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过节啦!</p><p class="ql-block">——平安镇中心小学</p><p class="ql-block"> 1976届同学重温六一儿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年,</p><p class="ql-block">是生命原野中欢快的小溪,</p><p class="ql-block">流到哪里就都会有花香鸟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心,</p><p class="ql-block">是块含着浓郁芬芳的橡皮,</p><p class="ql-block">为我们生活擦去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趣,</p><p class="ql-block">是与我们形影不离的竹笛,</p><p class="ql-block">为我们茶余饭后增天籁一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p><p class="ql-block">是天赐予我们的人生厚礼,</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无论何时都倍感珍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逢,</p><p class="ql-block">是我们心与心邀约的欢喜,</p><p class="ql-block">看你我依然有当初的小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聚,</p><p class="ql-block">是美好的记忆共同地捧起,</p><p class="ql-block">为平凡生活画出绚丽的虹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吧,</p><p class="ql-block">我们快乐相约,再拾童年、童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吧,</p><p class="ql-block">我的儿时伙伴,挽手姐妹、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校43年后的我们,</p><p class="ql-block">童心回放!</p><p class="ql-block">歌声中,朝阳里,</p><p class="ql-block">走起!</p><p class="ql-block">今天,</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专属六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校园,那时候叫“洮安县,平安镇中心小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园俯瞰</p><p class="ql-block"> 前两排房子九间,东排东数有两个教室、一个仓库一间白天做托儿所晚间女老师宿舍、教导处;西排三个教室。</p><p class="ql-block">后排九间两座,高一点儿的三间是我们入学时候的教室,就我们一个班最初56个学生,开课后陆续来了外转入和降级同学;西侧六间是1972年下半年盖的两个教室,那一年招俩班。</p><p class="ql-block"> 院子的草图,是我们班陈静波同学勾勒出来的。静波同学擅长铅笔画,所以主调黑白色,然而在我们心中,它是立体的、有颜色的、有故事的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 今年上半年,小学同学徐亚杰把与大家分别了四十年不见的陈静波拉进小学微信群。于是,群里又引起新一波热闹,每一天都有各种变着样的问候,各种动画轰炸一样被飞到群里。静波要看大家的照片,大家想看他的画儿。因为小学喜欢绘画着迷的同学就此一人,而且他画的确实好。记忆里他画啥像啥,惟妙惟肖的。当年的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有个王德彪,和陈静波很像。他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有一天下课他就拿出在家对着镜子画的学着王德彪笑容的自己,让大家猜是谁?大家一致说王德彪!于是,暗地里大家也偶尔把这个“外号”送给他。因为他为人很老实不爱惹事,也就没人揪着这个称呼不放,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因为我和他同桌一年多时间,记得更久一些。</p><p class="ql-block"> 八月下旬,静波从外地回来,群里能离得开的同学汇聚二十人小聚了一下。期间大家议论起明年六一一起过一个资深儿童节,小学1971年入学和1976年毕业的同学。两个班一共百十号人吧,但不知道能回来多少。而且遗憾的是用的高淑珍老师已经不在了,我们都非常想她——一位厚道中肯的师长!我建议静波同学用他的画笔把五年半的小学生活画出来,每人印制一本童年生活画册,当为很好的纪念吧?!可这也非常辛苦的差事啊!何况静波已经当了爷爷和外公,任务重着呢!大家也觉得这样他会很辛苦,可是内心都还期盼着他能画出来。静波答应试着画,因为过往的故事也好生活也罢,毕竟不能虚构,属于过去进行时的再现,难度真的很大。</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里收集的,就是静波几个月以来忙里偷闲画出来的,心血之作,童心满满爱心满满。可见童年于中年人的心里的份量!那些人生最灿烂的岁月那些闪亮的日子那些纯粹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别说了,到静波同学的画儿里去寻找自己的影子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是平安镇公社的中心小学,这个公社有十个大队,每个大队都有一个小学,我们大队就在公社所在地,所以我们农业户口的孩子和镇上吃商品粮又家不在两个大工厂的孩子,都到这里就读。当时的政策是,农业户口家里都务农的免费,家里有人挣月工资的,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年交五元的学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没相识的教室,前面黑板上方,中央挂着毛主席画像,两侧是标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墙相对位置,是标语——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那时老师可能无数次去那想象过我们这群毛孩子的样子吧?