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美篇《记忆中的三都铁路》,真诚感谢众多读者广泛阅读,引起强烈反响和回忆,甚感喜悦。读者(冰泳者、网名)诚恳指出"三都铁路"(许资线)的末端,不是三都火车站,前方还有一个煤矿车站,称宇字煤矿。</h3><h3><br></h3><h3>由此而想,《记忆中的三都铁路》主要反映铁路沿线火车站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而此文,我的初衷,想用手中之笔浓墨重彩描述下铁路沿线的资兴矿务局、东江木材厂、东江水泥厂、水电八局、鲤鱼江电厂、原郴州地区桥口氮肥厂、郴县糖厂、七一一矿、许家洞煤矿等等。是他们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青春和生命,共和国不会忘记您!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h3> <h3>1991年,资兴矿务局划归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管组,1998年下放到湖南省后,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大产权改革力度,4月23日,宇字煤矿机构重组方案出台,改制后的宇字煤矿暂更名为兴宇实业公司。2000年11月关闭破产,重组祥和煤业公司。</h3> <h3>三都铁路的光珠山道口,是三都铁路最末端的道口,前方末端就是宇字煤矿的煤场。据说,该铁路原计划修建到江西的井岗山。</h3><h3><br></h3><h3>三都铁路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筹建动工,翌年因曰军进犯而停工,至民国30年(1941)通车,主要担负煤炭运输。</h3><h3><br></h3><h3>最早开采属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之一的宋之文开办的。铁路一开始由矿务局自行管理,属地方铁路。</h3><h3>新中国成立后,后移交广州铁路局管理和经营,连接京广铁路。</h3> <h3>资兴矿务局地处湖南省资兴市内,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直达矿区,铁路许三线(许家洞至三都)与京广线贯通;郴资高等级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相距郴州市仅40公里。</h3><h3><br></h3><h3>该局原属中央统配煤矿,1998年下放到湖南省,2001年11月29日位省政府批准改制为资兴矿业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的省属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营煤炭产品,是湖南省主焦煤生产的重要基地。所属生产单位主要分布在郴州的三个县(市)境内。</h3><h3><br></h3><h3>公司还有一个救护大队,是湖南省四个矿山救护区域大队之一。集团公司以煤为主。1989年公司共有6个矿,8对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16万吨。</h3> <h3>湖南煤炭学校(简称煤校)‘,创办于1960年,为资兴煤矿的开采和管理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随着1969 年,从广州搬迁过来七四二九军工企业后,该煤校就停止办挍。</h3><h3><br></h3><h3>1969年中苏关系异常紧张,祖国东北边界有‘珍宝岛”事件,南海有越南蠢蠢欲动,为了备战备荒,一大批军企迁入内地。七四二九也如此,再后来搬迁入郴州市郊七里洞村,现在又成了新城区中心。目前该厂已改制倒闭,建了"万宝新城"。是他们,从广州至三都至郴州几经周转,为祖国的国防工业献出了几代人的青春年华,向他们致敬!</h3><h3><br></h3><h3>追根溯源,始建于1952年的中南军区“江零五四工厂“,坐落于广州北郊夏茅兵房,建厂时仅有从武汉的江零五二工厂和衡阳的江零五三工厂抽调来的69名职工为主要骨干组成,工厂于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二九工厂,并于1969年12月因战备需要,整厂搬往湖南省资兴县三都。</h3><h3><br></h3><h3>1970年9月由原第七四二九工厂的特修连和广后厦茅车材库及广后农机厂,三合为一,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三一工厂,至今走过六十多年时光历程。