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里涓涓流淌的情歌——泥河湾情歌女子沈美清诗歌印象(文/何育锋)

小河草儿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泥河湾里涓涓流淌的情歌</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泥河湾情歌女子沈美清诗歌印象</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何育锋</h1> <h1>  对沈美清的诗歌产生印象其实很早了,要说的话大概是在十六七年前了。那时县里刚刚办了一份报纸叫《阳原之声》(现名《阳原报》),第四版为文艺版。由于我比较喜欢文学,也时常给《阳原之声》写些小诗、小文,所以对《阳原之声》就格外关注。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知道了沈美清这个名字,知道了沈美清的诗歌,感觉她的诗歌一如她的名字那样美。后来县里又有了民间刊物《泥河湾情怀》,再后来又逐步有了网络博客、QQ、微信,于是看到她的诗的机会就更多了,印象也就越来越深了。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泥河湾里的情歌女子,她的诗歌给我的印象就是泥河湾里涓涓流淌的情歌。</h1><h3></h3><h1> 中国诗歌可谓百花齐放,却是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诗歌发端于言志抒情,作为中国诗歌艺术渊源的《诗经》即是如此,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由此而下,抒情诗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绝大多数诗歌都是抒情诗,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别具一格,就在于其独特的抒情性。读沈美清的诗歌,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古典诗歌以及琼瑶、汪国真等人的诗歌对她的巨大影响。沈美清的诗歌,大多数是抒写爱情、友情、亲情的,尤以抒写爱情最为突出,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可谓佳作迭出!在她众多的爱情诗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经在我的长篇小说《落叶飘飘》中引用过的那首《再回首》:</h1><h3></h3><h3><br></h3><h1> <font color="#39b54a">再回首<br> 彻夜难眠<br> 曾经有过的温暖<br> 恍若昨天<br> 梦在眼前<br> 念在枕边<br> 碎成月光<br> 朦胧了双眼</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 再回首<br> 往事如烟<br> 曾经有过的呢喃<br> 犹在耳边<br> 爱恨缠绵<br> 瞬息万变<br> 谁许谁的今生<br> 谁痴谁的牵念</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 再回首<br> 心绪斑斓<br> 曾经有过的爱恋<br> 还在缱绻<br> 昨夜风紧<br> 凋落了花瓣<br> 那片是我的凝眸<br> 停留在你的窗轩</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 再回首<br> 泪流满面<br> 曾经有过的片段<br> 如水如烟<br> 岁月匆匆<br> 背影渐远<br> 挥手之间<br> 已是万水千山</font></h1><h1><br></h1><h1> 不怕人笑话,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差一点流下来,所以当我的小说正需要一首写恋人分手的诗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借用了这首诗。后来在修改小说的过程中,每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还是会不由得泪眼朦胧。有一次,我让《若水》诗刊编辑诸葛慧静女士看了这首诗,她看完后回复了这样一段话:“再回首,有点让人聆听到了八十年代歌曲的感觉,虽然已不再很流行,却依然是经典无数。就如那些爱情,历经岁月的淘涤,有些变成回忆,有些变成幽思,有些变成相依。此诗一韵到底,在气韵、流畅、美感上高出一筹,但是作者也慢慢地从这个回忆中超脱出来,正如诗中所说:挥手之间/已是万水千山。可不吗?错过的姻缘,往往无法回到从前,或是外在的因素,或是内在的因素,纵是百转柔肠,也已是天边的云和月。再回首,他/她已是诗、是画、是远方,活在当下吧,为幸福与心安继续努力!”慧静女士这段兼有点评与感悟的回复也说出了我要说的话,我认为这首诗突出地体现了沈美清诗歌的特点。</h1><h3></h3> <h1>  <b>一、沈美清的诗歌古典气息浓郁。</b></h1><h1>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其中从外在表现看,最突出的特征是视觉上的形式整齐匀称和听觉上的音韵和谐悦耳。