</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14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春日早晨,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像欢快的鸟儿一样走进这个大院儿,从此成为一名小学生,结束了顽童生涯。于他们,这一天注定成为人生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学校广播放的歌曲是《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歌词如下:</p><p class="ql-block">迎着早上灿烂的阳光,</p><p class="ql-block">我们歌声多么嘹亮!</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亲切培育下,</p><p class="ql-block">我们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热爱祖国热爱人民,</p><p class="ql-block">工农兵是我们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p class="ql-block">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迎着早上灿烂的阳光,</p><p class="ql-block">我们队伍多么雄壮!</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亲切培育下,</p><p class="ql-block">我们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热爱祖国热爱人民。</p><p class="ql-block">团结一心永向党,</p><p class="ql-block">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p class="ql-block">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这歌现在网上有,但是链接不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歌词是后来老师教我们学唱才记住的。课堂上,这不是第一首歌。第一首歌是《东方红》,教我们唱歌的是城里来的卞梦华老师,以后再叙。</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首歌至今记忆犹新,歌名忘了。歌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坐在课堂抬头望,毛主席画像闪金光。毛主席呀毛主席,我们天天紧靠在您的身旁。是您亲切地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您挥手指引着我们,奔向胜利的前方!</p><p class="ql-block"> 走在大路上向前方,红太阳光芒灿烂辉煌。毛主席呀毛主席,我们步步走在您的革命路线上。是您亲切地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您挥手指引着我们,奔向胜利的前方!</p> <p class="ql-block">一年级名单(1971年入学算起)</p><p class="ql-block">郑金芝 田喜军 姜志飞 陈立新 </p><p class="ql-block">陈丽云 崔国林 潘卫军 王春熙 </p><p class="ql-block">刘丽琴 陈秀艳 徐泽民 杨春光</p><p class="ql-block">张书义 蔡卉梅 付卫国 赵普刚</p><p class="ql-block">王景毅 王晶东 齐忠芹 高淑芝</p><p class="ql-block">李淑贤 鲁凤英 谢丽英 时亚英</p><p class="ql-block">孙 革 蔡全东 陈福林 姜海涛</p><p class="ql-block">杨义田 梁金贵 张海鹏 于长军</p><p class="ql-block">王小峰 王小林 王克研 贾 晶</p><p class="ql-block">朱玉恒 宋久贵 刘小明 王雪娟</p><p class="ql-block">彭玉华 林雪明 候彦成 李晓峰</p><p class="ql-block">马宝奎 丁振启 陈静波 李秀梅</p><p class="ql-block">张淑娟 孔 英 成艳梅 于淑琴</p><p class="ql-block">翟贵学 朱秀云 邢长顺 肖作来</p><p class="ql-block">孔宪强 刘 岩 杨桂珍 韩子勇</p><p class="ql-block">孙殿喜 吴凤梅 李树安 王景林</p><p class="ql-block">乔金柱 许贺春 武丽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入学的孩子记得是五十六名,这个名单里,有开学后降级来的同学。启蒙老师叫 付清兰,中等身材,浓眉大眼梳着两只短辫儿三十多岁的女老师。</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先按着大小个儿男女生各站一排,横排两个对着的同学一桌。</p><p class="ql-block"> 老师开场白: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真正的小学生了,做啥事都要遵守学校纪律。在家要更懂事更听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爱护,有事生气也不能骂人打架,要做文明好学生!还要有志气,长大了才能有本事有出息。你们想,将来你们有谁当上火车司机,我坐车去白城子或者哪里,坐着你们谁开的车,我会多自豪!?我会和别人说这是我学生开的车!是不是?!……一番畅想后,老师教给我们,点名是要起立回答一声‘’ 到!‘’声音要宏亮,要站稳站直,要像解放军那样有精气神儿。上课老师提问也要这样做,主动回答和问问题要举手,老师允许并点到名字也要这样答声 到。</p><p class="ql-block"> 之后,演练了几次,就给我们发下了课本,语文算术各一本。同学们爱不释手,谁都不说话,各种速度翻看着,虽然有图却和小人书大大不同的书本,它们将展现给我们怎样的世界,全然不知也不懂,但是我们认定一定是美好无限的至少会很好玩儿。</p><p class="ql-block"> 入学的第一天,就在一节课后结束。