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遇见

倚栏听雨

<h3> 冬日,久雨初霁,阳光正好。品一盏香茗,握一本书卷,不觉间,已然穿越回了唐朝,遇见了那些久负盛名的诗人。</h3><h3><br></h3> <h3>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朝代诗人众多,诗作繁复,辉煌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唐朝,它的强大开明造就了无数诗人,如同满天星斗熠熠生辉。</h3><h3><br></h3> <h3>  翻开书卷,便是打开了一幅唯美的画卷,掀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便展现在眼前……</h3> <h3>关键词:</h3><h3>托病、孤独、道德坚守</h3><h3>警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h3> <h3> 大唐诗人的时间版图就是从一个非暴力不合作分子开始的。这个非暴力不合作分子名叫王绩。</h3><h3> 王绩有家世有才华,又具有一个诗人的本真,半点不会作假。在大唐初建时期,他三次称病辞官,以古井不波之心做回了沉潜的隐士。</h3> <h3>  王绩的《野望》是传世最广的一首,也是被误读最深的一首。<br></h3><h3>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h3><h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h3><h3>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h3><h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h3><h3>其实这首诗的主题不是田园,而是孤独。</h3><h3><br></h3> <h3>关键词:</h3><h3>初唐四杰、放诞、腹稿、夭折</h3><h3>警句:</h3><h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h3> <h3>  唐代多神童,王勃正是唐代知名最早的一位神童,六岁便能写出一手不错的文章。年方弱冠,便以优等成绩考中进士。王勃虽然聪明博学,但却心浮气躁、恃才傲物。</h3><h3> 王勃由于藏匿了一名犯有死罪的官奴,又怕泄露窝藏之罪,果断地以杀人灭口的方式来消除后患。然则人虽杀了,口却未能尽灭,败露之后,恰逢朝廷大赦,王勃逃过一死,但连累了父亲被贬为交趾县令。(不要小看诗人,诗人凶残起来为可以很吓人。)</h3> <h3>  父亲贬官交趾,王勃追随南下,途经南昌的时候,参加了庆贺滕王阁落成的盛会,因此为文学史留下了《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h3> <h3>  王勃的诗歌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负盛名,让读者觉得那洒脱的侠情背后竟有一种波澜壮阔的宏伟气象:</h3><h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h3><h3> [唐朝 王勃]</h3><h3> 城阙辅三秦,</h3><h3> 风烟望五津。</h3><h3> 与君离别意,</h3><h3> 同是宦游人。</h3><h3> 海内存知己,</h3><h3> 天涯若比邻。</h3><h3> 无为在岐路,</h3><h3> 儿女共沾巾。</h3><h3> 只可惜,拥有这样绝世才华的人,却在南下交趾探望父亲途中溺水受惊,轻易死于这场意外,那一年才不过二十七岁。</h3> <h3>关键词:</h3><h3>初唐四杰、麒麟楦、边塞诗</h3><h3>警句:</h3><h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h3> <h3>  杨炯也是一个神童,但与王勃不同的是,他是规规矩矩考试考出来的神童。唐代专有一门神童科,针对的是十岁以下的稚龄考生。十岁的杨炯顺利登科。以“神童”称号的含金量论,杨神童比之王神童自是大大不如,因为他二十六岁考中制科。</h3> <h3>  杨炯恃才傲物,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终因不容于同僚,被外放为盈川县令。他是在四十岁出头的时候死于盈川任所上的,从此初唐文坛痛失巨星。</h3> <h3>  仅以诗歌的造诣而论,杨炯显然不及王勃的才气与旷达,但题材的广度则远胜之。最有意思的是,杨炯虽然一生皆任文职,却写出了不少边塞诗,仿佛诗人亲身经历过沙场征战似的。想来杨炯若生在现代,一定是武侠小说的忠实拥趸吧。</h3> <h3> 杨炯诗歌中最出名者,首推《从军行》:</h3><h3>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br></h3><h3>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h3><h3>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h3><h3>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h3><h3> 杨炯从未上过战场,从未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所以他才能够写下如此脍炙人口、催人奋发的边塞诗鼓舞着一代代同样不曾上过战场的年轻人,那是青春应有的热血沸腾。</h3> <h3>关键词:</h3><h3>初唐四杰、丹药、疾病、自杀</h3><h3>警句: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h3><h3><br></h3> <h3>  唐代奉道教为国教,流行一些炼丹服饵之术,修仙辟谷之方。而因病辞官隐居的文坛名士卢照邻偶然在终南山上遭遇了一名仙风道骨的方士,从这名方士手中求得了一剂道教至宝:玄明膏。这个现代武侠小说里的烂俗桥段,今天游客们最常遇到的经典骗局,就这样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真实地发生着。