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去南京小住,适逢南京夜间下大雪、降温。第二天早起一看,窗外一片白茫茫,地上的积雪差不多有十公分厚,天空中还飘着零星小雪花。<br> 中午雪止,我决定利用下午空闲时间到南京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和总统府一游。<br> 我住的地方距那里足有二十多公里。驱车上路,道路上几乎没有积雪。这一方面是中午气温已有上升积雪开始融化,另一方面南京市政府组织的清除积雪工作颇有成效。一路上我看到好几次,有道路清洁车辆在喷洒融雪剂。在这里必须要给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点个赞。<br> 紫金山天文台位于紫金山半山腰一片较为平坦的山坡上,有一条两公里长的“天文台路”可以开车上去。天文台路全程都是石板路,车开不快,坡度也比较陡。天文台附近的最高峰名为“头陀岭”,海拔425米,从山脚下可以坐缆车登顶,天文台是缆车的中途站。</h1> <h1> ▲ 我开车沿天文台路开始登山。石板道路很干净,但路边及树上有厚厚的积雪,美景不断。这预示着上面必有好景,心里不禁暗暗高兴:今天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来巧了!</h1> <h1> ▲ 大雪过后的紫金山,景色实在美。这是紫金山天文台景区的大门,右侧小屋是售票处,票价15元,真心不贵。我凭驾驶证购买了半票入内。</h1> <h1> ▲ 进入大门,美景没有让我失望。我发现凡游客可能经过的地方均已被扫出约一米宽的无雪通道,扫雪痕迹清晰可见。我一边迈腿拾级而上,一边心里感谢这里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h1> <h1> ▲ 天文台都有一个特征,它必定拥有一个或几个半球形的建筑,学名叫观测室。观测室里安装了可自由调整高度和角度的天文望远镜。半球形的屋顶可随着望远镜角度的变化而跟随转动。屋顶上还有一个可移动的弧形保护盖,盖子打开后室内的望远镜即可观测天象并可随意进行高低调整。</h1> <h1> ▲ 紫金山天文台是个功能很齐全的大型天文台,拥有多个半球形屋顶的观测室。仅这张随手拍的照片中就能看到5个。</h1> <h1> ▲ 照片中这个足以容纳百余人的平台是紫金山天文台的最高处,平台正中间也有一个很大的半球形观测室屋顶。</h1> <h1> ▲ 这半球形屋顶的后面矗立着一座多用途铁塔,既是个避雷装置,又可以安装很多设备。各位数数看,照片中有多少个锅盖?</h1> <h1> ▲ 站在这最高处的平台上,对照着手机地图往下看。那湖应当是南京著名的玄武湖,近湖边的圆形建筑是太阳宫剧场,湖的对面则是南京市区。</h1> <h1> ▲ 从平台的另一侧向下看,可以看到运行中的缆车。把照片放大,可在中部看到缆车的支承铁塔和一来一去的两个轿厢。</h1> <h1> ▲ 这是观测室内的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已有85年历史了。南京沦陷前它被拆散转移,免遭日寇毒手。它是一台功勋设备,新中国科技人员用它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国际上命名为“紫金山一号”,曾经轰动一时。此设备现在还能使用,一方面是当初购买它时它的技术性能非常超前,另一方面是后期对它进行过多次现代化改装。</h1> <h1> ▲ 这个小家伙就简单多了。它的年龄也不算小,但因性能落后没有改装价值已被弃用,只能站在这展示厅里了。</h1> <h1> ▲ 这是天文台使用的日本尼康单反照相机,配上合适的镜头,与天文望远镜连接,拍摄天文照片。看它的外形与现代相机差不多,两侧的胶卷盒中装上电影胶片,可一次连续拍照两百多张。现在当然是用数码相机,不再使用胶片了。</h1> <h1> ▲ 看外形、颜色和说明,它似乎就是个高级玩具。宝葫芦天文望远镜,观测哈雷慧星用的,生产于哈雷慧星上次回归(1984年2月)前。哈雷慧星下次回归是2061年,不一定能看得着了。</h1> <h1> ▲ 这是放在展示厅的展板。不知为什么,领导们到了南京都爱去视察紫金山天文台。但习主席至今没去过。</h1> <h1> ▲ 室外的天文仪器设备都是古代的精品。这是浑仪,详见照片说明。中国古代的科学家能观测天象造出这种仪器,真的很不容易,佩服他们。这台浑仪还曾遭到八国联军的抢掠,所以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雪中的浑仪,别有一番情趣。</h1> <h1> ▲ 这是简仪,见照片说明。