我们就像一群离开水塘的小鸭子小鹅,乐颠颠儿唱着各自的歌地回家去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确切滴说是第三天,我们正式开课了。记忆里一直是3月14日上学,我查了下日历,这是周二,那么周一为啥不开学?原来是提前一天报名的。所以开学就是周二了。看,我们坐在教室里多整齐!多精神!</p><p class="ql-block"> 下半年快到冬季的时候,就有几个小个儿同学不念了,怕冬天挨冻。那时候冬天非常冷,可谓“滴水成冰”!那时候洗衣服晾在外面,要三天才能冻干,其实是中午的太阳和风共同把水分蒸发了。如果用舌头舔外面的金秋一定会冻住的,好些男孩子都有过被冻在井上的经历吧?</p><p class="ql-block"> 另外,读到一个月左右转走俩同学:王晶东和王景毅到白城市里去读了。三年级时候,陈立新和姜志飞家搬到洮安县城城里,他俩也转走了;侯彦成随家长回城读去了,但是不知道哪个城市。这期间,又有同学降级走或者高年级降级而来。各年级名单变化如下:</p><p class="ql-block">二年级</p><p class="ql-block">田喜军 陈丽云 崔国林 潘卫军 </p><p class="ql-block">王春熙 刘丽琴 陈秀艳 徐泽民 </p><p class="ql-block">杨春光 张书义 蔡卉梅 付卫国</p><p class="ql-block"> 赵普刚 齐忠芹 高淑芝李淑贤</p><p class="ql-block">蔡全东 陈福林 姜海涛 梁金贵 </p><p class="ql-block">于长军王小峰 王小林 王克研</p><p class="ql-block">贾 晶 朱玉恒 宋久贵 王雪娟</p><p class="ql-block">彭玉华 林雪明 候彦成 丁振启</p><p class="ql-block">陈静波 李秀梅 张淑娟 孔 英 </p><p class="ql-block">成艳梅 李玉辉 孙淑琴 翟贵学 </p><p class="ql-block">朱秀云 肖作来 孔宪强 刘 岩</p><p class="ql-block">杨桂珍 韩子勇 孙殿喜 吴凤梅</p><p class="ql-block">李树安 于淑琴 刘振华 马桂兰 </p><p class="ql-block">刘风琴 卢秉壮 紫敬华 赵秀芹 </p><p class="ql-block">王丽英 李 武 佟国清 王守明</p><p class="ql-block">王彦敏</p> <p class="ql-block"> 值日生,人生有责任的劳动实践课,从小学生身份开始。看似简单的几样劳动,却让我们学会了人生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值日搞卫生是有规范的,早上来校要比同学早半个小时,把教室外的分担区打扫干净,室内掸上水再打扫,否则要飞起灰尘因为地面就是和外面一样的土地儿,不过踩得硬实些罢了;冬天还要提前生好炉子,同学来时候教室要温暖的,一年级的冬天几乎是老师每天陪着生炉子,到放寒假时候,每个人都学会了;夏天要负责把窗户打开,划好窗划防止刮风悠坏玻璃,脏的玻璃还要擦干净;检查一下头一天没有清扫利索的碎纸啥的。记忆里每个窗户中都是安装的大块玻璃,靠近下面一层是“麻玻璃”不透明的,可能是考虑低年级学生注意力训练吧?我看到前边一排教室的窗户都是通体透明的。</p><p class="ql-block"> 每节课下课十分钟,值日生同学要负责把黑板擦干净、黑板擦磕干净、讲桌擦干净,并准备两支粉笔规规矩矩地摆在讲桌上,保证下节课老师信手拿起粉笔板书。</p><p class="ql-block"> 课间操二十分钟,值日生要把教室大致打扫一下,掸上点儿水,保证同学们回来上课跑动起灰尘。我们一年级时候,由于水井离我们教室最近,我们经常在课间操时候把教室门前也掸上水,地面很舒适,透出一种泥土清香。</p><p class="ql-block"> 下午放学时候,值日生要首先把凳子抬起来,腿朝上放在课桌上,这样就能自由穿梭在课桌之间扫地了。扫地前必须先掸水,水要掸到地面潮乎又不能和泥,万一水多了就要等到水吃进土里,以扫地时候笤帚不沾泥为准,一旦笤帚尖儿的高粱壳粘上泥土变成疙瘩,就要摔打掉,不然笤帚就坏的快而且不好使。扫完地再把凳子原位放好,炉膛下灰烬要清理干净。课桌重新摆放整齐,要跟吊了线一样的整齐,现在想想,那时候学校对学生就如军事化训练,我们这几届学生做事都非常认真,有板有眼。当年也流行一句话——全国学习解放军!有一首歌,名字叫《歌唱咱们解放军》。歌词我只记得几句,下面是在网上搜到的,现代化真好!而且我们很多人也会唱。</p><p class="ql-block">1、毛主席的教导记在心,记在心</p><p class="ql-block">全国学习解放军,全国学习解放军</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呀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人民</p><p class="ql-block">跟着毛主席奋勇打江山,工农得解放祖国天地新</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呀是亲人,解放军呀是亲人</p><p class="ql-block">阶级友爱重呀,军民情谊深</p><p class="ql-block">阶级友爱重呀,军民情谊深</p><p class="ql-block">2、毛主席的教导记在心,记在心</p><p class="ql-block">全国学习解放军,全国学习解放军</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呀向前进,古田会议把路引,把路引</p><p class="ql-block">跟着毛主席,革命永不停</p><p class="ql-block">紧握手中枪,为人民立新功</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呀是亲人,解放军呀是亲人</p><p class="ql-block">咱们的好榜样,祖国的钢铁长城。</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现在几乎没人唱了,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依然是我们的钢铁长城。</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每次下雨后的必须做的集体劳动~擦玻璃。</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活儿上学前在家里是不做的,那时候每家的窗户上只有一半是玻璃。窗户结构和学校不同,基本是下面一个大框子分三格子,镶嵌三块儿约长80公分宽40公分的两米毛(两毫米厚度)的玻璃,上部是用窄木棱做成的几何图案,用浆糊粘上一层特制的毛纸俗称 窗户纸,条件好些的家庭也用图钉钉一圈儿,把毛纸涂上油脂,纸就更透明度更好些,而且淋到大雨也不易破损。