</h3> <h3>  卢照邻以诗人的真诚,也因了病急乱投医的缘由,煎服了玄明膏。而此时恰又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不禁号啕大哭,哭到呕吐,连丹药也吐出了大半。自此以后,痼疾不见好转,反而增添了不少稀奇古怪的毛病,渐至手足痉挛,再也无法自如行走。</h3><h3> 卢照邻为了改换心情,在具茨山下置办了新居,但终归还是病苦,还是诸事不顺,还是不开心。于是又为自己挖了一处墓穴,经常偃卧其中,自怨自艾,自暴自弃。</h3><h3> 最终,不堪病痛的卢照邻投颍水自尽,结束了病魔缠身的一生。</h3> <h3>  回顾卢照邻的一生,实在是充满负能量的一生。正因如此,他的诗大多既幽且忧,譬如那首《关山月》,核心意向都已写尽,修辞手法已臻极致,后人实在很难超越。</h3><h3> 关山月</h3><h3>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h3><h3>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h3><h3>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h3><h3>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h3> <h3>关键词:</h3><h3>初唐四杰、算博士</h3><h3>警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h3> <h3>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很多人小时候读到的第一首唐诗,作者是时年七岁的骆宾王。寥寥十八个字,将鹅的核心体貌特征完全抓住,既有颜色之美丽,又有动态之趣味。单凭这首小诗,七岁的骆宾王在神童排行榜上当位列王勃之前。</h3> <h3> 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即太宗李世民的异母弟弟赏识,在道王府任职。然唐代制度对王府僚佐任期限制不超过四年,骆宾王出身书香世家,惯守清流门风,不愿自我推荐谋求新职位,便离职归隐,闭门读书了。</h3><h3> 就在骆宾王由仕而隐,由隐而仕,处处不得志的时候,武后专权,以徐敬业为首的仁人志士及野心家们打出了反对武后临朝,恢复李唐旧业的旗号,在扬州发动兵变,骆宾王作为一个实力强大的笔杆子加入了阵营,写出了《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后人改题为《讨武曌檄》。此文一出,连武则天都为之动容,称其为人才。</h3><h3> 历代檄文,论文采以骆宾王此篇为最,所以后来被实至名归地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他的文采也由此获得了有生以来最广泛的认可。 </h3> <h3>  然而,这场起义失败,徐敬业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h3><h3> 多年后,诗人宋之问游览灵隐寺,随口吟出了两句诗,却不知下两句该如何接续。寺中一老僧接出了下一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得此一联,宋之问思路大开,续足全诗。</h3><h3> 天明,宋之问再访老僧,却已经人去楼空。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僧竟然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h3><h3><br></h3> <h3>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构成对仗,所以得了“算博士”的绰号。譬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等。这种风格后来被杜牧学去,才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些诗句。</h3><h3> 骆宾王擅写五言诗,著名者如《于易水送人》:</h3><h3>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h3><h3>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h3> <h3>关键词:</h3><h3>“沈宋”,律体诗奠基人</h3><h3>警句:</h3><h3>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h3> <h3>  唐高宗上元二年,年仅十九岁的沈佺期考中进士科,宋之问也是这一年的同榜进士,两人后来又一起做了协律郎和考功员外郎,成为御用诗人之双璧两人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文学与人生,从此就这样错杂在一起了。</h3> <h3>  无论写诗还是做官,沈佺期和宋之问一样都是不甘人后的角色。</h3><h3> 唐中宗曾举办过一次诗歌比赛,当时第一才女上官婉儿担任总裁判官。大臣们纷纷写诗应制,但又不敢针砭时弊,也不敢描绘民生疾苦,更不敢批判现实主义,筛来选去,唯一适合的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尽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h3><h3> 稍有节操的人都不愿做,至多敷衍一下,但宋之问却遇到了死对头:沈佺期才华不在自己之下,操守也不比自己高尚多少。</h3><h3> 作诗完毕,上官婉儿站在楼上,把看不上眼的诗直接丢向楼下。不多时,未被抛下的便只剩宋之问和沈佺期的诗卷了。</h3> <h3>  斟酌之后,上官婉儿抛下了沈佺期的诗卷,宋之问胜出。</h3><h3> 律体诗是到了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手上才正式成型,所以,即便在以因人废文为正统观念的古代,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卑鄙小人的经典地位。