</h3><h3><br></h3> <h3>湖南黑金时代股份有限公司宝源矿业公司位于湖南省资兴市三都东约2.6公里,行政地域隶属于资兴市三都镇管辖。</h3><h3><br></h3><h3>宝源矿业有限公司为湖南省煤业集团直属子公司。于1936年建矿,其前身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宋子文开办的资兴矿厂羊碉并。1963年12月正式立名为宝源煤矿,原辖有三对矿井,即中平碉、北平碉、南平碉,核定生产能力为81万吨/年。</h3> <h3>周源山煤矿位于三都矿区中部,距矿务局三公里。筹建于1958年7月,1960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1961年因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而暂时停建,1966年5月恢复建井,1970年7月简易投产,命名为湘红煤矿。(因此才有命名为"湘红火车站或道口")</h3><h3><br></h3><h3>1973年矿井生产系统形成,进入全面生产时期,改称周源山煤矿。1983年产煤50.21万吨,首次突破了45万吨/年的矿井设计能力,创省属煤矿第一。</h3> <h3>湖南省华润煤业唐洞煤矿有限公司(简称“唐洞煤矿"),原为资兴矿务局唐洞煤矿。该矿与郴州资兴市城区接壤,省道S322线、资许铁路横穿矿区。</h3><h3>2000年,因资源枯竭,经营亏损,经《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2000)第07号》文批准,实施政策性破产改制,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术,重组“湖南资兴唐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其中职工持股份80%。</h3> <h3>今天,因煤矿资源枯竭,多个矿山破产倒闭。矿山工人一辈子住在矿山简易的住房,如今退休了,也该享受下城市生活,先后搬迁到新区的住宅,如新唐佳园、新宇佳园等,住上舒适明亮的幸福之家,安享晚年。</h3> <h3>青鲁湖公园,地处资兴市新区(唐洞),紧靠为煤矿工人而新建的住宅小区。公园以歌颂煤矿工人为主题,有雕塑“青鲁湖一一矿山文化公园、"黑金勇士“、人工湖、休闲广场、林荫游道等。当年为祖国建设而奉献青春的煤矿工人,让他们在这优美舒适的环境安享晚年。</h3><h3><br></h3><h3>让我们这代人对当年为祖国建设而奉献青春煤矿工人的一种敬仰,并吋刻铭记于心!</h3><h3><br></h3> <h3>湖南金磊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前身系郴州东江金磊水泥水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资产总额5.87亿元。拥有二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水泥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建材企业"和郴州十大标志性企业"等称号。</h3><h3><br></h3><h3>南方水泥为始建于1959年原湖南省东江水泥厂,2001年改制,2008年7月加盟中国建材,更名为湖南金磊南方水泥有限责任公司。</h3> <h3>金磊南方的新厂建设规划,拟搬迁资兴市兴宁镇。新的生产线符合国家目前的产业政策。拆除现有两条2500吨生产线,建设一条日产4500吨生产线,减少产能500吨/日,符合当前国家和省市立项政策。</h3><h3><br></h3><h3>工厂搬迁后,将为资兴市的城市发展和提质腾出空间,并继续带动当地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企业良好品牌形象得以延续。现有员工的就业、社会稳定得以保障,现有及周边土地将提质增值,同时也为资兴市城市建没和旅游发展做出贡献!</h3> <h3>鲤鱼江煤矿是1958年4月由资兴县(后改为资兴市)创办的,同年5月1日正式投入。1959年4月,资兴市并入郴县,该矿也随着合并到郴县三合煤矿(后改为许家洞煤矿),成为地方国营三合煤矿鲤鱼江工区。该矿位于资兴市新区矿工南路1号。</h3><h3><br></h3><h3><br></h3> <h3>来到木根桥古镇,一是说下东江大坝;二是说说湖南省东江木材厂;最后说说木根桥古镇。</h3><h3><br></h3><h3>木根桥老街位于资兴市东江镇木市村一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约1647年),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资兴市水陆交汇处的商贸重市。