窗户扇上棪和窗框之间有固定折页连接,下延有拉手,便于开关,而且打开时候,屋里天蓬上挂着带钩子的软绳儿,勾住油脂窗扇儿。</p><p class="ql-block"> 扯远了,我们擦玻璃就是在学校学会的,而且,每天值日生也自带抹布,得空就擦擦,保持玻璃一尘不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冬天的课堂,那个拐弯的长在炉子上的是七十年代很先进的取暖物体——炉筒子,用白铁打成。也叫 洋铁,凡是会用白铁做成器物的手艺人叫做‘洋铁匠’,但是我们小镇有名的洋铁匠有:王少卿、倪大叔、于家大姑父(多数人这样叫他,他老伴儿为人和善,镇子上的 官姐姐,因为受人尊敬,老爷子就成了长辈的官姐夫)。炉子呢是用土坯和泥搭的,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搭建,所以全班同学几乎都会搭炉子。由于不很结实,每年冬季要重新搭几次的。烧柴是学校发给一部分苞米瓤子,同学交一些“苲管儿”,就是苞米高粱被割下后,地里留下的根部以上露在外面的半尺左右的秸秆,冬天冻干了的,用脚踹下来,带到学校燃烧取暖。每个同学都有任务的,保证每天教室的固定角落垒起来一个方形柴火仓子里装满。</p><p class="ql-block"> 每一天早上,值日生要提前到校,搞好卫生还要把炉子点着,同学们来时候教室要暖和起来。</p> <p class="ql-block">教室后这个长条的“仓子”,由一条和条凳一样高的单砖墙砌成。每天,都有同学从家里带来的烧柴,一年级多数是从家里拿,到二年级就自己去地里捡、用农具在地里刨。</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都是这样子,有同学把烧柴从家里带来,也有家里哥哥姐姐帮着送来的。</p> <p class="ql-block"> 看高年级学生的比赛,也是我们极大的乐趣!何况那个 三步篮明星 ——杨树凤,后来也成了我们班里一员。</p><p class="ql-block"> 篮球架下能活动自如,是那时在小学长大的一个心理标记。</p><p class="ql-block"> 还有上单杠玩儿,身高就是一个硬性标志。</p><p class="ql-block"> 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学生做任何体育活动都是自由的,摔伤擦破也都自己负责,家长不会埋怨学校和老师。但是有大学生欺负小学生,学校坚决不允许的,严重的要责罚欺负人孩子家长的。批评学生方式也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开批斗会!当时就有拿了同学橡皮小刀被叫到黑板前,让其给同学检讨,并表明改正的决心。老师领着同学喊口号“打倒偷东西的XXX!!欢迎改正的好孩子XXX!!”齐刷刷地,犯了错的孩子挺囧的,但是以后做了好事老师也及时表扬,让大家学习其进步精神和集体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在劳动课方面,女生受到的启蒙最早,看,担当小组长的多数是女同学。</p> <h3> 这是二年级的冬天,一个下午,全校搞了一次各班都要出节目的汇报表演。我们班由田喜军和王彦敏表演朗诵《南京长江大桥好》,两个浓眉大眼的小孩子声音宏亮,感情饱满,满脸活力四射,表演非常成功!</h3><h3> 王彦敏的妈妈华云贵老师教音乐课(也客串教过我们图画课),是我认识的小学老师中少有的学养深厚为人谦和的老师,身材不高,举手投足透着文化气息,即使在那个满目中性服装的简约年代里,华老师出现都带着一种光——那种老师特有的光!田喜军的母亲也是一名教师,我们高年级后才来到中心校的,不很熟悉,印象也是极其平和温暖那种,难怪田喜军修养那么好。<br></h3><h3> 朗诵内容是我们某课课文——《南京长江大桥》:</h3><h3>南京长江大桥好,</h3><h3>工人阶级来建造。</h3><h3>大桥高,中国人民志气高!</h3><h3>大桥大,。。。。。。。</h3><h3>。。。。。。。。。。。</h3><h3>大桥长,幸福生活万年长!</h3><h3>确切内容实在是想不起来啦!</h3><h3> 网上也没有搜到。</h3><h3> 高年级的节目自然精彩多了,记得王春熙的哥哥王春昶演唱的是京剧《红灯记》中唱段,字正腔圆!后来被洮安县京剧团招去了。王春熙的爸爸王衡是当时小镇文化站的站长,为人谦也清高的文化人,至今还在世,应该九十岁有一了,前年在文化广场见到他时候就八十八岁了,精神矍铄,体格健朗。应该是小镇存世最年长的人之一了。</h3> <p class="ql-block">看!老田儿那手势多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诸多的艰难,于童心爆棚的我们,都是生活的乐趣!记得雨天农民都雨休的,而我们则因此赢得了另类的快乐!</p> <h3> 说到艰辛,当属春季的生活。北方的春季虽孕育着所有的美好,人们的物资生活却青黄不接,尤其菜品。</h3><h3>一个冬天过来,秋季储备的干菜冻菜保鲜菜盐及ji菜都被吃得差不多了,开春到夏季有很长的时间几乎只有土豆和咸菜为主。每当清明一过,大地里陆续长出了蒲公英苦麻菜曲麻菜,在自家菜园还没有下来新菜前,这些野菜便是最好的绿叶儿蔬菜啦!当时野菜的珍贵也不亚于现在的饭店里,不同的是那时候它们不是商品。五一过后,又长出了猪毛菜徽菜苋菜车轱辘菜,平原地区也就这些了。当然,可以煮粥的榆树钱儿也在五一前后不时被孩子们鲜吃。</h3><h3> 看,那时田间地头的我们,貌似玩耍,实际上也是为家里生计出力的一员呢!</h3> <p class="ql-block">这里,集中了我们常玩儿的几种游戏,大家都记得自己的强项吧!</p> <p class="ql-block"> 拔河,是当时乃至现在最通用的团体比赛项目,从幼儿园顽童到职场精英,每每参与都是难忘的一次凝聚力的较量。</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时候就觉得好玩儿!百玩不厌。冬天的体育课,天气寒冷,跑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活动,跑完几圈,跳大绳比赛完,通常要来一次拔河比赛。有时候,还要在几个班级之间比赛,和高年级大学生拔河可是最有挑战性的,即使输了也不感到难过,较量,是成长中必要的内动力。</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最受大家欢迎的游戏就是~老鹰捉小鸡,也叫“扯拉拉狗儿”是上学前的叫法不。人数可多可少,由一个大个同学在排头扮老母鸡,后面依次抓住前面同学的后衣襟或两胁下衣缝儿扮小鸡崽儿,对面一个人扮做老鹰。玩起来就是老鹰拼力抓到一只小鸡,老母鸡和老鹰周旋,拼力护住每一只小鸡不被抓走,小鸡当然地随着老母鸡的跑动左右奔跑不能松开手,被抓到的小鸡就下场等待老鹰吃掉。还记得,男孩子就丁振启加入了小鸡队伍,被老鹰抓住打个“半死”!因为他躲得快,难抓!被抓住是因为女生集体推出,也是因为他跑的太快队形不稳定给其他小鸡带来危险。