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窑店武社火

八旬老朽 陇上人

<h3>  地处古关中西部的西王母故里泾川民俗社火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南北二塬、泾河川区几乎庄庄社社年年春节都装扮社火,或踩高跷或扮亭子,或耍地摊,或挑道灯,或唱曲子,生旦净丑面面俱到,说学逗唱,样样都有,闹得处处春意盎然,家家喜气洋洋,而且不闹个七八十来天不罢休。飞云毛家刘家洞的停子,常家沟的高抬芯子,延风和吴家水泉的唱曲子,土窝子的肘芯子,都很著名。高抬芯子全国独有。</h3><h3> 要说武社火,那还是窑店的武社火最好。全县社火数窑店,窑店社火数峪头,小时有个顺口溜“挒过挒过,峪头社火”。峪头有个王光才,他化妆导演的社火,内容新颖,扮相俊秀,无人能比。</h3><h3>  民间热情固然年年不减,但眼看着一大批装扮社火的老艺人行将就木,浮躁的年青人又没有太多耐心去学习老一辈的装扮技艺,泾川武社火这种风靡千年的民间艺术面临走下坡路的危机。组织专业人员从策划、台词、道具、服饰、技艺、组织等多个方面对泾川社火进行挖掘整理,实为迫在眉睫的保护传承之举。</h3> <h3>所谓武社火,乃是由善于武术的习武之人和他们的弟子们组织进行的。这种节日红火的内容,既不似“哑老背妻”、“铁棍”、“背棍”等艺术的夸张和表演,也不似“威风锣鼓”、“跑场秧歌”,那样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它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地地道道的武术表演,有着悲壮的格调和剽悍的精神风貌,往往勾起泾川人对自己先辈英勇善战,不畏强暴,保国护乡,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传统精神的崇拜和向往。</h3><h3>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每当武社火开打之时,往往伴随着密不透风的围观之众,它实际上是泾川人最喜欢、最向往的红火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红火热闹所难以匹及的。</h3><h3>武社火的表演者们,都是清一色的武装短打扮,身着紧身的民族武装,或黑,或青,或蓝,也有白如皓月,红如炭火的。至于头上有戴传统的英雄帽,有以青、红、白、黑等色的布缎罩头,可谓英姿飒爽,非同一般。他们伴随着古朴雄浑的鼓点,手挥刀、枪、剑、棍、十八般武器,真刀真枪绝不含糊。或有个人献艺者,或有二人对打者,或者三打一的,有时甚至有“群狼扑虎”的若干人围打一人的。总之,刀来棍去,枪到戟往,令人眼花缭乱,心跳不已。<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一项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活动——武社火。泾川县的武社火不同于其它地方,起源于西周时期,是以模拟作战用来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演变而来,最初是马战的形式演绎,在传承过程中由于马匹不足,慢慢的演变成今天的步战形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武社火在泾川县南原高窑瓦三镇,泾明罗汉洞黑河粱河和周边长武灵台农村很受欢迎,以窑店武社火最好。由于当时人的生活水平低,娱乐活动匮乏,每年从大年初三到元宵节,热闹的社火就上演了,每天晚上,几乎十里八乡的人骑着摩托车、自行车都出来看社火,每户人家接社火的时候,就在自家大门口摆出香案焚起香,社火到门口就放起鞭炮,院子里备黄酒和菜,社火队伍敲锣打鼓便进这户人家的院子里表演,是一种祈求平安的心愿,临走时候还给社火队香烟或钱。</p><p class="ql-block"> 武社火大多都是历史剧本,红脸社火有““老爷保皇嫂”,“关公出五关”、“黄飞虎出关”、“斩蔡阳”、“赵匡胤送妹”;黑脸社火有“黑虎般三肖”、“赵公明请三霄”、“尉迟恭救驾”;小生社火有“长坂坡”、“秦怀玉打四门”;旦角社火有“斩狐精”“斩三妖”等等;演员的穿戴用的虽然都是剧团里退下来的服装,也有上九从和盛买回来的头帽,罗鼔,也齐全,有盔、有甲、有胄、有护背旗。兵器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都是村里的老木匠做的,为了防止打斗时碰断,做的又大又粗,也是为了好看;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鼓,鼓的打法有七环和九环两种,全称为“七环进军鼓”和“九环进军鼓”,都是由古代打仗擂鼓的鼓点演化下来的,有些人耍了一辈子社火都没学会鼓。</p><p class="ql-block"> 最难的是火,所谓“无火不成社火”,比如哪吒出场三把火,一把火要放出去两三米远,演员身处火海但不会烧伤人和服装,分为做火把、炒燃料、放火手法。先是做火把,要用黄花菜的杆一根根缠起来做成一把能握住的捆,用清油稍浸,浸湿的程度要把握好,要用时一吹即着,不用时一甩即灭;再是炒燃料,要把磨完面粉的二道荞面,根据成熟程度掌握炒制火候,不能太生也不能太熟;然后加了松香粉。最后就是手法,手法很关键,太重容易把火把打灭,太轻火放不起来。看似简单的农村活动却包含了很多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p> <h3>我小时候,看不懂社火,演员又没台词,上场手持各种兵器,又打又杀,家家户户放鞭炮放煙花,敲锣打鼓,人声鼎沸,围满了整个场子,就为了图个热闹。过年如果没有武社火那就没有过年的气氛。只有武社火才能把年味退向最高潮。</h3><h3> 随着出门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项活动最近十几年就没落了,因为这是一个团体活动,人少了组织不起来,过年就少了以前那种热闹的景象,多了几分冷清。近几年,有年轻人提议,请老一辈的人出来指导,把这项运动传承下去。当年好多老手都年迈力衰,耍一趟“春秋刀法”五六分钟下来汗流浃背,有下叉、空翻这些动作,八十多岁的高龄只能口头指导了,以前没有影像资料,都是由于老一辈都是靠记忆硬记下来的招数,好不容易才学了几段,老人们觉得没功底打的不实。</h3><h3> 之后的两年春节耍了几次,但后面由于工作都比较忙,演员聚不齐,村里又剩了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眼看这项传承了千年的农村娱乐活动马上又要失传了,怎么能不让人担忧。</h3> <h3>  还是文化界的领导对这项文化缺乏认识和重视,即将绝灭也不抢救。文化局的领导应该办武社火班,请老年高手教学,我想青年人还是原意学的,成为继承人,在乡村旅游点上表演,把武社火搞成泾川的品牌,既活跃了生活,也带动了经济。和乐而不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