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图像留住瞬间。戊戌年腊月二十四,我用镜头带您一起去赶咸水沽大集。过了这个年,这露天大集将被取缔,这段记忆将从此被封存。</h3> <h1> <br></h1> <h3> “赶集”起源于汉朝初年,官府规定物资交换的地点和日期,原始的贸易市场就此诞生。人们把上集进行物资交换称作“赶集”。</h3><h3> 儿时的印象里,赶集并不是经常的事,只有快过年的时候,才可以盼着跟大人去赶集,去凑凑热闹,去买好多好吃的东西。“等我长大后一定经常来赶集”的想法,至今还存在模糊的记忆里。因为那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世面。如今赶集只是偶尔的休闲一逛,但集市上的热闹、人与景的质朴却是我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h3> <h3> 咸水沽集贸市场已有百年历史,历经几次搬迁,现坐落于咸水沽大件路以西韩成桥街上,是津南区最大的露天市场。走到桥头便拉开了赶集的序幕。桥下两侧拱形屋顶为两层楼高的天天家具城,经营各种家具、厨卫具、灯具等,它像两尊守门护法一般,忠实的守护着集市的大门。集市的主干道,横跨双向四车道,总长约2公里,容纳日用百货、生鲜果蔬、花鸟鱼虫、服装鞋帽,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里就是我们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会展中心”。</h3> <h3> 每逢农历一、四、七,各地商贩天不亮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停好车辆,铺开摊位,有意将商品摆放的更加吸引人,期待一天的好生意。</h3> <h3> 过了桥就是集了,可在桥上就听到 “卖~药~糖~诶……”这是多少人熟悉的叫卖声,又有多少人曾经着迷于那玻璃匣子里面的花花绿绿。每次从这里走过,总能勾起一些美好的童年记忆。</h3> <h3> 临近年关,集市上越发的热闹了。这些小物件闻着年味儿赶来。“一块一包,两块三包……过年给馒头打红点,鲜鲜活儿活儿”。是啊,北方的春节,家家户户少不了发白面、蒸馒头、打红点,这预示着新的一年蒸蒸日上,吉祥喜庆,红红火火。</h3> <h3> 大爷卖的这个是厨房用具,咸水沽话叫“炊束”,也不知学名叫什么,它是一种植物的茎用铁丝绑在一起。细心的妇女买到家都要重新绑一下,或用布把把包上,一是防扎手,二是干净。相貌好点的和不顺溜的分了两堆儿摆放,自然价钱也差了很多。这位大姐精心挑选,想要物美价廉,挑选一个称心如意的。</h3> <h3> “来买吧,老味儿的~~~”这样的咸菜缸您还有印象吗?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是应该熟知的,不过现在实在少见了,里面的咸蒜、咸辣椒、姜不辣还能吃出“老味儿”吗?临走时一定要带上一两样,估计以后真的不好找见了。</h3> <h3> 今天的桥面上不光有吃食用度,还有两位百姓艺人。一边是一位年轻的街头歌手,穿着休闲,吉他弹唱,情感真挚;另一边是一位唱大鼓的老者,中衫华服,手打快板,京味十足。他们各站一边,互不相扰,用各自的方式宣传自己。同在一个空间,90后和50后的他们经历的是不一样的芳华年代。</h3> <h3> 集市上最热闹的要数主干道了。人们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大家从这道人缝中钻进去,又从那道人缝中挤出来。70后的我早已过了爱凑热闹的年纪,但对赶集的这份“挤”却饶有兴趣。</h3> <h3> 五谷杂粮摊前看看,小豆,燕麦,粳米,黄黍……足足十几种,如果没有牌子提示,真有不少叫不上名来。难怪《论语》中有“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记载呢 !现在过年大鱼大肉并不稀罕,五谷杂粮,平衡膳食,吃出健康才是大家更为关注的。 </h3><h3> 看这漂亮的糖,品种真够多的,怎么一下就想到过去口袋里的那块大虾酥,兄弟姐妹在一块还要嗑开分着吃,现在想想留下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h3> <h3> 青辣椒只能摆上餐桌当菜吃,瞧这红彤彤,黄橙橙的水果椒,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甜点,身体维生素的来源,女士们美容养颜的助手。</h3> <h3> 继续往前走,这卖柿子的大姐不是本地人,给她拍照片时,略显得腼腆,有点不自然。