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至十五的春节过年习俗,简直太全了!收藏!

家和万事兴大家庭

<h3><font color="#ed2308"><b>春节是咱们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与你一起分享</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正月初二-正月十五】的那些习俗</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正月初二(2月6日)</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大年初二,亲眷家人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b></font></h3><h3>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h3><h3>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h3><h3><b>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开斋日)</b></h3> <h3><font color="#ff8a00"><b>正月初三(2月7日)</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b></font></h3><h3>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h3><h3>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h3><h3><b>关键词: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b></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初四(2月8日)</font></b></h3> <h3>  <font color="#ed2308"><b>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b></font></h3><h3>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h3><h3>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也不宜远出,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h3><h3><b>关键词:迎接灶王爷</b></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初五(2月9日)</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b></font></h3><h3>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h3><h3>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h3><h3><b>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b></h3> <h3><font color="#ff8a00"><b>正月初六(2月10日)</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font></b></h3><h3>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h3><h3>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h3><h3><b>关键词:送穷</b></h3> <h3><font color="#ff8a00"><b>正月初七(2月11日)</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font></b></h3><h3>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h3><h3>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汉代东方朔的《占书》也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h3><h3>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h3><h3><b>关键词:人日/摊煎饼/踏青/登高</b></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初八(2月12日)</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b></font></h3><h3> 道教和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h3><h3>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h3><h3> 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h3><h3><b>关键词:谷日/顺星</b></h3> <h3><font color="#ff8a00"><b>正月初九(2月13日)</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font></b></h3><h3>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h3><h3> 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h3><h3><b>关键词:天日/拜天公</b></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初十(2月14日)</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于地。</b></font></h3><h3> 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h3><h3><b>关键词:石不动</b></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十一(2月15日)</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b></font></h3><h3>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h3><h3> 同时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h3><h3><b>关键词:子婿日</b></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十二(2月16日)</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font></b></h3><h3>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h3><h3> 民间俗称“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h3><h3>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h3><h3><b>关键词:搭灯棚</b><br></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十三(2月17日)</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正月十三,点灶灯。各家试点制好的灯。扎彩灯,吃汤圆。</font></b></h3><h3>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h3><h3>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br></h3><h3>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h3><h3><b>关键词:扎彩灯/点灯</b></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十四(2月18日)</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正月十四,拜临水娘娘,保佑妇女孩子健康。试花灯。</font></b></h3><h3>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h3><h3>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h3><h3><b>关键词:猜灯谜</b></h3> <h3><b><font color="#ff8a00">正月十五(2月19日)</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font></b></h3><h3>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h3><h3>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h3><h3>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h3><h3>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h3><h3> 相传,正月十五日正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蚕神”的日子。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谓之“照田蚕”(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这项活动逐渐成为了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