</h3><h3> 龌龊的动机(御用诗人讨皇帝欢心),加上货真价实的才华,终于成就了律体诗这种极尽形式美的新诗体。如果没有沈宋对律体诗华美形式的发展与整合,恐怕我们就读不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及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精美的诗句。</h3> <h3>  作为奠基者,沈佺期的七言诗当然不如杜甫、李商隐那般出色,不过倒也能够从中欣赏到蝴蝶破茧而出,美丽而稚嫩的模样。</h3><h3>沈佺期最著名的七言诗,当属《独不见》:</h3><h3>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h3><h3>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h3><h3>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h3><h3>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h3> <h3>关键词:</h3><h3>自恋</h3><h3>警句:</h3><h3>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h3> <h3>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杜甫年轻时很喜欢摆一摆祖父的名头,以自己是杜审言的孙子而骄傲,然而后世提起杜审言,就必须要反过来摆一摆他是杜甫的祖父了。</h3><h3> 都说王勃、杨炯等人恃才傲物,张狂放诞,但比起杜审言来,王勃他们简直就是谦谦君子了。</h3> <h3>  杜甫有诗“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话也完全适用在他祖父身上。杜审言从来大话连篇,以无比真诚的态度对自己的才华大吹牛皮。他曾说:我的文章可以使屈原、宋玉当手下,我的书法可以使王羲之当学生。</h3><h3> 这份狂妄当真不死不休。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审言临终时,宋之问、武平一来病榻前探望,杜审言对二人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受尽造化小儿的折磨,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在我活着的时候,你们永远也出不了头。现在我快要死了,最遗憾的就是找不到能够接替我的人哪。”</h3> <h3>  杜审言擅长五言诗,他的诗歌创作只有两个目的:要么是给皇帝拍马屁,要么是和同僚拉关系。</h3><h3> 不过酬答诗里也有佳作,最著名的就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h3><h3>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h3><h3>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h3><h3>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h3><h3>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h3> <h3>关键词:</h3><h3>不合时宜</h3><h3>警句:</h3><h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h3> <h3>  刘希夷堪称生活多面手:仪表堂堂,多才多艺,可以谈笑风生,可以豪饮不醉,弹得一手好琵琶,写得一手好诗。更要紧的是,他二十五岁那年考中进士,家境又好,还有个大名鼎鼎的舅舅宋之问。</h3><h3> 但是,刘希夷这这辈子都不曾风光起来,因为他是个不合时宜的人。</h3> <h3>  唐代极重诗歌,但他的诗歌过于古雅,大大有悖于流行风尚。他瞧不上光鲜亮丽的流行腔调,时代自然也瞧不上他,所以这样一位青年俊彦只能在落落寡欢里优游卒岁。</h3><h3> 正因为刘希夷在诗坛的边缘地位,所以他写出来的佳句几乎被舅舅宋之问夺了去。刘希夷虽然保住了自己的著作权,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h3> <h3>  刘希夷最为传世的作品就是《代白头吟》,又名《代悲白头翁》:(节选)</h3><h3>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h3><h3>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h3><h3>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h3><h3>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h3><h3>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h3><h3>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h3><h3> 刘希夷舅舅宋之问也是一个有名的诗人, 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诗爱不释手,便大言不惭地请他割爱。刘希夷答应了,却过不多久自己又把新作公布了。大怒之下,宋之问派家丁用土囊压死了这个出尔反尔、险些让自己难堪的外甥。</h3><h3><br></h3> <h3>  刘希夷死时还不到而立之年,果然应了诗谶。有人怀疑过故事的真实性,但无论此事是真是假,现在已无从考证。</h3> <h3>关键词:</h3><h3>岭南第一人</h3><h3>警句:</h3><h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h3> <h3>  盛唐之时,最为家乡增光添彩的人非张九龄莫属。