</p><p class="ql-block">入学第一天就是1971年3月14日那天,我们玩起这个游戏,二十几个孩子一会儿就熟悉啦!刘丽琴辫子编的有些松,玩完游戏就乱了,记得是孔英给梳上的,头发很多,确实不好梳。</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一首歌就叫《老鹰捉小鸡》,听起来很亲切,闭上眼睛就是当年玩累了休息的感觉,同时感叹作者该是怎样一个童年附体的家伙。</p> <p class="ql-block">女生都记得跳皮筋儿的玩法吧?下面三个图是一种玩法:就是俩人儿抻着皮筋儿,一个人跳跃。皮筋儿高度任意定,一般最低从大腿根开始、腰、腋下、肩膀、耳朵、头顶、小举(胳膊成打队礼姿势,皮筋儿绕在拇指攥住)、大举(胳膊抻直,皮筋儿绕在中指或食指尖儿,只要能举起来。)</p><p class="ql-block">高度在腰部以下时候,要求跳的人双脚并拢双腿起跳,一次性跳过不许碰到皮筋儿;</p><p class="ql-block">高度升到腋下个肩膀时候,可以加助跑单腿起跳,一条腿搭上皮筋儿另一条腿随着跳起来越过;</p><p class="ql-block">高度在耳朵到大举,则用翻跟头形式越过,这时候,同伙里有高个子同学就有优势了。</p><p class="ql-block">玩儿时候为了公平起见,手心手背配伙,若俩高个子一伙俩矮个子一伙,就重新配。一伙人身高有别,则跳或翻时候,必须在中间位置进行。</p><p class="ql-block">这个玩法很是锻炼人的弹跳力的,还有 禅力!大举时候,在身体翻越时刻若手指有力中指瞬间撑地,就能翻过超过自己大举的高度。这一点,王丽英做的最好!记得于凤琴比她高,但是她能轻松越过于的大举。</p> <h3>这个高度,就有很多人玩着玩着就失误了。</h3>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所说的大举,能征服所有大举的,只有王丽英,因为她个子高手臂长手指也长,手还有劲儿,比她高的于淑琴没有她手臂长。</p> <p class="ql-block">这个玩法师最普遍的,可以六个人分两伙儿,或者四个人手心手背争大家,依次排序来玩。三个人每人用一条腿拉住皮筋儿,成正三角形。跳的人在三角形内逆时针跳,边跳边唱着儿歌。常念的是:小皮球,加脚踢,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反复地进行,跳坏了为止。换下一伙儿或者下一个人来跳。</p> <p class="ql-block">这个男生就太熟悉了吧?女生很多人人也会玩儿。但是,玩这个要有很好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男生有绝对的优势。那个圆圈一般用厚而窄的钢条逶成,接口处没有焊口。手持的是八号线做成,类似炉钩子的短直钩再弯成U字形,凹进去那部分就紧靠着刚圈,推着钢圈向前走,走到跑起来要经过好一段锻炼的。</p> <h3> 这个游戏是我们上学前就跟着邻家哥哥们学会了的——弹玻璃球儿!用尖锐的石头挖个坑,比玻璃球大一点儿,正好能没过一个球的深度。俩人或者三人将一把玻璃球撒在坑周边,用自己手里留着的一个球去撞击地上别人的球儿。手里的球要放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对准地上的目标,用拇指用力弹出去,被击中的球儿滚到坑里,击球者就赢得一个球,归为己有。</h3><h3> 这是其中一中玩法——叫做 坑儿。<br></h3><h3>另一种玩法叫做 疆儿,就是画出两横一竖的三条线,两人用等数量的球儿摆在线上,之后分别用自己手里留的玻璃球击打线上玻璃球,规定击打次数,最后谁在线上的多谁就赢了。被发出去的归对方所有。</h3><h3> 看!这玻璃球弹的多认真!女生,也有和男孩子一样的喜好,只是那时候男孩子多不带女生玩儿!</h3><h3> 但是,有一种类似的游戏男女生通玩儿,就是弹杏核。</h3> <p class="ql-block">这是谁啊?飞得够高。跷跷板上的童年,永远是欢声笑语不断,直到上课铃声想起。如果是体育课,这就是一段儿充分的热身。</p> <h3>音乐课,也是锻炼学生责任的一件事。抬风琴的人,必须是老师认定干活认真稳当的孩子,其时也无形中给孩子们成长的方向。干这活儿的男孩子,几乎都是班干部,因为懂事嘛,平时能够做到更好的自律。</h3> <h3>在黑板上写答案,是最锻炼人的。尤其胆子小的同学,老师往往用简单题来锻炼他们的自信。</h3> <h3>教过我们音乐的老师有:</h3><h3>卞梦华(市里来的)老师,长得漂亮,擅长舞蹈和团体操编排。</h3><h3>华云贵老师,学养好,人谦和严谨。王彦敏的妈妈。</h3><h3>杨桂凤老师,会手风琴,擅长播音朗诵。常在全公社运动会上担任播音员。</h3> <h3>《常识》课,是我们走入科学的启蒙,这是我们接触最早的物理实验课——关于 热胀冷缩 的实验。讲常识课的是熊德林的爸爸熊孟吉老师,浓眉大眼厚道的北方人。</h3> <h3>记得三年级时候,我们班级准备的女生表演唱《我是公社小社员》,备选到全公社运动会上去演出,效果还是不错的。</h3><h3>下图就是我们学农实践课之一——积肥。每年冬天,我们都要到路上和田地边上去拾捡畜禽粪便,按着年级高低交固定的筐数到学校。积累起来,开春施到校学农基地里去,校农基地是我们学习农业劳动的启蒙地方。</h3><h3> 自然升到三年级时候,同学没有啥变化,由于学制改革,学期从下半年开始,我们就在原来的三年级下年,又有一大批同学降级(大多数是个子较小不能承担高年级太多劳动课的同学)加入,同时也有一些同学降级,三年级重新算起就分成两个班。原来班主任李秀芬老师带一班,新来的高淑珍老师带二班。</h3><h3>新的三~四年级同学名单:</h3><h3>田喜军 陈丽云 崔国林 刘丽琴 </h3><h3>陈秀艳 徐泽民 杨春光 张书义 </h3><h3>蔡卉梅 付卫国 赵普刚 齐忠芹 </h3><h3>高淑芝 李淑贤 蔡全东 姜海涛 </h3><h3>梁金贵 王小林 王克研 贾 晶 </h3><h3>朱玉恒 王雪娟 彭玉华 林雪明 </h3><h3>丁振启 陈静波 李秀梅 张淑娟 </h3><h3>孔 英 成艳梅 李玉辉 孙淑琴 </h3><h3>翟贵学 朱秀云 肖作来 孔宪强 </h3><h3>杨桂珍 韩子勇 吴凤梅 李树安 </h3><h3>于叔琴 刘振华 马桂兰 刘风琴 </h3><h3>卢秉壮 紫敬华 赵秀芹 王丽英 </h3><h3>李 武 佟国清 王守明 王彦敏 </h3><h3>王 成 程文华 林雪岩 周艳玲 </h3><h3>董丽萍 王 颖 崔连英 宋久华 </h3><h3>王艳玲 何丽丽 何 莉 孙育才 </h3><h3>孙喜文 康文贵 赵桂清 赵桂英 </h3><h3>靖丽兰 靖树峰 王善立 王善平 </h3><h3>王金平 王志艳 谢永琴 张正东 </h3><h3>齐长友 艾云山 张绍双 张绍泉 </h3><h3>柳春涛 朱宝平 张 毅 王丽君 </h3><h3>徐亚杰 刘继龙 高 成 刘香杰 </h3><h3>刘淑平 杨桂凤 孙凌军 刘志家 </h3><h3>周世毅 刘春辉 康文贵 陈玉琴</h3><h3>何九龙 左志用 张志华 李 晶</h3><h3>孙玉良 赵桂英 赵桂清 马景彪</h3><h3><br></h3> <h3>看看我们割草的样子!