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问颖达

麦月和弦

<h3>  李世民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还在他作秦王时,身边就已聚集“十八学士”于麾下。这十八个人虽说文采飞扬,名为“学士”,实则是个个通经明史,身怀韬略,深谙治事,常常聚集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智囊团。这18人中有一位出身儒门的经学大家叫孔颖达,生于山东曲阜,自幼长于官宦之家且聪明过人,是孔子32世孙。</h3><h3><br></h3><h3> 李世民夺得帝位后,18佐臣更是个个委以重任,孔颖达亦是身居高位,不离太宗左右。20出头的太宗虽已荣登大宝,勤政之余,仍手不释卷,疑难之处,务求通透。</h3><h3><br></h3><h3> 一日,太宗问颖达:“《论语》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怎么理解?”孔颖达解释说:“圣人设教的目的是要人们保持谦虚的美德。自己虽然很有才能,却不妄自尊大、骄傲自满,仍然向看起来没有多少才能的人求教;自己虽然掌握了许多技艺,却依然感到不足,仍然向那些看起来并没多少才艺的人学习。即使自己有高明的智谋,也切忌锋芒毕露;即使自己有真才实学,仍须保持谦虚态度。圣人所讲并非仅仅针对庶人匹夫,帝王也应该时刻保持谦恭之德。人君固然内含神明之资,但外表却要沉默不露,这才能使人感到深不可测,度不可知。《易经》中包含‘以德养正,以《明夷》莅众’的思想,也就是说,怀有圣德的人都会将聪明才智隐蔽起来,用看似蒙昧的方式涵养正气,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和百姓保持童蒙般的纯朴状态,永远不失赤子之心。为君者不应彰显自己的功德,切忌夸示自己的才能,否则就会使臣民百姓识破其深浅,变得难于治理。即使君主有神明之德,也必须隐晦不露,从而使臣民潜移默化。如果居于至尊之位,便炫耀聪明,以才凌人,甚至拒绝纳谏,文过饰非,就会壅塞上下之情,违背君臣之道。自古以来,身死国亡,都是由此引起的。”唐太宗听了孔颖达这一番解释,深以为然,他说:“《易经》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这段话表达了同样思想。”当即下诏,赐给孔颖达帛二百匹。</h3><h3><br></h3><h3> 一段故事不长,却有很多东西令人深思。</h3> <h3>  唐太宗乃是“千古一帝”,聪明睿智可谓无人匹敌,然仍能用功不辍,心细如此,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不放过一点点“不知”,真令人景仰。看来“过人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决非戏言。</h3><h3><br></h3><h3> 换个角度,我们又会觉得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字:装。这完全是一个教人如何“装”的段子。这不禁让人作延伸想:皇上一人装还不要紧,如果人人都学会装了,这国家会成什么样?再延伸一下,顿感“圣人”二字也让人疑惑:孔老夫子既为圣人,尽教人些虚伪招数,也忒滑头了吧?而且滑头一旦被人识破,就失去了它的功用,看唐后还有过唐朝这盛世吗?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弊端,滑头不能济世,只能有效一时,流弊却会延续。</h3><h3><br></h3><h3> 其实何止《论语》、《易经》,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经典都有教人使坏、耍滑的内容,结果搞得你设计我,我设计你,内耗了几千年仍不见休止。我们的文化毅然给我们设了个恶性循环的锁链,入其中就身不由己。观察这个局千百年了,人们仿佛看出了门道,什么“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仿佛成了千古不易的箴言至理,造就的后人会是什么样呢?自然是唯唯诺诺,欺上瞒下,不出新意,没有担当,假话连篇,甚至猥猥琐琐。为什么今天“忽悠”二字这么盛行?其实都是流弊的倒影。欺骗作假已经深入骨髓,戴着面具生活,“装”已经成了习惯,不装就没法活。</h3><h3><br></h3><h3> 可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里面,能怎么样呢,你不谙这里的世事,就得碰壁。看看孔颖达下面的故事,不能不让人心寒彻骨。</h3> <h3>  隋炀帝时,孔颖达30岁出头,凭借自己“通贯儒籍、旁通百家”的学识考取了博士,自此步入仕途,跻身国家学官行列。大业年间,隋炀帝下令各地名流学士、精英大儒齐聚洛阳,围绕经典、精义展开辩论。孔颖达少年老成,畅谈捷对,语惊四座,学识和辩才独占鳌头,许多前辈宿儒纷纷落败。最后评定“颖达为最”,皇帝欣喜,任命孔颖达为太学助教。然而,如此喜事却给他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岩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世必非之”的古训立马在他的身上兑现。一些在辩论中败阵的儒者,耻于败在一个年轻后生的论锋之下,恼羞成怒,竟然相互勾结,雇用刺客,企图谋害他。幸亏主持此次辩论的礼部尚书爱才惜人,接他到自己的府中居住,待若上宾,否则难免于难。然而,尽管逃过谋杀劫难,群儒的记恨,同僚的排挤,口舌之下,孔颖达再也没有了晋升的机会。不出意外,孔颖达也许就此被妒火中烧的人们封杀、打压、边缘,再无出头之日。谁知隋末战乱之时,虎牢避难之中的孔颖达竟意外地遇上了李世民,最终成了“十八学士”之中的一员。</h3><h3><br></h3><h3> 世事就是这么残酷,想真真实实做人不易,想堂堂正正干事儿更不轻松,世道如此,人生如此。人会装了,滑头了,虽然圆融了,可偶尔一照镜子会不会自己吓一跳:“这是我吗?”相信自己都觉得不堪,但又能怎么样呢,只能继续装,不装会更麻烦。呵呵,估计许多人都在这么纠结地活着。</h3><h3><br></h3><h3> 可作如此想,心灵又会诘问:你就不能摘下面具,还个阳光的本色吗?</h3><h3><br></h3><h3> 近日读张鸿的《大家精要——孔颖达》,感两则故事之古风世情,故有此问。</h3><h3><br></h3><h3> ~秋末又是周末,遥想没几日便是中秋,值此祝大家中秋快乐!</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4.8.30</h3></font></h3>

孔颖达

滑头

自己

李世民

太宗

圣人

学士

易经

出头

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