</h3><h3><br></h3><h3>附着公路和铁路的普及,其水运价值已悄然失去。</h3><h3><br></h3><h3>我们不能一味地开发,往往不注重保护,然后又去做些“返古"的街道,既花费了巨资,又做的不伦不类。</h3><h3>如果当时能在东江河畔,保存木根桥老街多好……像江浙一带的“周庄"、“乌镇",保护的蛮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借鉴。</h3> <h3>资兴市是国家重点林业县市之一,森林覆盖率达59.5%,林产工业较为发达,年产商品林20万立方,有东江木材厂和东江家具厂等企业从事木材加工。</h3><h3>从本世纪开始,为了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严禁乱砍乱伐。留住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h3><h3><br></h3><h3>由此,东江木材厂和东江家具厂相继关闭改制,留下一大片厂房遗址。那高矗的烟囱、水塔、厂房、电线杆,仿佛在诉说咋日的辉煌。</h3> <h3>东江大坝,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曲拱坝,坝高157米,底厚35米,顶厚7米,坝顶中心弧長438米,最高水位高程285米。在世界同类型排名第二,居世界第一。</h3> <h3>资兴市有国家森林公园一一天鹅山,生物资源丰富,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资兴市山林叠加,野生植物有2100多种,珍稀植物有银杏、银杉、水杉等,其中烟坪乡顶寮村的银杏杉群和光叶白兰群为世界之冠。</h3><h3><br></h3><h3><br></h3> <h3>今天,当您徒步或骑行东江东岸景区人行游道,可曾否知道?脚下这宽不足3米的游道,曾是当年建设东江大垻的专用铁路。</h3><h3><br></h3><h3>该铁路从木根桥火车站转道发车,沿河而上直指东江大坝。采用是老式的蒸汽火车,将建设东江大垻物质材料,源源不断运至工地。</h3><h3><br></h3><h3>当年,东江铁路每天参加大垻建设的六辆火车,每辆12节车箱,天天在为建大垻而修建的专用铁路上往返,所用的生产、生活物质都用火车运送。</h3> <h3>事隔多年,旧地重游。龙头沟隧道和隧道前的铁路大桥雄姿仍在,只是遗憾的是,原有的铁轨全部拆除,改为沥青路面游道。</h3><h3><br></h3><h3>东江专用铁路,也许已被人遗忘。你、我、他,包括不少资兴本地人,且不说外地游人,均不知脚下这片沃土的厚重历史。可否在此建一处《东江大坝建设遗址公园》,为干干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立下丰碑,不疑为是一件很有历史底蕴的旅游资源。</h3> <h3>当年,正是这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并未留下姓名,他们付出忘我的劳动和牺牲,才造就了共和国的坚实大厦。他们就像铁路上的一颗颗道渣,一根根枕木,以及那坚实的钢轨,虽然朴实无华,却奏出那不朽的乐章。</h3><h3><br></h3><h3>他们是:国家建委、水电部八局、湖南省水电工程局等单位,共计1.8万人,浩浩荡荡入驻东江。至今还有水电八局留守处,一大批退休人员在这安享晚年。</h3><h3><br></h3> <h3>湖南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28日(前身系鲤鱼江电厂,成立于1956年),是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湖南省郴州市工商局注册的中外合资公司。汪册资本为6.96亿人民币。</h3><h3><br></h3><h3>现有A、B两个火电厂,A厂为1956年建厂,在鲤鱼江火车站处。B厂为新扩建厂,在隔河相望的桥口镇。</h3><h3><br></h3> <h3>鲤鱼江电厂建厂于1956年,大多数职工从長沙、湘谭的火电厂抽调技术骨干,还有一部分从资兴矿务局抽调的技术骨干组成。</h3><h3>他们携妻带子来到鲤鱼江小镇,一干就是一辈子,儿女们又接班继续,为共和国的建设,给人民带来光明和温暖。</h3><h3><br></h3><h3>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乡音未改,在鲤鱼江这小镇老街,能听到久违的乡音,对远离家乡的游子,顿时倍感亲切,仿佛感到家乡就在眼前……</h3> <h3>说到桥口,定要说说原郴州地区氮肥厂,其实该厂厂址并不在桥口,而是在三都铁路的下一站,雅家山火车站。表弟曾经在该厂工作,上世纪七十年还坐火车去厂里玩了一天。