很专业吧?!这些草,要交到学校,秋天卖给收购饲草的,换来钱买大皮球儿给大家课间玩儿。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劳动教育课之一,秋天,我们还要采集草籽儿,卖到供销社收购站,收入班机集体是用。记得我们去卖草籽时候要是遇到刘淑平爸爸就是一种幸运,那老人很厚道,从来不压秤(就是给称得比实际少,地道经商很忌讳的那种)。记得那时候草籽是六分钱到九分钱一斤不等,分品种和质量。刘叔叔一点不欺负小孩儿,我们也就喜欢让他来过秤。</h3> <h3>老师最喜欢的状态就是大家争先恐后地答问题!对于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心态,答案对不对,在老师心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h3> <h3>小时候,相对来讲女生更早慧些,你看,那是谁谁谁啊?举着手还不太自信地看着同桌也许万一老师叫他起来,一样同桌能给个小小提示吧?</h3> <h3>这是二年级春季的一堂体育课,因为刮大风改成了室内活动。这是由翟贵学和梁金贵表演的哑剧《杀猪》,看看他俩那副认真的小样子多可爱!很怀念那时候啥情况都能找到乐趣的课堂!</h3> <h3>这是大家想象到的场面!被陈静波同学生动再现。</h3> <h3>这是现在炉子位置的俯视图,有个美术特长的同学,童年的幸福就丟不了。感谢陈静波吧!</h3> <h3>这是美术课,我们大家估计没几个画完的,只是陈静波也未必留下这堂课的作业。可是他还原了这一课的我们的童年。</h3> <h3> 说我们军事化一样,您可能不太认可吧?请看这张图,这是我们平日里的课间操。您看我们的队形,横看侧看斜着看,都是笔直的一条线!常规的站队形,向前看向左右看,齐了就完事。可我们小学老师还要求我们斜向也要看,我还突然发现,斜着看左右都对齐了的话,前后左右一定是齐的。有时候为了不大幅度转头,我们干脆就看斜排,而且很精准。后来,我们也偷偷把这一招用在腰鼓队里站排上。<br></h3><h3> </h3> <h3> 由于平时训练有术,我们中心校的团体操也非常棒!印象最深的是二年级时候,我们参加了学校的编队团体操,我们低年级学生的队形是最终编几朵大葵花,每个孩子都拿着一个大花瓣儿,在跑步编队时候,就感觉自己在做蚂蚁搬家游戏,因为花瓣儿很大,我们就如一只只大头特殊小蚂蚁。<br></h3> <h3> 这是运动会场的远视图,可惜当时没有照片,我们这场表演得到了表彰的。</h3><h3> 这是全公社运动会上,我们在运动场中的表演。主席台上,大喇叭播放着我们选用的歌曲,和杨桂凤老师朗诵着学校里不知道哪位老师写的文稿,杨老师声音宏亮浑厚,每年的运动会她都是专职播报员。原来在安全大队的安全小学教学,后来被调到中心校,同来的还有一位姓伊的女老师,梳着两条长辫子非常好看,她俩非常要好。伊老师教啥忘记了,杨老师就教我们音乐课了,偶尔也客串一下教我们图画课。</h3> <h3> 看,我们的表演把燕子都吸引来了。这是我们在小学期间的参与最大一次团体操。其它年份,就是班机排练几个小节目,学校选上就代表学校在比赛休息时间里,围着跑道外沿线,给全公社各个学校演出,当然,一个表演队一般平均椭圆形环道选择四个位置表演就好。每个节目选不同的位置,以保证间歇时候看运动会的观众不空场儿。三年级时候,我们班编排的表演唱《我是公社小社员》被学校定为运动会期间表演节目。当时的文艺委员是程文华和崔连英,参加表演的有:程文华 赵秀芹 齐忠芹 孔英 彭玉华 崔连英 陈丽云</h3><h3> 歌是高老师亲自教唱的,舞蹈动作是佟国清的姐姐佟凤兰教我们的。为了演出成功,我们几个到处找地方练习,又怕别人看见,记得齐忠芹家在盖新房子,我们就在她家房框子里练习。后来,表演非常成功,我们表演那几场,邻居家的姐姐阿姨婶婶们都看到了,回家把我和齐忠芹赵秀芹一通海夸!想必文华她们几个也同样被家人邻居赞扬的,反正演完了心里挺美的。</h3> <h3> 我们的“小社员”表演的挺好,实际上,真的需要我们成为小社员时候,这些稚嫩的孩子也是毫不逊色的。</h3><h3> 看图,这就是我们四年级时候,在平安大队二队的田间修水渠劳动,有模有样吧?!当时,我们的年龄是九到十一周岁,班主任高淑珍老师是刚刚毕业一年的二十六岁师范生。</h3><h3><br></h3> <h3> 本次劳动主要修的就是这段儿被水冲开的部分。</h3><h3> 这天一早,我们带着铁锹和土筐(柳条编制的),排着队伍唱着激昂的歌儿,“浩浩荡荡”地走向“工地”。生产队长做指挥,老师帮着把我们分成小组,热火朝天——当年的劳动场面常常用到这个词,我们的这次劳动也堪称如此。劳动中,那些平时能淘气的男孩子,个个表现都好样儿的!他们头脑灵活,干活巧妙,能吃苦,整个一上午他们就不知道累似的。队长不时地夸上一句:小伙子长大干啥都“是个个儿”!意思是 有出息。老师也看着他们时而露出欣赏的微笑,拍拍肩膀道:这劲头儿以后也多用在上课,奥!被说到的同学也是满心欢喜地调皮一笑。</h3> <h3> 我们集体参加植树劳动的场面!</h3><h3> 我们植树过的地方分别是南山弯那段公路两旁,南山弯下面一块平地、平安镇和镇西之间公路两旁,大约在“新李家”那段儿。记忆最深的是新李家那次,那天休息吃饭时候,孔英、齐忠芹、赵秀芹、孙淑琴四人在一起,饭后不想休息,走到向北五十米左右,发现那几棵大榆树很大,榆树钱也长得特别厚,八只眼睛对视一下,马上心有灵犀!吞下口水每人找一棵树就爬上去了,每人摘了满满的军用书包的榆钱儿。跳下来美美地相视一笑,都没舍得吃一口!哼着歌往回走,快到同学老师跟前时,一回头被拿着枪的护林老头儿吓了一大跳!原来我们一下树就被发现了,人家知道有学生植树,就跟着我们来找老师告状了。带队的是给我们代课的牛庆丰老师,让我们给老人道歉,把榆钱儿倒掉(甭提多心疼啦!对老师和老头儿那叫一个恨啊!),老师也给人家道了歉。开工前,狠狠批评了我们几个!老师语气平和可听着就难受,心里很惭愧,也很后悔,后悔不该摘榆钱儿,后悔不该被发现!尤其我和齐忠芹,我俩小时候就跟她家小四哥学会爬树学会摘榆钱儿了,我们两家后面那么多榆树几乎都爬过,从没有被人骂过,怎么今天就不行呢?想不明白。尤其心疼那么大一兜子榆钱儿我们四个都没舍得吃,就给白白倒在地上了。。。。。。</h3><h3> 挨批归挨批评,活儿是不能耽搁的。下午,我们四人主动将功补过,树坑挖得特别标准。老师看见也随时表扬了我们几个,可是我们几个也互相小声说:使出牛劲儿了啥活好不好啊?!其实呢,心里是说老师是牛,相当于给老师取外号了。</h3><h3> </h3> <h3>图中是我们读一年级时候,学校参加运动会的团体操表演《花棍舞》。现在网上还能查到各个民族的风格各异的花棍舞,基本以广场舞为主啦。</h3><h3>花棍,指的是舞动花样的意思。一根长60多公分直径约3公分的木棒,两头边缘大约五公分处抠出长方体镂空,用铁钉穿上两只铜钱儿;棒两头各粘上两圈儿二十公分长红色穗子,那时候用麻染色做成。铜钱儿随着舞者节奏在响,还有广播里放的歌曲伴奏,舞动的队伍很喜庆,充满节日气氛。</h3> <h3>这是运动会每年必须参加的腰鼓队表演比赛。