</h3><h3>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当时的两广一带是文化、经济极度落后地区,被中原人士当作南蛮看待。张九龄正是从这蛮荒之地走了出来,弱冠之年便进士及第。</h3><h3> 张九龄在政治上颇有过人的本领,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的识人之明。他是第一个洞察出安禄山有不臣之心的人。</h3> <h3>  作为宰相的张九龄把剪除安禄山当作毕生政治事业的重心所在,无奈唐玄宗始终对安禄山心存偏爱。</h3><h3> 张九龄的一生堪称是正直的一生,也正因了这份正直,使他与奸佞小人李林甫的斗争中落败。</h3> <h3>  权利斗争失败了,张九龄当然会有些愤懑不平。幸而这世界上还有诗歌,只要你会写诗,你就掌握了排忧解闷的良方。林语堂之所以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h3><h3><br></h3> <h3>  张九龄最著名的诗作要数《望月怀远》:</h3><h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h3><h3>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h3><h3>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h3><h3>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h3> <h3>关键词:</h3><h3>旗亭画壁</h3><h3>警句:</h3><h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3> <h3>  王之涣年轻时沉迷于击剑、打猎之类的“不良嗜好”,任侠仗义、放荡不羁,后来不知受了什么触动,突然洗心革面,折节读书了。</h3><h3>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与王之涣齐名,三人经常一起游山玩水,醉酒谈诗,于是出现了旗亭画壁的佳话。</h3> <h3> 旗亭就是酒楼。酒楼为了招揽生意,总是把绚丽夺目的酒旗伸出窗外,相当于自家的广告牌,所以酒楼就得了“旗亭”这个雅号。</h3><h3> 某日,三位诗人走进长安的一家酒楼,畅饮欢谈的时候,皇帝御用的歌舞班子也来会饮。三位诗人便悄悄避开,偷看她们的歌舞。</h3><h3> 在唐代,诗歌经常被歌女传唱,而旗亭里的这三位诗人,他们的诗歌恰恰都是当时最具传唱度的,他们就是最具时尚气质的流行歌曲词作家。</h3> <h3> 于是三人按捺不住狂热的期待,悄悄约定:看她们唱谁的诗最多,谁就算第一。</h3><h3> 一名歌女站起来缓缓开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洋洋,在墙上画了一道痕迹,说:“这是我的诗。”</h3><h3> 第二名歌女又开唱了: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书。高适喜形于色,在墙上画了一道,说:“这是我的诗。”</h3><h3> 第三位歌女又唱了一首王昌龄的诗,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这还是我的诗。”</h3><h3> 王之涣自以为成名已久,见没人唱自己的诗,在诗友面前急了,指着最美的歌女说:“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一辈子不再与你们二位争胜;如果是我的诗,你们二位就拜我为师。”</h3><h3> 那位最美的歌女开唱了,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h3><h3> 黄河远上白云间,</h3><h3> 一片孤城万仞山。</h3><h3> 羌笛何须怨杨柳,</h3><h3> 春风不度玉门关。</h3><h3> 王之涣果然靠这一局彻底翻盘,便揶揄起王昌龄和高适来,得意忘形之下大笑出声,引起了歌女粉丝团对他们偶像般的膜拜。</h3><h3><br></h3> <h3> 王之涣在有生之年诗名赫赫,而流传最经典的也不过是两三首罢了。除了《凉州词》外,最著名的当属《登鹳雀楼》:</h3><h3> 白日依山尽,</h3><h3> 黄河入海流。</h3><h3> 欲穷千里目,</h3><h3> 更上一层楼。</h3> <h3>关键词:</h3><h3>文艺全才</h3><h3>警句:<br></h3><h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h3> <h3> 人生要有一个华丽的出场,王维做到了。</h3><h3> 王维是个神童,比起王勃、杨炯之辈并不逊色多少。九岁那年,他就能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不仅内容好,书法也好;不仅隶书好,就连最难学的草书也能写得很好;他还有一身才艺,尤其精通音乐,弹琴谱曲无所不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王勃、杨炯一类的神童相当于奥数优胜者、学霸,而王维除此之外,还考过了钢琴九级和围棋初段。</h3><h3> 王维不但多才多艺,而且一表人才,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收获鲜花和掌声,就连官二代和富二代也难免对他生出羡慕嫉妒之心。</h3> <h3> 岐王李范,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工书好学,喜好结交文人才子,正是他做了王维仕途中的第一位贵人。</h3><h3> 岐王希望能帮助王维成就功名,他告诉王维,要想科举夺魁,只要九公主的一句话。而要得到九公主这一句话,你只需要把自己做过的好诗精选几首,再准备一首符合流行口味的琵琶曲就够了。</h3><h3> </h3> <h3> 一切就绪,王维扮成乐工模样当筵献艺。九公主立刻注意到这个一表人才、技艺精湛的乐工,问他所弹何曲,就此搭上话了。</h3><h3> 待到王维表露身份,拿出诗卷请九公主过目,九公主更是吃惊.因为这些都是她平日里最爱吟咏的诗篇!