</h3> <h3>郴县糖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的产物。县政府号召桥口镇附近生产队种植甘蔗,本地种植的是白甘蔗,出糖量低。后来还到广东沿海地区调运黑甘蔗。逝去的年代,糖也是计划物质,每人家中要买糖,还要凭票供应。也许现在想起来不可思意……。当时的计划经济要求"小而全",各地要自给自给,本地又不产甘蔗原料,故没办几年,糖厂也倒闭。</h3> <h3>原郴州地区桥口氮肥厂,始建于1965年,该厂主要生产氮酸氢氨,后改生产尿素。图中是该厂的厂区铁路,还有废弃的厂房、仓库等,专用铁路早已废弃,但反映当年生产规模之大。</h3><h3>现改制为:湖南隆科肥业有限公司郴州基地。</h3> <h3>雅市坪火车站附近,有原红旗造纸厂,该厂为军工企业,番号为538,"文革"期间又改名为1204厂。主要生产“牛皮纸",用于包装。后移交地方管理,改称为红旗造纸厂,该厂已破厂倒闭。</h3> <h3>我国的核工业创始于1955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而在这背后作出重大贡献的核工业企业在郴州市内有三家,分别是郴州市华湘社区管委会(核工业原七一一矿,2003年关闭后破产后组建)、核工业地质局三O二大队和二四O医院。其中七一一矿更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铀矿,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铀矿原料的主要来源地,被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h3> <h3>我在经开区同事的姐姐,是“核二代"。她用笔名“马儿"写的美篇《足迹》,真实的记录父母一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未,一大批热血有志青年,从上海、从祖国各地汇集到湖南省郴州市。来到许家洞七一一矿区,当时称中南309队10分队,为新中国的核工业事业奉献了无悔的青春。</h3> <h3>那时创业的环境非常简旧,许家洞老街的一排旧民宅,成了他们的过度房,一大批从上海、从祖国各地来的有志青年在此安营扎寨。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自建了一栋栋平房,慢慢才改善了生活条件。</h3><h3><br></h3><h3>七一一矿根据当时保密要求,对外不能写地址和地名,仅写邮箱41号。整个矿区若如小镇,有子弟学校、幼儿园、工人俱乐部、冰厂,记得那时子弟们拿着父母发的高温票,每张票可到厂冰室换3个绿豆冰捧,低温票每张可换1个绿豆冰捧,且每周能吃一次,也算是最好的零食。家中连保温桶也没有,更不用说电冰箱了,取了冰棒一路快跑回家,大家一起分享,现在回想都是满满的回忆……</h3> <h3>由于时代原因,当年我国从事核工业安全防护条件极差,施工设备扱其落后,工伤事故及大量放射性粉尘导致的矽肺病率激增。许多矽肺病职工因病情过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陆续去世,有的仅二十多,就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数工友职工遗孀未改嫁,逐年增加而形成一个特殊群体。</h3> <h3>历史不能被遗忘,当年这些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不顾自身安危,只因祖国的需要而毅然投身核事业,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环境,现在轮到我们去守护英雄的家人了!</h3><h3><br></h3><h3>今天的“核二代"和“核三代",正因为父母一辈的艰苦卓绝付出,才使新中国逐渐强大,立足于世界之林。我们有如此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更应该珍惜,更不能忘记当年投身祖国核工业事业无数的英雄们!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h3> <h3>湖南省核工业二四〇医院,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下湄桥建简易疗养院,一批曾经从事核工业事业而不幸染上肺结核病的职工和家属,住在几栋一层平房内,一边治疗一边疗养直到去世。</h3><h3>我原在市一建同事的职工李子贵的父母,也曾经住在此,那时周未骑自行车前来看望。随着岁月流逝,他们也先后离世,安葬在山后的烈士陵园長眠于此。</h3><h3>在此,向他们为新中国核工业而献出青春和生命,致以崇高的敬礼!</h3> <h3>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二大队,约1956年组建。