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过大年——老家

天使之翼

<h3><br></h3><h3> 其实老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消逝了近四十年,祖屋早已拆除,后来新修的楼房也只住了一年就举家搬进了县城。这么多年来,每次过年回老家,都是匆匆祭下祖拜个年就走了。老家,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七八岁。今年在哥哥的操劳下,让我们在老家终于拥有了一个团聚的新家。年夜饭桌上,当我们举杯祝贺的时候,爸妈的脸上写满了浓浓的幸福和满足。人说叶落归根,城里再好,也不及回归老家的那种踏实。虽然离开家乡那么多年,乡音也几乎淡忘,但父辈根植于心底的乡情却是永远无法磨灭的。</h3><h3> 茶余饭后,我们姐妹走出家门,在老家老街四处寻找儿时的回忆,虽然那时的景和物都已不在,也没有几个能认识我们的老乡,但走在狭长的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时光似乎是贴近记忆的。穿过小巷,蜿蜒在大桥小桥上的桃林河和那亘古不断的井水,扑入眼帘,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童年的欢欣。我忍不住低头贪恋地喝上几口温热清甜的的泉水,乡情,在心底沁润开来……偶尔有一两个残留的老房子,和河畔菜园的垒的石围墙,还保留着儿时的模样……回城后,脑海中还在回味老家里的人和事,在老爸的相册里翻寻儿时的老照片……友人调侃说,恋旧是老龄化的标志。我落下这毛病,究竟是和摄影有关,还是和乡情有关?这次从父母的回老家新房过年的欢欣喜悦的眉眼中,我硬是真真切切地领会到了"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的老话真理了。</h3><h3> 老家,就是一种情愫,愈老情愈浓…</h3> <h3>找了很久,觉得这应该是我们的祖堂屋。那种带天井的四合院。</h3> <h3>对,就是石板堂。有人家重修了,很好,祖名保留了。</h3> <h3>好古老的文字,一下让我想起写在籍贯里的字一永丰村。</h3> <h3>那时候买布买肉好像是在这里</h3> <h3>几乎每家每户门囗都有的枣树已经只剩几棵了。我家没有,所以别人家用床单打枣子时,那掉在脑袋上的嘣嘣声,是儿时的意外的甜蜜。</h3> <h3>这是我家78年盖的新楼房,原来应该是红砖。只住了一年,是最短暂的家。我的童年记忆,大多是留在那时的财税局大院里。但有次在菜业队寻猪草,贪玩回家时匆忙扯了几根油菜用猪草盖在上面凑篮,回家有客人来吓得把菜栏藏在门角弯里至今记忆犹新。<br></h3> <h3>年轻时的老爸是老牌大学生,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留校当指导员。转业后回家教过书,后来知青打为右派后下放到粮站。听说那时候爸爸还被贴大字报戴高帽,妈妈在天亮之前带哥哥姐姐悄悄地去撕大字报。落实政策后到了乡政府再到财税局,税务局工作几十年直到退休。</h3> <h3>爸爸能写会讲,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在单位上讲课、出宣传栏、写对联成了爸爸的拿手好戏。有时下乡办宣传栏还带上我去当助手呢。爸爸生性耿直,不以职禄为荣,一辈子乐得两袖清风……妈妈常说,像你爸爸这样的高材生,当时县里就没一两个,要不是脾气不嬲毛,县长都当旧哒。</h3> <h3>看看,老爸84岁了,还能这么帅。</h3> <h3>妈妈天性聪明,没出嫁时自学了做衣服。后来为补贴家用,干脆开了个服装缝纫店,爸爸每年要给妈妈订许多时装书。妈妈的时装屋在当时的县城可是俏起火来的,好多人家都把女儿送到我妈妈手中学艺。妈妈善良温和又善解人意,那时的年轻哥哥都去找她做大喇叭裤。</h3> <h3>其实妈妈是学医中专毕业的。在老家,妈妈是出名的赤脚医生,常常背着十字架的大药箱为老百姓出疹治病,晚上回家箱子里常常塞满了老百姓给的桃李鸡蛋。小时候,常常悄悄地打开妈妈药箱偷那的打茴虫的花花绿绿的宝塔糖吃。还有一次我们几兄妹闹了个大笑话,把药箱里的避孕套当作大气球,在操坪里炫耀地和伙伴们吹得满天飞。后来,妈妈的药箱就放之高处,再也不准我们摸了。</h3> <h3>妈妈说这是她从前学医和工作的卫生院,如今从老屋门前经过,是否还想起她曾经的芳华。</h3> <h3>过了几年,勤俭持家的爸妈又在县政府对面巷囗盖了新房。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也是我们生活得最久的地方。</h3> <h3>爸妈最大的成功,就是抚养了五个令他们自豪的儿女。妈妈说想起我们小时候爸爸军事化的教育就怕,所以我们五兄妹至今还保留着坚苦自律的习惯,所幸的是还遗传了父母的才情。</h3> <h3>老家就在桃林大桥下的喻家,两旁河水清澈。那时大人小孩就在这条河里游泳洗衣服。</h3> <h3>大桥旁边是小桥,涨大水的时候,小桥就淹没了。</h3> <h3>小时候我家没有田地,但每年的暑假农忙时节,父母都要我们回老家帮亲戚家洗衣做饭送茶。</h3> <h3>我参加工作在桃林税务所一年,天天到对门巷口的井里去洗衣喝水,怎么也忘不了家乡的清泉水。</h3> <h3>如今,儿时的老街逐渐消失。</h3> <h3>消失在这越来越窄的河床里。</h3> <h3>还好,老家新房帮我们慢慢找回记忆。</h3> <h3>新房,承载的是旧的温暖,新的希望。</h3> <h3>回家过年,是最快乐的期待。</h3> <h3>年饭,洋土结合。</h3> <h3>爸妈说,这天井,柴火灶,碳盆……老传统真好。</h3> <h3>至今天老家元宵,年已圆满。父母欣慰,老传统不丢,家,生生不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