于是九公主毫无悬念地给了王维一个承诺:“这一场科举如果能得到您为第一名,真是莫大的荣幸啊!”</h3><h3> 王维就这样赢来了人生第一桶金,金榜题名,状元及第。那一年,他年方十九。</h3> <h3>  安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王维的命运。</h3><h3> 唐玄宗仓皇出逃,抛下了他的子民,甚至亲生的皇子皇孙们。当时唐王朝的精兵猛将,绝大部分落在安禄山之手。王维不愿变节,却又没有拼死的勇气,只有服药变哑,将身体搞得孱弱。安禄山就将他带到洛阳,软禁在普施寺里。</h3> <h3>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终告平定,天下江山依然姓李。</h3><h3> 王维因为在软禁期间写过一首《凝碧池》,使得他没有保全住名节,于是他做官做得消极起来,越发在音乐、绘画与诗歌里,在青灯古佛的宗教信仰里消磨岁月。</h3> <h3> 王维居所在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上,有一个很漂亮的物业名称:辋川别墅。</h3><h3> 王维的辋川别墅是从宋之问手里购得,所谓别墅,其实说是庄园更为妥帖。它不仅是山清水秀的一所豪宅,也是依庄园而建立的、带有相当程度生产性质的地产。</h3><h3> 著名的《鹿柴》,就是一个麋鹿养殖所。</h3><h3> 王维在辋川别墅读经礼佛,谈诗论道,宛如一名真正的居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最著名的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就是辋川别墅的悠然生活。这首诗就是《终南别业》:</h3><h3>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h3><h3>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h3><h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h3><h3>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h3><h3> 这样的诗,有秘而不宣的哲理,也有飘然出尘的画境。后人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王维的诗歌是最有画面感的,他的画也是最有诗意的。</h3><h3> 王维的诗,远比他的人生璀璨。</h3><h3> </h3> <h3>关键词:</h3><h3>痛饮狂歌</h3><h3>警句:</h3><h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h3> <h3>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对李白的印象。</h3><h3> 李白是富二代出身,自幼锦衣玉食惯了,当真视金钱如粪土,完全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经济基础。李白有太多的忧心事,为天下兴亡忧心,为政治前途忧心,为修仙大业忧心,为朋友困境忧心,唯独不曾为钱财忧心。“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句,贫寒出生的诗人无论再天才也写不出。</h3> <h3> 远游长安,拜谒权贵,打通人脉,这是唐代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必经之路。狂傲如李白也不能免俗,唯一免俗的,只是不愿参加科举,期望一步登天。</h3><h3> 诗与酒是唐代社交的两大法宝,可以打通一切社会阶层的壁垒。这样的时代,简直是命运专门为李白布置的。在他拜访过的所有权贵里,最能为他揄扬声名的当属贺知章无疑。</h3> <h3> 贺知章初见李白,读《蜀道难》读得心潮澎湃,呼李白为“谪仙人”。从此“谪仙”之名跟随了李白一生,贺知章更与李白结成酒友,后来还被杜甫一并刻画进了《饮中八仙歌》。</h3><h3> 贵人揄扬,玄宗厚待,李白进入朝廷担任了文学侍从。但他不甘心这一角色,向玄宗请辞,专心升仙。</h3> <h3> 盛唐之际,太多诗人的人生轨迹被安史之乱打偏了方向,李白也不例外。</h3><h3> 他投身永王李璘麾下,一生自负的雄才伟略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这使得李白喜不自胜。</h3><h3> 只是,无论你能力再强,只要跟错了人,站错了队,最后也只会随着你的主君而一损俱损。李白追随永王,分明就是跟错人,站错队了。</h3> <h3> 当安史之乱平定,永王失势之后,李白变成了世人眼中的污点政客,变成了墙倒众人推的那堵墙上的一片瓦砾。杜甫在音信不通的情形下焦灼地担忧着李白,写下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诗句。</h3><h3> 李白获罪,获释,时而有短暂的宽慰,永远有挥之不去的焦灼。</h3><h3> 他死在安徽当涂,传说他是在水边饮酒时,为了捞取水中的月亮而不慎溺水死的。这真是一个富于隐喻色彩的冷笑话,却比信史的记载更多了几分诗性上的真实。</h3> <h3> 李白的诗,向来写得汪洋纵恣,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仿佛他从来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之外。