其实,当初就是中心校和陶瓦厂五七子弟校出队伍。后来中学也出过一两次。小学这俩学校互相竞争,比鼓点花样儿和队伍变形,也比服装及头饰美感还有打欻子队长的组织能力和其自身的美的元素。我们的服装质量是赶不上五七小学的,人家的服装由工业局里出钱买,我们的服装由学生自己掏钱买。每年买衣服布料都会令我们老师费很大周折。他们齐到钱买回来布料还要给孩子们分下去,衣服和裙子或裤子的样式要设计好,有的统一做,也有的自己妈妈给做,老师们也动手给做。好在颜色统一,手艺的差别不在身前看不出来,和五七校统一订制的没法比。可是,那也是腰鼓队孩子们比过年还要美的几天!不,是整个夏天!能拥有两套新衣服的夏天。</h3> <h3><br></h3><h3> 这是学校整体队伍入场式队列,其中校旗手由高年级男生担当,要求身高外貌形体和精气神儿出众的,走起来必须挺拔矫健!记得记忆中高年级付卫东、李秀武担当过,我们年级是肖作来。彩旗队基本都是红旗,也是成方队的,旗手有男生也有女生,要求身高形体精气神儿,标准的现在外排,貌似弱一点的现在里面。最后面是运动员方队。队伍走过主席台时候,广播中杨桂凤老师洪亮磁性的声音将亲切宣布:平安镇公社中心小学校代表队,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会场走来!看!他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昂首阔步走向未来!话音一落我们便整齐划一地将脸转向主席台,齐声高喊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每个单位的都要喊写完顾得口号,杨老师对每一个队伍走过都会有不同的赞美和鼓励的话语。</h3><h3> 当时的感受,就是作为少年儿童的我们,在接受国家的检阅,接下来的各种比赛就像准备接受着各种风雨考验。</h3><h3> 岁月的长河,涤荡着无数的过往,许多记忆会被模糊被擦掉,唯有童年往事随同思绪,深深印在心灵,每每想起仿佛昨日。那些一起发出的声音,至今也是一种力量波动在血液里。</h3> <h3> 这是我们学校在进行鼓乐队列练习,在 运动会入场式上,二十几个代表队在操场要走满一圈的,每一队都会竭力展示出自己学校的风采。</h3><h3> 大鼓一般有两面,由高年级俩男生担任鼓手,因为鼓比较重,对鼓手身高体重力气有较严格的要求。我们到三年级时候就轮到有人选了,记得是肖作来和佟国清两位同学。大鼓后面的是纱鼓、铜号。大鼓和铜号和纱鼓的节奏是一致的,大鼓打出的鼓点是铜鼓和铜号的节奏。</h3><h3>记得一节:</h3><h3>咚 咚 咚— ;咚 咚 咚—;咚 咚 咚 咚 咚 咚—咚—。</h3><h3>纱鼓的鼓点:</h3><h3>咚咚吧啦吧啦咚;</h3><h3>咚咚吧啦吧啦咚;</h3><h3>咚吧啦咚吧啦咚吧啦咚;</h3><h3>吧啦咚咚吧啦吧啦咚!</h3><h3>铜号音律:</h3><h3>嘀 —嘀—哒— 哒—嘀—嘀—哒,</h3><h3>嘀—嘀—哒— 哒—嘀—嘀—哒—, </h3><h3>嘀嘀—嘀—哒 !</h3><h3>中间几节我就不记得了。</h3> <h3> 运动会,最最展示我们风采的,当然是赛场上!</h3><h3> 自从三年级时候转来了徐亚杰,来了刘继龙,运动会赛场几乎每天都有我们年组的全公社冠军产生,百米二百米的冠军,几乎被他俩收入囊肿。只要知道他俩上场,我们年组的欢呼声就响彻整个项目赛程。</h3><h3> 基本上枪声一响,第一个飞出去遥遥领先的,一定是矫健的徐亚杰、刘继龙。刘继龙的姐姐刘丽华是我们上两届的学姐,女子短跑冠军保持者,上一届的冠军就是徐亚君~亚杰的大姐。</h3><h3> 看图,这是四乘一XX百米接力赛,一定有徐亚杰的!这个冲刺的动作,太熟悉啦!为亚杰喝彩!</h3><h3> 当然,今天能让大家重温那时美好,更要为刚刚放下画笔的陈静波喝彩!</h3> <h3>这个队形打过腰鼓的同学都记得吧?这是第六节,鼓点是:</h3><h3>咚咚滴咚哒咚!</h3><h3>咚咚滴咚哒咚!</h3><h3>咚咚滴咚哒, 咚! 咚 !</h3><h3>咚咚滴咚哒咚!</h3><h3> 这节和第二节是一样的鼓点,但是第三第四段儿时扭过身儿去对打同行对应同学的后鼓面儿。对打时候转身、转头、敲鼓点、扬鼓棒、飞彩带一系列动作,整齐划一地在方队中展现,加上少年的勃勃生气,很出彩儿的!往往这一节都安排在主席台前去展示。</h3><h3>鼓谱一共八节,待叙。。。。。</h3><h3></h3> <h3>运动场外,这个老大伯可能又拿出一板豆腐很快卖光了。因为这几天家里都会多做几样菜,一是孩子参加运动会辛苦,儿来有外村亲戚们带着孩子家观看,甚至就住在家里几天。伙食改善一下家家常有的,小镇子的生活就是这样质朴,有个大型活动远道儿亲友来蹭个饭找个宿儿打个水很常见,充满人情味儿。</h3> <h3>像长征路线吗?哈哈,这是我们上东大岗的路线,多次的《抓特务》大型军事化游戏,我们是在山坡上完成的,记得低年级时候我们就在南山弯活动的,还有胆子大的同学居然把特务标志的纸条埋在坟地里啦!</h3> <h3>这是上大岗的另一条通路,岗根底下住着几户人家,只记得最南侧的一家姓杜,他家老太太老头都是大眼睛,一看就善良的老人。</h3> <h3>记不清哪一年,我们去大岗劳动支援,中间休息时候,牧场(原称军马场)的大解放给我们送水来了。</h3> <h3>大岗上,我们不仅参加过生产看到,每年春季,学校都会组织同学去“捕鼠”。因当时岗上军马场已经改成机械化农场,大面积的田地周边是各种树围着,草原已经被化为军事试验场。由于机械化收割不那么彻底,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老鼠储存许多粮食越冬,开春便鼠患泛滥。于是就动员岗上岗下群众开展大规模捕鼠“战争”!</h3><h3> 图中就是当年抓到大耗子的情景再现!男生每每抓到一只就会兴奋地大喊大叫,用铁锹去拍或者砍死老鼠,之后埋到地里去。也有更顽皮的孩子戏弄老鼠,追着打,直到打死。女生胆子小一般不去看,只是寻找洞口,挖几下就赶紧躲开,因为老鼠跑出来也不敢抓。</h3> <h3>这是大概四年级的初夏,我们到平安一队去铲地,十二岁的“小社员”,个个都充满热情和快乐!午饭被分配到几个社员家吃饭,记得是黑面馒头(就是现在说的全麦粉),很香!我想这里有馒头自身的香甜、有我们为自己参加劳动深感光荣的体会,更有那个年龄和年代特有的单纯的积极向上的内心感受吧!热爱劳动,是我们小学时代打下的牢固的人品基础。</h3> <h3>远远看去,俨然一个静谧的小山村印象,这是火车道东面大岗下面,几户人家的样子。</h3> <h3>这个很有年代感吧!这是我们童年特有的 露天电影放映,那时候经常是这样的。图中是在公社大门为附着体的露天电影,本图记录的是大型彩色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记得演到半夜的。银幕两侧都是观众,那时候自由彩色片子,放映对用要来这里放,因为人多,正反片都挤的满满的人。十里八村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过来只为一睹彩色电影,而长江大桥的独立建成,更鼓舞些贫困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志气。