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回忆——(二)

小串

<h3>又是一年年三十了,家家户户贴对联包饺子。 自结婚以来,先生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而每年过年的饺子都是我一人承包。饺子是中华的传统美食,在中国人的心里,饺子有着特殊的含义和份量,所以基本上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都少不了一盘饺子。实际上,在现在的生活中饺子是随时可以吃上的普通吃食,但在我的记忆中,饺子却是只和过年有着同步的回忆。</h3> <h3>  在我小时候,家里是很少吃饺子的。一来是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条件确实差,吃肉都不是平常的事。即使吃顿肉,精明的主妇们都是炖上一锅汤或是熬上一锅白菜萝卜,好能叫家里人多吃一顿带油水的饭,哪有把肉剁碎了包在面里吃饺子的份。包饺子的这种吃法她们会认为把肉都给整的看不见了,那就不叫吃肉了,那叫把肉给糟蹋了。二来,农村妇女也没几个会包饺子,她们多包一种用芝麻和菜剁碎和在一起用面包成的叫 “疙瘩”的面食。<br></h3><h3> 我们村有个能干的婶婶,她家男人是在镇上的供销社当干部的。她去供销社的灶上给做了几顿饭,学会了饺子的做法,回来后就给村里的媳妇妈妈们教怎样包饺子。妈妈那时很年轻,有了我和弟弟两个孩子,一心就为着我们俩。爸爸在外面做木匠活每天有点收入,家里日子在妈妈的精打细算下过的还算有余粮有余钱。妈妈的口头禅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辈穷。”妈妈作为年轻媳妇,爱学着给我们姐弟俩做吃的,就跟婶婶学了包饺子,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包饺子。</h3><h3> </h3><h3></h3><h3></h3> <h3>首先是包饺子的饺子皮。包饺子的面皮可不是今天这么方便去面店买上几块钱的饺子皮这么简单好得的。那时,都是女人们自己和面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一大片,然后整齐地把面码成一层一层,用一种叫搪瓷缸的喝水的杯子的杯口倒扣在上面,使劲往下压,有时面的层数多,压不透,还得有把子力气转动着杯子捼(wei)几下,最后的面就成为今天咱们看到的饺子皮一样的圆面片。在我的印象中,搪瓷缸缸口比今天面店的饺子皮要大一些,所以最后成型的饺子也比今天的饺子大。妈妈为了饺子好看,就找家里边最小的陶瓷缸。说起这个家里最小的搪瓷缸它还是我的奖品呢😄。那几年,有一种“三株口服液”很火,到处打广告,发传单,还有问题竞答,小时好表现的我就参加了这个竞赛活动,最后还获奖了,当时我们获奖人员的名字还上了海报,贴在了磨桥街的电线杆上,而奖品就是那只小巧的蓝色的搪瓷缸,对于不到十岁的我还真是兴奋了好久呢。</h3> <h3>面有了,开始和饺子馅了。妈妈会想办法给我们去肉铺割斤把点肉,当然更多的是菜,看着绿色(韭菜,葱,芹菜)多红色(肉)少,但我们姐弟俩已经早就谗开了。开始包饺子,妈妈总是放的馅很少,总怕饺子馅从皮里挤出来,经过一次次婶婶的指导和妈妈的摸索,慢慢地妈妈包饺子的技术越来越娴熟,一个个大肚子饺子出现了,即使偶尔有挤爆了的饺子,妈妈也会想办法给把面合上。反正我们还只是停留在看妈妈包饺子的水平上。后来过了两年,有一年过年时,在外工作的大伯给爷爷带回来一个塑料的小盒子,说是包饺子的。把面铺到上面,饺子馅放进去,把塑料盒子使劲盒上,一个饺子就成型了。从那以后我就拿着爷爷的“饺子机”帮妈妈包饺子了。生活越来越好,吃饺子的次数越来越多,慢慢的我们竟都嫌弃“饺子机”没有我们自己用手包的好包的快了,那个在我家红极一时的小玩意竟不知最后被扔在哪了,反正最后是没人需要了。</h3> <h3>今天,面对两袋子成品的饺子皮,和一盆肉多菜少的饺子馅时,我又想起了儿时的饺子,搪瓷缸和饺子机。现在家家天天随时都可以吃上饺子,当我哪天提起吃饺子时,女儿甚至都是不乐意的嘟嘟嘴,但先生和我最爱吃的还是饺子,或许都是有着童年那么多的温暖甜美回忆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