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ul><li>又是除夕,吃过晚饭就到村口的桥上转转。已经有几个人在那里,我加入其中,听他们喧村子里的事。我们这个村子叫张家后庄,后来随着人口增多分成了两个队,以河为界,河东是一个队,河西一个队,大部分都是张姓人家。河上的这座桥就是两个队的人聚会的地儿,村里所有新闻都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br></li></ul></h3> <h3>我记得小时候,村里人多,不论多忙,村里人吃过晚饭都要在这个桥上来转一会儿,尤其过年,人就更多了。除夕晚饭吃的早,人陆续的来到桥上,天南地北的喧,有时候也会为一个话题争的面红耳赤,大家看的哈哈大笑。一直到天黑了,冷的站不住了,才三五成群去家里打牌,老人一桌,年轻人一桌,孩子们一桌,不论到哪一家都是欢声笑语。</h3><h3>除夕夜都是玩个通宵,不觉的累。</h3> <h3>尤其有趣的是正月初二日早晨,桥上的人特别多。这一天是给丈人拜年的日子。村里年轻的小两口都要去娘家,带的礼物就是自家烧的馍馍,小伙子骑着自行车,两个车把上要挂两个大包,后面坐着新媳妇,出村子必须要经过这个桥,小伙子早早就下车,推着自行车穿过人群,众目睽睽之下新媳妇羞的不敢抬头,要是有人捣蛋故意拦一下,或者说句戏弄的话,那就更热闹了,就因为这样,刚结婚的小两口不好意思走,就想等着桥头的人散了再走,但等到上午十一点还是黑压压的,没人离开,只有硬着头皮经过这里,接受大家的“检阅”。</h3> <h3>一晃我也从鼻涕小孩变成中年人了,这条渠重新修了,桥也是新修的,桥上还安装了护栏,但桥上的人却越来越少,村里一部分人去新疆定居了,还有些孩子们工作在外面,也不回来了,初二日新媳妇也不怕人多了,都是开着车,坐着里面,也看不到她。一眼望去,村里的房子基本都是新房子,家家户户房顶上都是太阳能热水器。</h3><h3><br></h3><h3>回家和老父亲说现在过年不热闹,父亲却说:“已经很好了,他小时候过年才能吃到半个白面馒头,大年三十日还要赶着毛驴给生产队驼羊粪。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没有钱,那时候真是苦啊,现在的生活就是天堂,知足吧,孩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