对于形式整齐匀称这一点,唐诗、宋词、元曲等有格律规范的就不用说了,就是唐以前的诗经、楚辞、汉乐府等诗歌,形式上也都是相对整齐匀称的。至于音韵和谐悦耳,这更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从周朝开始就非常注重诗歌的吟诵,《周礼•春官•宗伯》中曾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里的“讽”与“诵”的要求,就是古人说的“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强调的是读诗时要有节奏,因为吟诵的时候,感情是随着声音而活动的,随着声音的韵律,有一种感情在内心徘徊流动。我认为沈美清的诗歌已经完全具备了以上所说的中国古典诗歌外在的两点艺术特征,所以她的诗歌会让我们感觉到浓郁的古典气息,不仅仅是这首《再回首》,她的诗歌基本都是这样的,可以说不用专门挑选,随便拿出一首就行,比如:<font color="#39b54a">“……//也许/不经意的一片云彩/泥泞了我脚下/潮湿了我心海/让我孤单徘徊//也许/不提防的一场霜雪/冰封了绿意/枯萎了花开/让我泪水澎湃//也许/不轻易的一次失败/摧残了憧憬/留下了伤害/让我一路感慨//……”(《错了,从头再来》);</font>再比如:<font color="#39b54a">“……//你来过,如雾如风/弥漫了我多情的心/多少年后/我仍清晰地记着/你的笑容暖暖地/几分羞涩又几分清纯//……//你来过,如雾如风/滋润了我的梦境/被你轻踏过的每一寸草地/芳草丛生/回忆葱茏//……”(《你来过,如雾如风》)。</font></h1><h1> 沈美清诗歌的古典气息,除了直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之外,还从琼瑶、汪国真等人的诗歌中间接地汲取了古典诗歌的营养。我们读着琼瑶和汪国真长大的这一代人都知道,琼瑶、汪国真都是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作家、诗人,琼瑶小说中的诗歌,许多都是借用、化用古典诗歌而来,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在水一方》出自《诗经•蒹葭》,《月朦胧,鸟朦胧》出自贺铸的《江城子》,《几度夕阳红》出自杨慎的《临江仙》,还有《青青河边草》、《一帘幽梦》、《彩云飞》、《心有千千结》等等都是如此。汪国真的诗歌虽不像琼瑶的诗歌那么直接地借用化用古典诗歌,但明显带着古典意味,读之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不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目标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热爱生命》)“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我不期望回报》)“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嫁给幸福》)等等,这样的诗句在汪国真的诗歌中几乎俯拾皆是。如果说沈美清的诗歌受琼瑶的影响属于我个人的猜测,那么受汪国真的影响则是实实在在的了,沈美清有一首诗《我该怎样感谢你——致诗人汪国真》,就能说明这一点。</h1> <h1><h1><b>  二、沈美清的诗歌感情浓烈缠绵。</b></h1><h1> 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中一种体裁,它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其主要特征的。所以诗人应该是个多情的人,可以说丰富的感情是一个诗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感情因素。情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动力作用与感染作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阿•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情感的形象来思维”。罗丹则明确指出:“艺术就是感情。”在诗歌中情感更作为“核心”、“根本”、“灵魂”来体现。“诗者,根情”,“情者,文之根”。千百年来,诗歌这片伊甸园之所以花卉繁茂,弥漫馨香,历久不哀,完全归于情感河流源源不失的浇灌。在我看来,沈美清就是个多情的女子、深情的女子,她的诗歌不论是抒写爱情,还是友情、亲情,诗中的感情都是那么浓烈缠绵。前面举过那首写给曾经的恋人的《再回首》就不说了,我们再看她一首写给现在的爱人的诗《给你,我所有的深情》:<font color="#39b54a">“……//谢谢你亲爱的/这句话出自心窝/这些年你辛苦了/为了家你付出那么多//如果真有下辈子/我还会做你的老婆/你一定要记住我的模样/在今生来世的轮回中等我”。</font>还有写给父母亲的《春天里的思念》:<font color="#39b54a">“……//我的心已柔软成柳丝/任凭思念/疯长疯长/北归的燕子/衔着我的问候 /替我殷勤探望/我的爹娘/您们可否安康”。