但聊到她的柿子,她却毫不遮掩:“你看俺这柿子绝对好,个大、皮薄、色儿漂亮,就一个缺点:太甜了!谁买俺的柿子谁有眼光,过年买柿子,事事如意啊,哈~哈~哈~哈。” 那笑声银铃一般清脆,划过了赶集人的耳膜,回响在半空。</h3> <h3> “豇豆修身涂嫩绿,番茄素面摸嫣红。” 百姓的餐桌从吃“应季的”到吃“反季的”,从吃“能吃的”到吃“不能吃的”,如同《舌尖上的中国》,每天人们用一道道美食唤醒自己的味蕾,体会“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即便今天大白菜不再是冬的标配,可仍在天津人的餐桌上占领不可或缺的地位。老人儿们说尝来尝去,还是这青麻叶菜质细腻,口感好。</h3> <h3> 回头看看这边,东北果仁世家,我们且不去研究是不是祖传配方,单看这油炸的、干炒的、带咸味的、带芝麻的颗颗饱满,香味十足。每次小酌我都会弄上一碟儿,悠哉悠哉</h3> <h3> 热闹的市场中就这个地方清净,画报是日历、挂历、年画同时代延续而来,挂历已经退役,现如今也不知这些画报还有多大的市场、多少需求的人群?历史的舞台上它们还会演绎怎样的精彩。 </h3> <h3> 家具城身后是我每次赶集必到的地方,这里主要经营文玩、瓷器、鱼虫和一些新奇玩意儿。“这选蝈蝈儿主要是看品相,听声儿。这个东西就是卖个反季节,冬天屋里暖暖活活儿,介要是多养几个,一叫唤,那家伙就跟春天似的,够好了”;“兄弟,您看看这个串,颗颗饱满的大六半,介包浆,您再看看这个手把件”;“大姨,您了眼光真够好了,这个葫芦是这一堆里面最好的了”;“老爷子,咱甭说别的,咱就看看这个做工,让你喽说地道不地道”。摊主的介绍南腔北调,此起彼伏。你若喜欢哪个物件,老板出个价,你还个价,双方一协调就成交,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小钱儿计较。没错,买这些东西就为玩个喜欢、图个乐呵。<h3> 与其说这是“古玩”市场,不如说是大爷们的聚散地,每到赶集日大家不约而同的来集会,他们中好多已是摊主们的座上客,盘盘道、唠唠嗑。“今儿个张大爷怎么没来呢?”,“来啦,二爷”,“哎呦,五爷你喽早来啦。”无论辈分差别,不管是否亲属,这种称呼听起来亲切感倍增。您可别以为来这里的都是年长的,其实年轻人也并不少见。到了这里,没有代沟,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可以答哏答哏。这样的氛围、这种聊天的方式让人很放松。但是今天的话题也许并不太轻松----集没了,他们将何去何从……</h3><h3><br></h3></h3> <h3> 从古玩市场出来,拍一下最红火的春联,贴春联是一种民间习俗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窗花、福字、吊钱、楹联等回家贴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以示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窗花和吊钱都是剪纸作品,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h3> <h3> 过年赶集,怎么能少了送给妈妈的聚宝盆。据说三十晚上妈妈戴上闺女给买的头花,包饺子,闺女发财。妈妈们自然不会拒绝,闺女们也从不小气。我孩子姥姥每年头上的花都插满了,真的好幸福啊。</h3> <h3>鲜花也是过年必选,买的了要么扛着走,或者干脆顶头上。</h3> <h3> 草鱼、鲢鱼等是多数人家的家常菜,大集上这种卖鱼的方式很是豪爽。老板称过顾客选中的鱼,抹零留整,去鳞破肚,装兜,“慢走您了!”</h3> <h3> 过年少不了各种肉,这位卖肉大哥面相斯文,言语粗犷。看这架势一点不逊于木兰诗里“磨刀霍霍向猪羊”。 “兄弟,你是搞艺术的吧,给我拍张照片,发到网上宣传宣传哈”。“哈哈,好滴。”既然答应了,那就打个广告吧,这几个肉摊儿卖的都挺好,赞!</h3> <h3> “你这个大料是今年的吗,多少钱一斤?”“您了看这色儿,您了闻这味儿,不是今年的我双倍退给您了。鳌鱼炖肉多放调料去腥、味足,更鲜美。</h3> <h3> 同样是卖大料,老太太卖的不论斤,用碗量,你要看着合适就成交。</h3> <h3> 买鲜货的大哥用自备的弹簧秤称分量,这个举动弄得老板一脸无奈。看到大哥的笑容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衡量着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平衡,是吃亏还是占便宜,其实诚信才是那个定盘的星。</h3> <h3> 赶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12点多了,新疆羊肉串是不错的午餐选择。