</h3> <h3>不管你离银幕多远,啥位置都不如放映员的位置最好,因为知道啥时候换胶片,很有掌控感。</h3> <h3>这是我们小镇的火车站,伪满时期日本鬼子修的,一直沿用到这个世纪2017年。2018年,因为取消站点儿被铁路部门拆除了,不理解他们咋想的,我们认为该留着,东北这样的小站点很多,充分记录着那个亡国奴时代。不该忘记!</h3><h3> 于我们这帮孩子,这里是我们走出小镇的重要地方。</h3> <h3>奔驰在原野的列车,承载着我们的生活和希望,那是我的国家建设日新月异的速度。</h3> <h3>列车上,载着我们童年的趣事。去镇西卖东西,是孩子们不买票最大的“收获”,哪怕买东西的铁桶被高速行驶的列车侧风带走,完不成大人给的任务,挨说前还是雀跃着水桶滚动好玩儿的样子直到消失于视野。好玩儿好笑的,是生活给我们的一个个新奇和无险的意外。</h3> <h3>雀跃,永远属于那时的我们每一个惊喜!虽然我们没有机会体会《火车向着韶山跑》。</h3> <h3>冬天,我们中午是不放学的。老师同学都带点吃的,一个小时的课间,在炉子上随便热热,大家说笑着谁家大饼子做的像啥?谁偶尔能带来一个白面馒头中,一顿极其简单的午餐就快乐地结束了。</h3> <h3>我们有不带吃的同学,去供销社烤火蹭热,偶尔用几分钱买两块水果糖,就打发了午餐。这院子里稀稀拉拉的行人,都是我们中的“有钱人”,他们就经常买糖吃。</h3> <h3>各种游戏在午餐后自然是不能少的,饭后还有些时间,除了玩也不会想到别的,这就是童年!</h3> <h3>我们离开后的1977年夏天,学校搞了一次大型演唱活动,五年级为主表演大合唱《长征组歌》,他们还借来了灰色军装。很正规的,很让我们羡慕。几个年龄小而降级的同学有缘参加这次活动。</h3><h3>这次大型活动组织者是华云贵老师和卢秉学老师,对了,卢秉学老师的手风琴很棒,嗓子也很棒,应该属于男高音吧。</h3> <h3>离开小学后,校园的模样一在我们心里深深印着,里面自然是我们五年半的小学时代我们难忘的童年时光!</h3> <h3>校园大门,出出入入是我们的曾经,而我们的心门,永远都走不出曾经的童年!</h3> <h3>谁在全公社运动会主席台的表演啊?用现在的话讲,相当于在中央电视8比春晚的亮相!光荣无比。</h3> <h3> 童年的美好也不都是风和日丽蓝天白云,历雨经风也是必要和必然的,否则咋能叫做成长?!那个年代,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的经常警句就是:做风雨中的雄鹰,不做笼子里的百灵;做暴风雨中的青松,不做温室里的弱苗!</h3><h3> 戏水在雨天的校园,也不亚于毛主席畅游长江吧?当然,那时候男孩子还有南北的大沙坑儿,那是他们的江湖海。</h3><h3> 学校院子是泥土自然状态,有些石子儿掺合其中。整个院子不平坦的,平时玩耍奔跑倒也没啥感受,下雨天就泾渭分明了。我们的教室所在位置是要高出院子一些的,学校大门处该是地势最低,到教室之间是逐渐升高的。看图,这是下雨天同学们到校的样子。雨不大水不太深时候,总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捣乱,或者扔石子儿打水漂儿,或者干脆光脚在水里乱跑乱跳,用脚丫儿踢水一撩老远,飞到同学头上衣服上书包上,谁做过聚会时候该承认了吧?我给你留出空白地儿,啊!</h3><h3> 雨大时候,就不一样了,一些小个儿同学会晕水,站在那不敢走。就会有大个儿同学主动来背着他们走出水面,那时候也不记得道声感谢,因为都是平常发生的,但是老师总会在课堂表扬那些帮助人的大同学的行为,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h3><h3> 课间呢,各种戏水活动就不在话下了,顶着雨去踩水的惬意恐怕大家都记忆犹新吧?都谁被浇成过落汤鸡?谁在蹦跳中摔了屁股墩儿?雨中快乐不胜枚举!雨中童趣啊!</h3> <h3>五年级,我们开设了珠算课,老师用大型算盘—毛算给我们演示。同学也被叫起来去讲台上动手完成现场作业。</h3><h3><br></h3><h3>五年级(两个班)同学名单如下</h3><h3>一班班主任:李秀芬老师</h3><h3>二班班主任:高淑珍老师</h3><h3><br></h3><h3>田喜军 陈丽云 刘丽琴 陈秀艳 </h3><h3>杨春光 张书义 蔡卉梅 付卫国 </h3><h3>赵普刚 齐忠芹 高淑芝李淑贤 </h3><h3>蔡全东 姜海涛 梁金贵 王小林 </h3><h3>王克研 贾 晶 王雪娟彭玉华 </h3><h3>丁振启 陈静波 李秀梅 张淑娟 </h3><h3>孔 英 成艳梅李玉辉 孙淑琴 </h3><h3>翟贵学 朱秀云 肖作来 杨桂珍 </h3><h3>韩子勇 于淑琴 刘振华马桂兰 </h3><h3>卢秉壮 紫敬华 赵秀芹 王丽英 </h3><h3>李 武 佟国清 王守明 王 成 </h3><h3>程文华 林雪岩 周艳玲 董丽萍 </h3><h3>崔连英 宋久华 王艳玲 何丽丽 </h3><h3>何 丽 孙育才 孙喜文 康文贵 </h3><h3>赵桂清 赵桂英 靖丽兰 靖树峰 </h3><h3>王善力 王善平 王金平 王志艳 </h3><h3>谢永琴 张正东 齐长友 艾云山 </h3><h3>张绍双 柳春涛 朱宝平 张 毅 </h3><h3>王丽君 徐亚杰 刘继龙 高 成 </h3><h3>刘香杰 王晓梅 于晓侠 杨树凤 </h3><h3>王秀丽 卢秉军 高淑英 刘淑平 </h3><h3>杨桂凤 孙凌军 刘志家 周世毅 </h3><h3>刘春辉 康文贵 暴文利 </h3> <h3>想念大家,想念童年的天南地北的同学们,找机会回来吧!我们这些没有离开白城地区的发小儿们,用一颗永恒的童心,迎接你们!</h3> <h3>在此,向我们的启蒙老师付清兰老师致以深情问候!是她为我们打开懵懂的天窗,引我们由顽童迈向儿童时代!迈向人生最美好的岁月!</h3><h3><br></h3><h3>一年班主任:付清兰老师</h3><h3>二年班主任:李秀芬老师</h3><h3>三年上半年:李秀芬老师</h3><h3>三年~五年</h3><h3>一班班主任:李秀芬老师</h3><h3>二班班主任:高淑珍老师</h3><h3>中间老师生娃娃,代理</h3><h3> 班主任:牛庆峰老师</h3><h3> 于淑琴老师</h3><h3>班主任老师教我们语文算术两科</h3><h3>音乐老师: 卞梦华老师</h3><h3> 华云贵老师</h3><h3> 杨桂凤老师</h3><h3>常识老师: 熊孟吉老师</h3><h3> 袁淑英(后来成了李树安的大嫂)老师代过一学期</h3><h3>体育老师: 基本谁有空谁是</h3><h3> 四年级时候是艾云山的大哥艾云志教了一个学期。</h3><h3>美术老师: 华云贵老师</h3><h3> 杨桂凤老师分别教过</h3><h3>校长71-75年:蔡长忠老师</h3><h3> 75-76年:郝凤鸣老师</h3><h3>图画还在继续,故事在继续。今年的 六一,我们童心回放人欢聚!</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