</font>写给朋友的《挥挥手,2015》:<font color="#39b54a">“轻启2016的扉门/我走进许愿池/种下366棵幸运草/愿朋友们心想事成快乐逍遥”。</font>每当读到沈美清的这些诗句,总觉得是我自己写的,不由得就会想起自己的过往,沉醉于那浓烈缠绵的感情中不能自已,我想这就是好的抒情诗所具有的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所引起的共鸣吧!</h1></h1> <h1><b>  三、沈美清的诗歌意象丰富斑斓。</b></h1><h1> 意象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图景映射,是心灵的一种直观感觉。意象主义大师庞德说:“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各种不同观念的联合。”意象可以使人产生某种理智和情感的综合反应,能使人产生顿悟,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font color="#39b54a">“再回首/泪流满面/曾经有过的片段/如水如烟/岁月匆匆/背影渐远/挥手之间/已是万水千山”(《再回首》);“每一个微笑/每一滴眼泪/都左右着她的悲喜/我笑/母亲心上开满丁香/我哭/母亲心上落雨”(《母亲的心》);“满塘荷香把心语泄露/溶溶月色掩藏不住憔悴的等候/一弯月牙瘦了一根竹影/一帘雨雾弥漫了一双痴眸”(《七夕寄语》);“别问我永远有多远/也许是一生也许是一段/这些年我早已习惯了孑然一身/或作清风一缕/亦或孤帆一片”(《别问永远有多远》)。</font>读沈美清的诗歌,总有许多的意象不时跳跃着出现在眼前:风花雪月、山水云烟;芳草鹰燕、松竹梅兰;天涯海角、微笑泪眼;夕阳梦靥、杨柳舟船……这些丰富斑斓的意象无不真实、鲜明、生动,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诗歌中,“意”一般不便于赤裸裸地说出来,需借物来表现,显得含蓄;“象”也不单是纯客观的物象,须由意来触发、来点染,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沈美清诗歌中的意象即是如此,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h1> <h1><b>  四、沈美清的诗歌意境凄美温婉。</b></h1><h1> 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者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诗,我们读了一遍,就觉得索然无味,不想再读第二遍;有的诗,却百读不厌,而且越读越有滋味。其中的原因,可能就与境界有关。前者太直、太露,诗人将要讲的话自己都讲完了,没有给读者留下任何想象回旋的余地;后者则相反,其丰富的内涵欲吐未吐,深沉蕴籍,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去思考,才知其中三味,沈美清的诗歌显然属于后者。<font color="#39b54a">“模糊中又看见,村口/老榆树下, 母亲/深情张望/归家的牛羊/带走了最后一抹惆怅/夹着稻禾清香的炊烟/氤霭了娘的泪光”(《春天里的思念》)“只要你还流浪/我就没有码头/爱过的温暖搁浅在心口/曾经的诺言会不会时过境迁/往来的潮汐/是否会把往事拍打模糊//也许有一天爱没有了季节/你才会为我停留/我再不会像候鸟一样/带着眷恋上路/紧握那片春色在手/让零乱的心事深情如初”(《候鸟》)</font>“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就像前面提到的那首让人酸楚泪下的《再回首》一样,我相信沈美清的诗歌是在“情动于中”不能自已时写下的,而且用情很深,再加上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意象的烘托,便形成了沈美清诗歌“凄美、温婉、深沉、隽永”的意境风格。</h1> <h1><b>  五、沈美清的诗歌语言自然流畅。</b></h1><h1> 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最重要的表现。一首诗,不论是它的形象、意境,还是它的思想、情感,或是它的技巧、构思,最终都要通过它的语言表现出来。吟诵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之一,这就要求诗歌的语言要做到自然流畅。古人所说的“诗贵自然”,我想首先应当是语言的自然。沈美清的诗歌语言,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古典诗歌的藩篱,讲究形式上的整齐匀称但又不强求整齐划一。在她的诗歌语言中,看不到明显的做作雕琢之笔,情出肺腑,笔触凡物,一点也不装腔作势,情感之水犹如泥河湾里的桑干河一样涓涓地流淌着。