</h3> <h3> 馅饼,现煎现卖。</h3> <h3> 煎饼果子、手抓饼、大饼夹一切,想吃什么夹什么。</h3> <h3> 切糕、驴打滚,黏黏糯糯。</h3> <h3> 玉米棒子,边走边吃。</h3> <h3> 春卷大哥,我越看你越像西游记里的一个人物。您看出来了吗?</h3> <h3> 吃过解饱的美食,你不防来点小吃,蓬松的棉花糖是孩子们的最爱。</h3> <h3> 糖堆,红果的、橘子的、还有山药豆的,酸酸甜甜。</h3> <h3> 您知道这个是卖什么的吗?……………………武清豆腐丝。记忆里都是这中售卖方式。</h3> <h3> 这个摊位上的东西我着实留恋了老半天,小时候家家都有这样的“浅子”,它在我的生活中好像失去了好多年,如今买一个放到家里用用,许是能回顾往事的滋味。仔细瞧瞧,有的做工比较简单,有的可以堪称艺术品了。我赶集其实真的不是为了买东西,更多的是感受曾经,寻找逝去的日子,那些带着“年轮”的商品,都刻画着时代的记号……</h3> <h3> 新时代,新科技,扫码付款在大集上享有一席之地。货架、胸前、摊位上、甚至乞丐的身前都摆放着二维码。改革开放40年来,从凭票购物、现金支付、刷卡到今天的扫一扫,足以见证社会进步和生活的变迁。在不久的将来,扫码支付将会结束,到那时你的“面子”会很值钱。</h3> <h3> 我的镜头里,从来不缺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这个红衣小囡手里一边耍着玩具,嘴里还老道的叫卖 “便宜啦~~三块钱一斤~~”。当发现我的镜头时,摆出的是自信的POSE,展露的是灿烂的笑脸。这个甜美笑容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我的心灵。</h3> <h3> 这位可爱的小红帽可能是玩耍的新鲜劲儿过了,显然在父母忙碌中感受到的是无聊。</h3> <h3> 这边不大的姐姐车里推着不小的弟弟在人群中慢慢前行。小姐姐根本就看不到前边的路,推两步就要转到前边看一下,然后再回去推。姐姐在意的是前行的路况,弟弟专注的是裹着糖堆的甜皮。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没看出来哪位是孩子的家长,相信咸水沽大集是安全的。</h3> <h3> 赶集,单看人已是兴奋不已了,如果再能碰到一两样心仪的商品,那种喜悦无以言表。珠珠串串最让女孩子们爱不释手。玩具汽车、氢气球都是孩子们的最爱。</h3><h3><br></h3> <h3> 这个卖中药的大哥,剥了一颗送我吃,真是良药苦口,我嘴里苦了一个多小时。想找点水才发现这个大集上没有卖水的,这种苦味直到遇见卖甘蔗的,才恢复正常,算是望梅止渴吧。</h3> <h3> 太阳偏西,天有点暗凉了,集市不散,滚筒不停,现做现卖的元宵顾客不断,这位大姐买的是豆沙馅和黑芝麻馅的,她说家里老人喜欢,为这份孝心点赞。</h3> <h3> 不知不觉街上的人渐渐稀少,商家吆喝赔本甩。瞧瞧,买盘子的美女没有丝毫含糊,认真选,仔细挑,过年添盘子添碗,添福添寿,当然马虎不得。</h3><h3> </h3><h3><br></h3> <h3> 虽然到了散集的时间,人们似乎没有收摊儿的意思,也许是还沉浸在那此起彼伏的叫卖交响曲中,也许是欣喜于一天的好收入,也许是留恋这即将逝去的大集,能多卖一点是一点,多待一会儿是一会儿。</h3><h3><br></h3> <h3> 这位水果大哥用手势告诉我们他的一天所得。</h3> <h3> 看这美丽的笑容就知道啦,卖花的小姐姐今天收获一定不错。</h3> <h3></h3><h3></h3><h3><br></h3> <h3>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就是散,散意味着再聚。集散了,人们收获满满,所有年货都以“佩奇”,回家过大年。其实人生如同赶集,要把幸福、满足装满你的行囊,用手中的财富购置一份温情。</h3><h3> 赶集,农村的一种美好生活,无所谓买卖,无所谓收获,它是老百姓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各取所需,丰富生活,增长见识,了解发展。</h3><h3><br></h3> <h3> 由于近年来我赶集的次数并不算多,今天的这场视觉盛宴勾起了太多往事的回忆。祝大家己亥年幸福安康,大吉大利。</h3><h3><br></h3><h3>(图片拍摄于2019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撰于二十七 李龙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