原称281队,原驻地汝城县集龙乡,继续为新中国勘探事业做出贡献。后于1988年整体搬迁到郴州市梨树山驻地。</h3> <h3>从2014年开始,每年郴州市慈善总会联合郴州市总工会筹资30万元,实施工亡遗孀救助特别行动,为这一群曾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过牺牲和贡献的特殊群体,给予政府和社会的关爱。</h3><h3><br></h3><h3>多年后,我们又去汝城集龙驻地,三O二队曾经在此奋斗数年。旧地重游,早已人去楼空,近似废墟,昔日的工人俱乐部、篮球场、宿舍楼等早巳不见踪影。只有那去冰室的上山台阶和河边老吊桥尚存,那涓涓细流的小河仍顽强不息流淌,仿佛在诉说当年难忘的岁月……</h3> <h3>三合煤矿(现许家洞煤矿):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直隶郴州总志》记载:"马岭炭广,常买長、衡"。说明早在170多年前,郴州市境内已有煤炭开采。民国2年(1913),衡阳刘文桂、郴州陈汝东等4人,合股集资5万元,在许家洞黑炭岭开办三合煤矿。</h3><h3>1951年,实行公私合营,改名公私合营三合煤矿。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职工有961人,年产煤8.65万吨。</h3><h3><br></h3><h3><br></h3> <h3> 热心读者李国俊,阅读此文后提示遗漏了河对岸,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三二零工厂。在上世纪六十年末,同为"三线转移”从广州沙河迁移郴州,还有七四二九、七四二五‘军工印刷厂(驻地北湖公园旁的科学馆),还有交通部的筑路机械厂。</h3><h3><br></h3><h3> 其中,七三二零成功转型为民爆企业。七四二九工厂倒闭。七四二五‘印刷厂回迁广州。筑路机械厂现搬迁至郴州经开区。</h3><h3><br></h3><h3> 本人与七三二零工厂,还有一段故事。吾妻曾经在该厂工作,我与她在这里相识、相爱、终成美好姻缘。在七十年代末,交通不便,来厂需乘火车到大冲站下车,然后徒步半小时田间小路到工厂,至今难以忘怀……</h3><h3> 值得一说,在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中,7320工厂还间接参与战争,当时在厂的每个职工还颁发一个纪念章,只可惜一次搬家时不慎丢失。现在回想都觉得遗憾。</h3><h3> 这是朋友的弟弟当年参战光荣纪念章。借此机会,告慰下保家卫国的英烈们,向他们致敬!/</h3> <h3>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题并论。</h3><h3><br></h3><h3> 热心读者陈村留言:</h3><h3> 此文如微微春风,唤醒久远的记忆,有快乐、有悲壮、更多的是一声叹息、潸然泪下,春天来了,为咋天、为今天、更为明天……</h3> <h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那里,都流出一首赞歌。</h3><h3><br></h3><h3>今天,虽然早已进入高铁时代,那蒸汽火车的轰鸣声依然不时在脑海呈现。我赞美三都铁路沿线厂矿企业灿烂的辉煌,有难忘的过去,更有对未来的憧景。要向为这片热土奉献智慧、倾注心血的所有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h3> <h3>经过数日,我重走三都铁路,也许它承载四十公里铁路沿线千千万万游子的眷念、儿时的梦想和期盼……</h3><h3><br></h3><h3>无论身在何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难忘的回忆。无论走的多远,每个游子的心里都有一个归家梦。世上的美景无数,可最美的风景都是回家的路。</h3><h3><br></h3> <h3>落笔之日,恰逢2019年春节。谨以此文,献给当年为共和国建设做出无私奉献广大建设者,也许对他们是一种敬仰、一声感激、一声告慰……</h3><h3><br></h3><h3>真诚感谢:李建国、刘腾清、"三日"、曾庆西、何南贵、"马儿"、韩春英等提供相关资料。</h3><h3><br></h3><h3>感谢郴州市慈善总会和郴州市经开区撰写的《关爱核工业遗孀》文章,提供相关资料。</h3><h3><br></h3><h3>感谢您的阅读,对笔者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h3><h3>编辑、制作:姚宁</h3><h3>校 核:何南贵</h3><h3>2019年2月4日农历春节</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