<font color="#39b54a">“再回首/彻夜难眠/曾经有过的温暖/恍若昨天/梦在眼前/念在枕边/碎成月光/朦胧了双眼//再回首/往事如烟//曾经有过的呢喃/犹在耳边/爱恨缠绵/瞬息万变/谁许谁的今生/谁痴谁的牵念”(《再回首》</font><font color="#39b54a">)“我轻轻而来/像深秋里一枚秋叶/用沉默向你表白/不惊扰你丝毫/不带给你任何烦恼/哪怕你无视我的存在//我轻轻而来/也许只为了有一天/能轻轻离开/不带走一枚秋果/不带走一片云彩/就像我来时那样/不惊动你的心海”(《我轻轻而来》)“又回到年少时光/我们提裤挽袖摸虾捉鱼/被晒得黑黝黝的脸上/只有那对虎牙笑得那么整齐//数着星星我们老去/回忆跌落在絮絮叨叨里/今晚枕着无眠的月光/我靠着长椅偷偷窃笑/怎么又想起了你”(《月光,回忆》)</font>这些诗句因为写得自然流畅、入情入理,就产生了一种一拍即合的魄力,使读者有了共鸣,做到了司空图说的“幽入空山,过水采萍”,也做到了袁枚说的“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h1> <h1><b>  六、沈美清的诗歌结构回环往复。</b></h1><h1> 从结构上看,沈美清的诗歌几乎没有一节成诗的,两节一首的也很少,大多数是三节以上的。而且大多数诗歌,每节的开头或结尾,要么重复,要么相似,很容易让人想起《诗经》中的诗。我们知道,《诗经》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艺术特色就是复沓的运用。所谓复沓,简而言之,就是重章叠唱,比如我们几乎都能背上几句的《关雎》和《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还有《伐檀》、《硕鼠》、《采薇》、《木瓜》、《君子于役》等等。这些诗歌不仅给人端庄整饬而又舒缓悠扬的感觉,而且运用了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来强化读者思维、加强读者印象、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我想沈美清是了解《诗经》的,否则很难有这样的诗歌艺术的自觉。请看她的《落红歌》:</h1><h3><br></h3><h1> <font color="#39b54a">你可知落红是花的寂寞<br></font><font color="#39b54a"> 凋零不是它的过错<br></font><font color="#39b54a"> 谁能懂它曾经 为谁执着<br></font><font color="#39b54a"> 任心事在枝头 蹉跎</font></h1><h1><font color="#39b54a"></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 你可知落红是花的无奈<br></font><font color="#39b54a"> 离别不是它的告白<br></font><font color="#39b54a"> 谁能懂它傲然 为谁绽开<br></font><font color="#39b54a"> 任真情付流水 徘徊</font></h1><h1><font color="#39b54a"></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 你可知落红是花的烦恼<br></font><font color="#39b54a"> 缤纷不是它的炫耀<br></font><font color="#39b54a"> 谁能懂它香消 为谁痴迷<br></font><font color="#39b54a"> 任泪水化云雨 轻抛</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h1><h3><font color="#39b54a"></font></h3><h3><br></h3><h1> 在我看来,沈美清诗歌中的复沓也像《诗经》中的复沓一样,不仅在整体形式满足和引导了对视觉整齐美的追求和期望,同时还造成声音的有规律的延展(或拉长)和强化,读起来和谐悦耳、琅琅上口,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这种回环往复的情景交融,最终使诗人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正像音乐的旋律传递着情感的波动一样,音节和意象的反复也对应着情感的缠绵。</h1><h3><br></h3><h1> 总之,沈美清的诗歌,不论是语言、结构,还是感情、意境,都具有很强的古典气息和韵味。沈美清,泥河湾里的情歌女子!沈美清的诗歌,泥河湾里涓涓流淌的情歌!只是如今,这样的诗人和这样的诗歌,就像汪国真和汪国真的诗歌一样,已经不受当今诗界军阀及其喽啰们的待见了,但是这并不妨碍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普通的诗歌爱好者的喜欢。所以我不避啰嗦浅陋、不惧贻笑大方,写了以上一些感想,愿与喜欢沈美清诗歌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也请沈美清老师和文朋诗友们不吝赐教!</h1> <h1>作者简介:何育锋,河北省作家协会、诗词协会、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作家文学》《河南日报》《诗词月刊》等数十种报刊杂志、诗文选集及光明网、中国诗歌网等。作品曾获全国性赛事二三等奖、优秀奖。诗观:关注生活,面向大众,抒写真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