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b>生活穷穷一时,心志穷穷三代。</b></font>常常被长辈教导要节约的孩子,以后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恶性循环。连花上一分钱都带有一种负罪感,即便哪天一步登天,也会变成童话里的守财奴。</h3> <h3>贫穷是很可怕,但<font color="#167efb"><b>可怕的并不仅是没有钱,而是沾上因为穷花钱就应该负罪的毛病</b></font>,我们从小到大,肯定听过这些话:<br></h3><h3>“孩子,我们家要买房子,别买这么贵…买了能干嘛,又不能吃”</h3><h3>“咱家也不富裕,不能跟其他人比较,能够吃饱喝饱就行了”</h3><h3>…....</h3><h3>但是,父母却不这么认为。学生,就应该穿着朴素,鞋子还是好就能穿,衣服没破就凑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1</font></b></h1><h3>有的父母认为,灌输这种穷则节约的观念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节约,我们容易把穷和节俭混为一谈。但是:<font color="#167efb"><b>节俭是美德,而穷是一种观念。</b></font>父母往往与子女秉持着不同的消费观念,这很正常。</h3><h3>节约本是美德,可凡是要讲求一个度。不然,节约变成一味的抠门,不给孩子零花钱,买东西斤斤计较,孩子在心理上不能得到满足,当孩子长大一后,继承了这种思想,总觉得一省再省就能给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h3><h3>然而这一切的节省,并没有给孩子带来价值。<font color="#167efb"><b>做个体检不愿意,买个保险还生气</b></font>。</h3><h3>自找苦吃从来不是美德。<font color="#167efb"><b>斤斤计较,爱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襟博大的孩子</b></font>。常常被长辈教导要节约的孩子,以后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恶性循环。<font color="#ed2308"><b>连花上一分钱都带有一种负罪感,即便哪天一步登天,也会变成童话里的守财奴。</b></font></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2</font></b></h1><h3>《鹦鹉螺》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为何贫困是一种疾病》的文章来分析贫困心理。表面上看来很成功的人,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虽然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却常常产生质疑、焦虑、讨厌小孩,总觉得钱还没有攒够。</h3><h3>《为何贫困是一种疾病》指出:<font color="#167efb"><b>长期处在贫困之中的人,会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无法考虑长远打算,特别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b></font>。</h3><h3>同样,《今日心理学》也有一篇文章表达了这一观点---穷孩子难翻身。</h3><h3>为什么?穷孩子因为贫困,不仅仅缺少金钱,更缺少了家庭的认可和支持。处在聚居的环境下,难免出现攀比的心里。但,没能给孩子树立好正确的认知,这种贫困只能给孩子带来无尽的阴影。</h3><h3>穷怕了,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成长?<font color="#167efb"><b>赵老师指出在哭穷声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总会有一种匮乏感,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稀缺心态”,即“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b></font></h3><h3>因此,从小接受”缺钱“的观念,物极必反,孩子以后很可能形成”盲目的拜金“,最终走上一条不归的道路。在社会中,迷失正确的放向。</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3</font></b></h1><h3>比省钱更重要的是,加强孩子的财商教育。穷人不是在受穷,就是在怕穷。有了钱也不敢花、不会花,并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下一代。</h3><h3><font color="#ed2308"><b>“付出劳动,必须获得回报”,犹太人建立起“有偿回报机制”,让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来换取零花钱。</b></font></h3><h3>所以,我们总告诉孩子我们买不起,我们家里条件不好,他就会产生“穷“的思维,甚至一辈子的自卑。</h3><h3>作家埃德加·布莱索在一个故事中说,<font color="#ed2308"><b>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这里的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还包括生活中的压力感和自卑心。</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