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周相约在爱玲茶室小聚。下午品尝了何师兄的冰岛黄片、昔归,还有傅老师的收藏级岩茶,听佳人姐讲解江湖茶术与茶商沉浮往事,晚上一边尝爱玲的爽口凉菜、红烧鱼和水饺等佳肴,品满口芬芳的红葡萄酒,一边闻傅老师对中国经济、血型知识、哲学及国学等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其间频频举杯,不乏思想碰撞,讨论热烈,意兴盎然,直至深夜乘兴而归……</h3> <h3> 傅老师出于职业本能与敏感,对今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利弊分析,并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及发展预判,认为中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隐患和风险,国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充斥着各行各业,以及蔓延到社会各个组织、企业以及家庭等,世人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认识,普遍也是“既恨,但又必须爱”的矛盾心理。</h3> <h3> 上次《浅谈今天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文章中,我也分析过这种适应现实的教育理念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并在文尾做了调查。数据显示63.88%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上喜欢的兴趣班,13.88%的家长选择继续上,13.88%的家长选择不上,8.33%的家长选择很难讲。对于当今家长对教育的狭隘理解,我不认为多数父母会尊重或顺应孩子的意愿去理性选择,相反绝大多数家长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可违背规律,也不甘于落后……这一奇特现象又让我进行了一些思索。</h3> <h3> 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充分意识到了危险,但是另一方面家长又没有意识到危险,此话怎讲?首先家长是意识或体察到了失去现实既有利益和未来收益落空的威胁,会不自觉地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做出回避、抗拒与抵制的行为和举动。比如,轻轨出站的人群宁愿排长队选择上行电梯,而不去走宽敞通畅的楼梯,因为走楼梯明显会使体力受损,受累更多。但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对人生意义的狭隘理解,加上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能认识到提前教育和过度学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h3> <h3> 现实生活中,人主要有两种行动力,一是逃避恐惧,二是追求美好。逃避恐惧是出于人性“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反应,而美好的事物,属于超自然、超功利、超现实的形而上精神意识范畴,追求美好的人首先需要对精神价值有高度的认同感,同时能够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两者相比较,追求美好的难度更高、更难企及,因为人性的惰性与软弱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很容易向现实利益妥协,很容易被人性卑劣死死拽着后腿而无力攀登人生境界的高峰,所以,现实生活中,来自本能反应与自我保护的“逃避恐惧”比“追求美好”更具有行动力,因此能够克服与超越人性劣势而追求美好的人始终是少数中的少数。</h3> <h3> 萨特说,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采取行动,去诠释人生的意义。但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不同导致方向完全不同,以至于采取行动的方式和结果截然不同。因此,就家庭教育而言,孩子的心灵层次与言行外观基本是父母三观的具体呈现,是父母三观塑造的最终结果,反思教育,须反思人生,反思三观,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仅仅是做好自己! </h3><h3><br></h3><h3> 2019020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