好,简单而纯朴;赶集的开始多了,集上卖的货也明显是为过年而准备的了,互相交流着周边集市的行情,计算着需要采办的年货,今年要几桌,要炖几碗,哪些作凉菜,哪些做热菜,处处也显露出人们的精打细算,可以为买上物美价廉的而窃喜,却忽略了多赶的路程,可以是背着手在来回打听行情中错失良机懊恼,一个集是完不成的,也许是爱凑热闹,集集都要去……春节的临近,每天都安排好了要干的事,随着年夜饭,一声声爆竹,满街的灯笼把这一过程推向高潮。</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年味少了,也许是因为我们只是从日历上看到了年的临近,只凭一桌年饭上感知到过年,过年给我们的感知太单调了。找寻年味儿,就是找寻曾经的记忆……</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