</h3><h3> 我们今天读他的《将进酒》,感觉何等豪气,何等酣畅,何等激励人心,只是,若我们蓦然回首想起李白的一生,以及他那两个孙女的遭际,不知道还会不会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h3><h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h3><h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h3><h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h3><h3>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h3><h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h3><h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h3><h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h3><h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h3><h3>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h3><h3>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h3> <h3>关键词:</h3><h3>诗史</h3><h3>警句:</h3><h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h3> <h3> 正如越是穷人,越喜欢说“祖上曾经富过”,一个时时把家谱挂在嘴边的人,自身状况一定好不到哪里去,因为除了祖先,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拿出炫耀的了。杜甫就是把祖先挂在嘴边的人。</h3><h3> 史籍里的杜甫祖先——晋代大将军杜预曾为《左传》做注释,颇有温良恭俭让之风,但传到杜审言这一代,偏偏性格张狂起来。杜甫幸或不幸地遗传了杜审言的狂妄基因,却失去了杜审言的狂妄家世。</h3> <h3>  杜甫那时早已家道中落,要想谋取前程,必须和所有有志青年一样,跋山涉水,到京城长安寻找机会。</h3><h3> 但时势也和杜甫作对。奸相李林甫担心民间疾苦上达天听,暗中做了手脚,使杜甫参加的那场科举考试无一人中选。</h3><h3> 天宝九年,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杜甫抓住这个机会写成三篇歌功颂德的赋文呈献给朝廷。唐玄宗欣赏杜甫的文采,特地安排宰相亲自考校杜甫的文章,然而这终归不是机遇,而是昙花一现的一点幸运火花。</h3> <h3> 杜甫常年困居长安,已经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抢购降价官米的地步。曾以为近在咫尺的远大前程一天比一天更显得遥不可及,人也变得愤世嫉俗起来。</h3><h3> 年已不惑的伟大诗人就这样养成了最标准的愤青心态,携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负能量开始抱怨起社会的不公。</h3><h3> 年复一年,足足十年的蹉跎,杜甫终于谋得了河西县尉的差事。可这个小职位还没坐稳,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杜甫携家带口,忙于躲避兵难。</h3> <h3> 杜甫深陷沦陷区,被安史叛军抓为俘虏。而讽刺的是,杜甫虽以栋梁之材自居,叛军却和朝廷一样没有将他放在眼里,使得杜甫成功出逃,继续自己富有使命感的朝圣路。</h3><h3> 战乱期间,得官与弃官都变得容易很多。又是几番波折,杜甫终于离职而去。</h3><h3> 晚年的杜甫流落剑南,投奔有通家之好的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严武在成都浣花溪搭建草堂,让杜甫有了一个安身之所。</h3> <h3> 杜甫的生计问题方才告一段落,狂傲的天性便再也抑制不住了。他对严武太不见外了,去见严武就像出入自家一样随意,全失了最基本的社交礼数,甚至会在醉酒之后大大咧咧站上严武的床,瞪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你这么个儿子!”这口气,完全把严武当成子侄小辈了。</h3><h3> 严武终于恨得要杀杜甫。正当严武要杀杜甫出发的时候,帽子一连三次被门上的帘钩挂住。这也许是天意,就在被耽搁的一点珍贵时间里,严武母亲赶到制止了儿子刚刚举起的刀斧。</h3> <h3> 杜甫没有死于严武刀下,最后的岁月照例是在贫病交加里度过。时而遇上兵乱,时而遇上洪水,时而绝粮累日,终于病逝于行往岳阳的舟中,时年五十八岁。</h3><h3> 他的一切辉煌璀璨都是死后的事情,千秋万世名只是寂寞身后事。在他沉默之后才真正开始歌唱,在他到达山巅时才真正开始攀登,在山河大地索取了他的躯体时,他才真正开始舞蹈。</h3><h3> 回顾杜甫一生诗作,他在二十岁时写下的那首《望岳》读来最令人百感交集:</h3><h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h3><h3>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h3><h3>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h3><h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h3> <h3> 陈子昂,张若虚,孟浩然,崔颢,王昌龄,杜牧,白居易……唐朝是一个文风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一位诗人,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世界,他们用他们的诗讲述人生,讲述历史。滚滚洪流带走了诗人,却给世人留下了经典的永恒……</h3> <h3> 合上书卷,一场视觉盛宴犹在眼前,又如绕梁余音,袅袅不绝。唐诗,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经过千年沉淀却历久弥香。一位位个性张扬的诗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荡涤了我们的心灵,带给后世子孙恒久深远的影响,为华夏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h3><h3> 唯愿这份隽永的瑰丽长驻心间……</h3> <h3> 作者:叶卫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