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 <h1><b> </b></h1><h1><b> <font color="#ed2308">记忆中的皮影戏</font></b></h1> <h3> <font color="#39b54a">文/程怀忠 图/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对皮影戏的记忆始于儿时,在那没有通电、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与现代电器、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毫无关联的年代,山村人们把看皮影戏作为重要精神食粮和文化娱乐活动,那时人们对皮影戏的喜爱不亚于现在人们对手机和电脑的喜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每当小山村演出皮影戏时,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干公事的还是务农的、经商的还是教书的,人们都乐呵呵美滋滋地观看,每次到场,认真观看,仔细品味,乐此不疲,看了一场又一场,跟了一村又一村,不知道疲倦,不知道乏味,那种兴奋欣喜、愉悦快乐的感觉真是用语言无法表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春分过后,微风轻轻吹起来,天气慢慢暖和起来,沉积了一个冬天的雪慢慢开始融化,山川大地渐渐脱去厚实洁白的外衣,依稀呈现出清晰的轮廓,暖烘烘湿润润的空气里隐藏着春天的温馨气息。孩子们背着花花绿绿的书包,叽叽喳喳又说又笑,红扑扑的脸蛋上绽开甜蜜的微笑,活泼得像可爱的小鸟,蹦蹦跳跳上学去了。</font></h3> <p class="ql-block"> 人们还没有完全从耍社火、闹元宵的欢乐喜庆中走出来,由于离春播还要一段时日,此时正是冬末春初的农闲时节,人们聚在向阳的碾麦场上,一边捻麻线一边有说有笑,谈天说地,谈论最多的当然是与即将演出的皮影戏有关,从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憨厚老实的表情可以看出,农人对看演皮影戏演出的心切之迫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小山村,演皮影戏是浓重而盛大的喜事,每当皮影戏演出时,热情好客的农人似举办盛事一样,提前邀请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前来观看,重视的程度和热闹的场面如同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嫁娶宴客和添丁祝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过后,天气越来越暖和,阳光越来越明媚,各个村庄的皮影戏陆续演出了。在殷切期待和盼望中,我们村的皮影戏如期上影了。演皮影戏的主要目的是敬神祈福,因为朴实善良、笃信迷信的农人,希望通过给山神爷敬演皮影戏,能够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百姓平安如意、上天降福人间。</p> <p class="ql-block"> 在皮影戏正式演出前,要举行隆重的迎神仪式,也就是将主管大山的山神爷的灵位,从山神庙迎接到皮影戏演出现场。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戏班子和全村老少爷们,前去山神庙上香烧纸叩头,所有在场的群众三叩头跪拜山神爷后,把山神爷的灵位从供奉台上请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鞭炮、铁炮、唢呐、锣鼓声中,村民抬着山神爷的灵位牌,浩浩荡荡向皮影戏演出地点进发,每到一个十字路口要烧香烧纸,打发十字路口过往的鬼神。到达皮影戏演出地点后,将山神爷的灵位牌放好,供上精美的水果、食品和饭菜,点燃飘香的香烟,在德高望老人的带领下,全村老少爷们一起跪拜山神爷,至此迎神的全部工作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在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我的家乡秦安县称皮影戏为“牛皮灯影子”,顾名思义,皮影是用皮革为材料刻制而成,用灯光照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皮革主要以牛皮和驴皮为最佳,皮影上色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多种纯色的透明颜料,这些特殊的材质,使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灯光照耀下,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显得绚丽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俗,皮影戏以秦腔为主,人物分为生、旦、净、丑等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部、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臂末端处的两根耍杆,使人物做出各种灵活动作。皮影戏班子演出的人员不多,一个戏班一般有六七人,最多也超不过十人,仅有的几个人加上一箱皮影人就能够演出四、五十场戏,听起来具有神秘和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饭过后,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铁炮声,第一场皮影戏秦腔神话剧《白蛇传》拉开帷幕。皮影戏演出的舞台是白纸糊起来的两米长一米宽的幕布,后面是几盏灯芯很大、灯光很亮的煤油灯,在煤油灯光的照耀下,影人在幕布上清晰地显示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皮影戏的武戏场面最扣人心弦,戏班子中技艺高超的老艺人,一个人同时操耍着七八个影人,伴随着响亮急促的锣鼓声,幕布上的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钻天入地,腾云驾雾,热闹非常。皮影戏的文戏场面最优美动人,随着音乐的起伏波动,艺人的唱腔舒缓起伏,音乐与唱腔同频共振,音韵缭绕,或激昂或缠绵,或喜庆或悲伤,或独唱或合唱,声情并茂,韵律优美,声声入耳,感人肺腑。</p> <p class="ql-block">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等都能够钻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令人叫绝,拍手称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当人们还在甜蜜的梦乡中回味《白蛇传》精妙绝伦演技的时候,鸟儿唱起了清脆婉转的晨歌,家家户户开始做早餐了,缕缕炊烟随着轻轻软拂的春风四散飘荡,小山村到处炊烟袅袅烟雾缭绕。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太阳渐渐升高,光线越来越强烈,此时白天的秦腔历史剧《杨家将》开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演出现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身穿花花绿绿衣服的人们,扶老携幼,托儿带女,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老爷爷嘴里带劲地抽着旱烟锅,头上带着破草帽,坐在小凳子上,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言不语,表情安详而平静,看起来是被皮影戏的演技和情节深深吸引。老奶奶头戴古老的青绒帽子,三个一簇两个一伙,一边看戏一边拉家常,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大娘大婶好似对皮影戏不太感兴趣,一边观看皮影戏,一边有说有笑嗑着麻子。</p> <p class="ql-block"> 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心不在焉地看了一会儿皮影戏后,偷偷跑到田间小道和沟渠旁边的小树林里约会去了。最顽皮的要算是孩子们,他们聚在开阔的空地上,玩得有趣有味热火朝天,当看到别的孩子拿着焦糖或玩具时,迅速跑到自家大人跟前又哭又闹,大人不得不带着孩子到货郞客处给其购买,拿到手后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四天四夜的皮影戏演出结束了。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花喜鹊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叫着,成群结对的麻雀寻觅食物,野鸽子优雅地在高空飞来飞去,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农人们陆陆续续下地干活了,小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皮影戏班子艺人收拾好行李和设备,每人肩挑背扛手提,在小村人们的护送下,沿着弯弯的山路翻过一道高高的山梁,渐渐地消失在山路上。目送远去的皮影戏班子艺人,我的内心生发出一种说不清的依恋,这种依恋饱含了对皮影艺人的崇敬和同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皮影戏班子艺人个个都是演艺高手,人人都精通多种技艺,在演出场上吹、拉、弹、唱、说、打,无所不通,无所不会,无所不精,他们尽管这样劳累奔波,但收入非常低微,其不辞辛劳地演出,除了其对皮影艺术的挚爱之外,主要原因恐怕是生活所迫和维生所需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完————</span></p> <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b></h1> <h1><b>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走近作者</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