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三小●传统教育】春节系列知识(六)

西安经开第三小学

<h3>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的俗称。 根据汉族的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蒸馍还是打糕,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蒸馒头</h3><h3>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陆陆续续准备了很多年货,到了二十八这天,人们就该准备主食了。众所周知,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爱吃面食。因此,这天北方开始发面准备蒸馒头,以作为过年期间的主食。</h3> <h3>  为什么是蒸馒头不是做面条呢?这是因为从初一到初五都是不宜动用炊具的,而馒头更符合节庆的要求,因此要提前准备一家人至少一周的主食,这叫做“隔年吃”,这也是表示家里有余粮,年年丰收富足的寓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打年糕</h3><h3>  北方正在热火朝天的蒸馒头,南方打糕的汉子已经登场了。这种糕点一般选用当年出产的粳米或者是糯米来制作,因此,被称为“年糕”,有年年升高的寓意,所以,年糕备受欢迎。年糕并不像北方的馒头一样当作主食,南方的年糕最早是用来祭祀。在除夕人们祭祖的时候,一定要端上年糕请祖先品尝,也是请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产丰收。</h3> <h3>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打糕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春联和窗花。</h3> <h3>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挂“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一书曾说:“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纸张在民间的推广,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h3> <h3>  发了面,蒸了馍馍,再将喜庆的春联以及寓意吉祥的窗花和福字贴上去,春节喜庆的气氛一下子就浓烈起来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 ">编辑:卜佳静</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赵 凯</h3></font></h3>