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洋埠古镇,小城镇建设变化。

胡金宝

<h3>  我的家乡洋埠<span style="line-height: 1.8;">镇,今年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了大变样!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改造的小城镇,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水韵古镇、魅力洋埠。</span></h3> <h3>漂亮美丽的沿江公园</h3> <h3> 弯弯曲曲犹如长龙的廊桥,层层叠叠凹凸有致的假山,集休闲钩鱼看书等功能为一体的长廊凉亭。</h3> <h3> 这里原来是个深达10多米、取沙石的深洞,也是以前放牛的地方。现童年放牛吹箫,犹如八仙张果老倒骑驴,韩湘子擅吹洞箫游玩的情景,构成了诗情浪漫的画卷。</h3> <h3>  这是渔民的聚居地,建于70年代,三和土与砖混结构。最早渔民搭棚而居,后来党的政策好,国家建房供其居住,还给他们建了造纸厂——当时为社办企业,70年代大部分是姓钱与姓许两家姓氏居住,当时渔民负责人是许根根。经过小城镇综合整治,现在的渔民之家得到了重新改造,焕然一新。</h3> <h3> 从这台阶走上大坝就是衢江,古代叫濲江。 </h3> <h3> 这是防洪大坝,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底部宽10一30米,上部宽5.5米多,两辆汽车交会能通过,从湖镇长丰勘至青阳洪村,防洪长堤达十里之多,再延续到罗埠镇范围,高度在5-10米之间。当时镇政府叫人民公社,由公社分配任务到每个村去完成筑大坝,公社一呼而应,每个村都积极按时完成,全部用畚箕装沙石肩膀挑,穿的解放鞋与草鞋,吃的没条件买铝饭盒只能吃蒲包(草编织)饭。最高劳动力记10分,妇女最高5分,当时10分工分只能折人民币0.8-1.0元收入。那个时候年经济收入80-100元,口粮500斤,政府不出报酬给村,由各村自负。当时公社书记朱土金,副书记陈土生,部长陈竹清,妇女主任范秋月,文书张金富,管企业的老唐,管大坝砌块石与开采块石是社阳人的老邱,组织农民到社阳开采块石,公社工作人员住在土改之后的明清时代的老房,只有8个人,领导公社上万人,不用几年把大坝筑完工,当时上万的农民天天用肩往大坝上挑,后来村执行了发筹码按件计酬,为了按时完成,不管风吹雨打每天都坚持上工干活,工地上的横批标语口号是: 苦战,奋战,搞好水利建设!“三忠于”的时代,干劲可想而知,象征着万里长征的伟大精神。</h3> <h3> 古镇埠头</h3> <h3> 溪水碧水荡漾,妇女们在洗衣被,小船停在岸边!欢迎大家上船划浆游玩。</h3> <h3>对面是新建上岸码头</h3> <h3>  昔日的渡江埠头变成了航运枢纽,上面公路通车。</h3> <h3>  米行街的由来: 明清年代运输都要靠水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国家货品可以进入中国,由于洋埠码头可以靠岸,所以货源源不断的从杭州运往洋埠上岸,从这里上岸运往汤溪县、兰溪县、龙游县陆路销售,但返回的船是空的,他们就想到把洋埠的米运往杭州各地出售,这样就做起了米行的生意。洋货多了,洋埠与杨埠,洋与杨是同音,后来逐渐把杨字改写成洋字。杨埠的创居人: 青阳胡氏家谱记载: 廉一公下,铭四公派下: 亘字辈,排行151 、胡时赐创居,由一乐堂迁入,生于明朝成化甲午年(1474年),卒于嘉靖已亥年(1539年),明末清初1644年杨章公由兰溪城迁入。</h3> <h3> 下徐由青阳胡氏铭四公派下: 亘字辈,排行277,胡仲正创居。</h3><h3> 车门裡由青阳胡氏铭四公派下:进字辈,排行151,胡夙志创居,</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埠镇的悠久古文化出于青阳胡氏,青阳胡氏是原汤溪县的第一大族,也是洋埠镇大族,在洋埠镇居住有16个自然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截</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至《青阳胡氏文献录》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隆中叶,青阳胡在科举考试上取得的成绩如下:进士6人,举人9人,入贡、监者及廪、庠生100多人,任各地知县(州)、府通判、知府及中央官署官员者19人,其中以知县(州)为最多,有13人。还有,由贡生出任自国子监学正以下、各地府县学教授、教谕、训导、学正和八旗教习等教职者共43人,其文教之盛可见一斑!</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汤溪第一进士</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胡超故里东田村纪念馆,中国海洋大学傅根清院长、古文专家编写的胡超1.7万字的学术论文即将发表,胡超诗词注释在今年上半年完成。</span></h3> <h3>汤溪第一进士胡超纪念碑</h3><h3>原金华市人大副秘书长伊福泉、原婺城区人大主任邱开祥、政协副主席胡瑞富考察调研。</h3> <h3>  青阳胡氏发源地一乐堂村集雅堂,</h3><h3> 一乐堂由青阳胡氏在明朝1377年三迁定居,有胡氏家庙,祟报祠,有进士县令胡斐,江西醴陵县令胡东,曾经有电影《九岁县太爷》就是说胡东,电影题材是发生在江西。</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集雅堂为铭七公创居,当时著名的文学人物宋濂曾给他造的“集雅堂”题匾。他生五子,在青阳胡的支系中以他的子孙最为兴盛,如曾任福建怀安县令的胡节、南昌知府的胡公廉、南京太常寺少卿的胡森等,县令胡炜、胡孟翔等,都是他的后人,后分居各处。</span><br></h3> <h3> 湖前村尚睦堂</h3> <h3>湖前村进士胡公廉进士碑</h3> <h3>  上陈村由坝头迁入</h3> <h3>  美丽的琳湖是曾经文人弹琴吟诗的地方,也是养育他们的水源,有许多文人留下了诸多诗词赞美。图片为中国海洋大学古文专家傅根清院长考察调研。</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青阳胡氏文献录在东店村胡厚泉家收藏六卷,今年在上海图书馆寻找到了增刊二卷(460页),文献录一共1982页,记载青阳胡氏发展历史文献。</span></h3> <h3>  2018年8月,由企业家胡永余牵头成立了青阳胡氏通谱编辑委员会。各村书记、主任、热心人士踊跃参与,现在正在搜集编撰当中。</h3> <h3>  瀫水之南婺洲西 双溪汇聚青阳居 一江阅尽千帆竞 徒留米街斜阳里 万亩粮田千重浪 稻花香里论古今 而今盛世逢新意</h3> 洋埠镇在党委书记周晓玲的带领下,精诚团结,为民办事,用事实证明了成绩结果,受到了洋埠镇人的赞扬敬佩。欢迎在外的乡贤回家乡走走看看、回忆你们曾经的童年时代,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支持家乡的建设!<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