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春联

王二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年货。大红底、大黑字的传统春联,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也是对过去一年中的一个总结或感慨,更为过春节增添了吉祥、喜庆、热烈的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自己从小喜欢春联。最初接触的春联是父亲亲手书写的。父亲没上过几天学校,通过自学练就出一手毛笔字。每年一进农历腊月,乡亲们纷纷拿着大红裱纸找上门让父亲写春联。整个腊月父亲卧室的桌上和床头总会摆满一摞又一摞的大红裱纸。小时候,望着父亲书写好的一副副飘着墨香的春联,一股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至、沁入心扉。与此同时,由于耳濡目染很早的时候便能熟背牢记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经典春联。类如:“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曾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喜爱春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迷恋于它的文学含量的高深和艺术上的精美。可以说,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倘能下功夫背诵一些好联名联,定能帮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更会使人领略到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由于对春联几十年的钟爱,在提高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方面,确实获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春联的精美来自于源远流长的孕育和提炼。先前自己一直由史书上认定的中国第一副春联为:公元964年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认定在前些年已被一份资料彻底推翻。某资料记述: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经过长期的创新积累、磨砺打造,春联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诱人的奇葩、耀眼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每年的腊月我都会冒着严寒多次到集市上逛春联摊儿。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品咂着新颖生动的词句,那感觉真个是信步于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百看不厌的反复观摩,好中选优、优中取精的挑拣,每年春节都会有一副寓意新颖独到、语言精美生动、句式工整精巧的春联张贴在自己的家门上。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看天天心里敞亮提神!缘于此,能够带回家一副心仪的春联早已成为自己置办年货中的重要议程,春联也毫无疑问的成为过春节的一种精神寄托与慰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