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丨春节快乐!

laole

<h3>  今夜除夕,希望您已经与家人团圆,如您在外,也希望身边有人相伴,一起欢声笑语过大年。</h3><h3> 时代在进步,有关春节的传统习俗慢慢简化,有人说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不过千里万里、风雪夜归人,想和家人过个团圆年的心一直没变。</h3> <h3>  今天,咱们了解一下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从除夕到十五,看看老祖宗都怎么过这个年?</h3><h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h3> <h3>  除夕夜是春节一场重头戏,从小年开始准备,忙碌到现在,终于可以围坐一起守岁、吃年夜饭了。</h3> <h3>年夜饭的名堂很多,饺子、馄饨、长面、元宵、年糕等等,南北大有不同。但无论有多大差异,年夜饭上的食物都被赋予美好的寓意。比如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南方人吃米团子、水磨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新年吃长面,预祝寿长百年。吃馄饨,意思是粮食满囤。鱼是年 夜饭必备的一道菜,寓意年年有余。北方有些地区的年夜饭也成为“跨年饭”,这一顿饭要在半夜吃,一顿饭吃两年,寓意来年依然食物丰盛,生活富足。</h3> <h3>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的是守岁时的场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h3><h3>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h3> <h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初一到初七这几日也有特别的意义。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汉代东方朔的《占书》也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nbsp;</h3> <h1><b><i> 初一</i></b></h1> <h3>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h3><h3>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h3><h3>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h3> <h1> 初二</h1> <h3>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h3><h3>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h3><h3>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h3> <h1> 初三</h1> <h3>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h3><h3>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h3> <h1> 初四</h1><h3></h3> <h3>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h3><h3>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h3><h3>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h3> <h1> 初五</h1><h3></h3> <h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h3><h3>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h3> <h1> 初六</h1> <h3>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h3><h3> 正月初六“送穷”。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h3> <h1> 初七</h1> <h3>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h3><h3> 此日亦称“人胜节”、 “人七日”等,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魏晋后开始重视。</h3><h3> 现在中国南方依然保留大年初七过人日节,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h3><h3> 七菜羹用料各地区略有不同,比如江浙地区是用生菜、芹菜、葱、韭菜、藠头、蒜、甘笋菜。不同蔬菜有不同的含义:生菜代表生财;芹菜代表勤劳;大蒜代表会算钱;葱代表聪明;韭菜代表天长地久。故此七菜粥或七菜羹是集各种兆头于一身的新春菜。</h3> <h1><b> 初八</b></h1> <h3>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h3><h3>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h3> <h1><b> 初九</b></h1> <h3>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h3><h3> 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h3> <h1><b> 初十</b></h1> <h3>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h3><h3>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旧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h3> <h1><b> 十一</b></h1> <h3>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h3><h3>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h3><h3> 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h3> <h1><b> 十二</b></h1> <h3> 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四,都是为元宵节准备了。搭建灯棚,预放元宵,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h3><h3> 民间俗称“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h3><h3>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h3> <h1><b> 十五</b></h1> <h3>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流传至今的传统大节,除了赏花灯、猜灯谜之外,场面盛大的舞龙和舞狮的表演也是一大看点。这一晚,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逛花灯,也就成为了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就是描写元宵夜花灯盛景。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情人相会情投意合的写照。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所以这个节日也叫作元夕、元夜、上元节。</h3><h3> 正月十五又名元宵节,是来自于 “元宵”的美食。在宋代,民间即流行在元宵节吃一种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即后来的“元宵”。</h3> <h3>  过了正月十五,对于现代人来说春节就算过完了,学生回到校园准备开学,游子再次离家远行谋生。</h3><h3> 而守在家里的父母,是今年团圆盼明年。人生那么短,陪伴家人的时间更为宝贵。</h3><h3>在除夕夜这个全家团圆日子里,小编祝福您猪事顺利,安心自在。</h3><h3> <b>放下手机,好好陪身边的父母、爱人、孩子和其他亲朋,嗑着瓜子唠家常,相伴走过温馨的除夕夜。</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