上海佘山天文台也有一台简仪,比这台漂亮,但好像没有这台这么复杂。这台仪器也曾遭到八国联军的掠抢,它的命运比前面那台浑仪稍好一些。</h1> <h1> ▲ 雪后游紫金山天文台,似乎雪景比那些房屋、设备、仪器更吸引人的视线。</h1> <h1> ▲ 雪景衬托下的指路牌。</h1> <h1> ▲ 远处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最高处平台。</h1> <h1> ▲ 要是没有支撑架,这两棵树会不会被雪压倒?</h1> <h1> ▲ 这棵被修剪成半球形的树披上了积雪,跟天文台观测室的半球形屋顶是不是有点雷同?</h1> <h1> ▲ 在网上见到过这建筑的照片,但没我拍的这张雪景漂亮。</h1> <h1> ▲ 这棵树上的积雪,绝对跟北方的雾淞(树挂)有一拼。</h1> <h1> ▲ 这张有雪中天文台的特色。</h1> <h1> ▲ 这是我拍到的树上积雪最厚的一张。</h1> <h1> ▲ 这也是拍得较好的一张。由此想起某人的诗句:雪压松枝低,轻刮路人衣……</h1> <h1> ▲ 漫步在天文台的小路上观赏雪景,忽闻得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定睛寻找,不禁大喜过望,前方十几米处有几株绽放的蜡梅正在施放着清香。</h1> <h1> 雪中寒梅,多少摄影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场景,千载难逢,今天被我遇上了!赶紧选角度拍照自不用说,那股清香实在令人陶醉,久久不愿离去。<br> 旁边有一对小夫妻说:可惜呀!声音可以录制成音频,形象可以拍成图片或录制视频,这香味实在无法记录啊。他们的儿子说,咱们采几朵装在瓶子里带回去吧?被他的父母很严厉地制止。</h1> <h1> ▲ 这里要感谢一位老姐给我的指正。蜡梅的蜡,是蜡烛的蜡,正解为:蜡梅!而“腊”梅,充其量只能是蜡梅的俗称或别称。</h1> <h1> 还有,蜡梅与梅花不是同一种花!下面这两段是网上查到的资料:<br> 园林专家认为虽然同称为“梅”,蜡梅与梅花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关系甚远。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而梅花为蔷薇科李属。蔷薇科拥有庞大的家族,梅花与蔷薇科的樱花、李花、桃花的关系显然比跟蜡梅亲近得多,花形、花色也更接近。<br> 蜡梅是落叶灌木,梅花则是落叶乔木。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花期:蜡梅开在寒冬,盛花期在腊月隆冬时,而梅花则在开春后开放,盛花期要晚两个月。此外,蜡梅为蜜蜡状的黄色,梅花则为白、红、绿等多种颜色。蜡梅香味浓,梅花香味较淡。<br> 我等草民记不住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只需知道:严冬季节开放的、香飘千里的黄色花朵是蜡梅;开春后才见到的白、红、绿等颜色,仅有淡香味的是梅花。</h1> <h1> ▲ 这张是我拍得最得意的一张。它不像前两张,枝上所有的蜡梅遍地开花、争相斗艳。这张是一花独放、傲视群雄。颇有一些桀骜不驯、她在丛中笑的意境。周围积雪的烘托也是恰到好处,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h1> <h1> ▲ 不知不觉中在这里赏玩了近三个小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预定的时间。下山来到景区大门口,大门对面的建筑物是天文科学交流中心。</h1> <h3></h3><h1></h1><h1> 我年轻时曾在北大荒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大雪对我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什么稀罕物。但是,同样是大雪,北方与南方却大有不同。北方的雪那叫一个粗犷、疯狂、蛮不讲理,把人冻得咬牙切齿还不算,恨不能立马把他冻成固体,然后一阵狂风把他吹扫成粉末才心满意足。南方的雪则象个温柔的母亲,等孩子都睡了,悄悄地把大自然装扮成别有风味的美丽花园,送给你一个惊喜和快乐,带走你的疲劳和忧愁。年龄大了,见识多了,才会有这样的感悟。<br> 这一趟跑得挺值,紫金山天文台和难得一见的雪景双丰收,满载而归。</h1><h1><br></h1><h1><br>2019-2-4</h1><h1><br></h1><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